@高考生请注意,2022强基、综评、专项报名时间近了!抓紧准备起来

  2022年高考时间已经定了,你知道,除了高考,还有多种降分录取上名校的路径吗?

  2022年高校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高校专项 等特殊招生预计3月份集中启动,还不了解的同学,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帮大家再来理一理。

  特别是2022年三位一体招生章程即将公布,往年基本是在2月底-3月初,距离三一报考越来越近。去年,浙江省高水平大学三一和省内高校一共50所,三一招生共1.03万人左右,报名人次估计有20万人。根据浙江省内各个高校公布的2021年三一录取情况,趁寒假的尾声,大家可以参照起来,早早做好准备啦!

  1

  强基计划

  学霸们重点关注

  1、强基计划是什么?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2、强基计划的招生对象包括哪些?

  从近两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来看,强基计划主要招收两类学生:

  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该类考生须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以下简称五大联赛)二等奖及以上。

  3、强基计划的报考流程包括哪些?

  强基计划招生院校为36所“双一流”高水平大学,招生专业主要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

  3月底前

  高校招生简章发布

  各高校发布招生简章,公布招生计划及考生报名时间等相关信息。

  4月份

  考生报名

  考生登录“阳光高考”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地址如下:

  https://bm.chsi.com.cn/

  6月7日-10日

  全国高考

  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注:2021年新增校测考确认环节)

  6月25日前

  各省市提供高考成绩

  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向高校提供考生高考成绩。

  6月底前

  高校公布入围考生名单

  高校依据考生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确定入围考生名单。

  7月4日前

  学校举行考核

  高校考核内容包括笔试、面试和体质测试。

  7月5日前

  录取

  高考依据考生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取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2

  综合评价

  考生们把握机会

  1、综合评价是什么?

  综合评价招生是高考改革逐步推动后兴起的新招生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考生家长的关注和积极报考。

  综合评价招生单独发布招生简章,考生按照要求进行网上报名申请→校测→按照综合总分择优录取。其中,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50%。

  综合评价招生院校层次包含“双一流”高校以及省属院校等,招生专业中也不乏院校王牌专业,能帮助更多考生冲刺理想大学。

  2、综合评价的招生对象包括哪些?

  综合评价招生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类考生:

  第一类:综合成绩优秀类。

  第二类:有竞赛奖项的考生。比如五大学科竞赛、作文、英语等竞赛;

  第三类:思想品德类。高校综合评价认可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突出的考生报考,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浙江省属高校要求。

  第四类:艺术、体育类。高校综合评价对艺术、体育类要求集中体现在浙江省属高校认可浙江考生的特长奖项。

  第五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因中外合作高校的外语教学特点,会在招生时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或进行相关测试。

  3、综合评价的报考流程包括哪些?

  目前,综合评价招生分为面向多省市招生和分省招生两类,南科大、北外等高校面对全国多省市招生。

  根据往年综合评价进程,预测2022年招生流程:

  2022.3月-5月

  简章发布

  各高校招生简章发布时间不一致,最早在上一年度9月发布,3-5月上旬集中发布。

  2022.4月-5月

  网上报名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发布后开始报名,大部分院校在阳光高考特殊招生报名平台报名,部分院校在高校官网报名。

  2022.5月底

  高校公布初审名单

  报名截止后,高校开始审核考生报名材料和其他相关信息,确定初审通过的名单,一般在5月底会在官网或阳光高考平台公示。

  2022.6月

  高考

  6月7-10日,全国统一高考,报考综合评价的考生需正常参加高考,高考成绩是考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2022.6月

  高校校测

  6月11日-21日,各校各地综合评价考试陆续进行

  2022.6月

  入选名单公布

  一般在高考出分前,各校公布综合评价入选名单

  2022.6月

  高考出分

  6月23日-26日,各省陆续公布高考批次线

  2022.6月-7月初

  志愿填报并录取

  获得录取资格的考生在所在省市综合评价对应批次填报志愿,等待高校提档录取。

  而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院校多面向本省招生。对浙江考生来说,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省属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根据往年“三一”综合评价进程,预测2022年招生流程:

  2022.2月-3月

  简章发布

  各高校招生简章发布时间不一致,如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三位一体”招生简章已于年前公布。其他高校预计在2月-3月集中公布。

  2022.3月

  网上报名

  招生简章发布后开始报名,大部分院校在各自学校招生官网报名。

  2022.3月底-4月初

  高校公布初审名单

  报名截止后,高校开始审核考生报名材料和其他相关信息,确定初审通过的名单,一般在3月底-4月初会在官网公示。

  2022.4月

  学校综合测试

  省属“三一”综测在高考前,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时间!

  2022.4月底-5月初

  入选名单公布

  各校会公布“三一”综合评价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入选名单公示。

  2022.6月

  高考

  全国统一高考,考生需正常参加高考,高考成绩是考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2022.6月

  高考出分

  6月23日-26日,各省陆续公布高考批次线

  2022.6月-7月初

  志愿填报并录取

  3

  高校专项计划

  优秀农村考生福利

  1、高校专项计划是什么?

  高校专项计划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2021年北京大学筑梦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录取116人,清华大学高校专项录取127人。

  2、高校专项计划的招生对象包括哪些?

  高校专项计划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基本条件:

  (1)符合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具体实施区域、资格界定等以各省(区、市)相关规定为准。

  3、高校专项计划的报考流程包括哪些?

  参考往年,高校专项计划招生简章多集中在4月份发布,考生报名准备时间短,考生可提前准备报名材料,熟悉报名流程。

  4月

  高校招生简章发布

  各高校简章发布时间不一致,但一般集中在4月发布。

  4月底

  考生报名

  考生可登录阳光高考特殊招生平台报名。

  5月底

  名单公示

  有关省份完成申请考生基本条件审核并进行公示。

  6月

  高考

  报考高校专项的考生需正常参加高考,高考成绩是考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考出分前

  部分高校组织校测

  大多数高校不设校测。初审只审核户籍条件,符合条件就可以入围,按高考成绩择优录取。

  高考出分后

  志愿填报并录取

  考生单独填报志愿,高校完成录取并公示。

  除高校专项计划之外,针对农村地区考生的特招政策还有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这两种招生方式不需要考生另外报名。在志愿填报时选择对应的志愿批次即可。

  不同学段的同学

  该怎么准备呢?

  高三生备考

  1

  ●深入研究政策,关注各个考事的时间点

  高三生们要关注适合自己的升学途径和报考时间点,特别是有目标院校的考生,可重点关注学校往年的报名条件、招生专业、报名材料要求、录取政策、考核模式等信息。

  ●提前搜集,准备报名材料

  可提前准备的特招报名材料有:

  ①自荐信/个人陈述②高中阶段获奖证书及证明材料③高一到高三上学期各阶段期末考试成绩④推荐信(部分大学需要)⑤社会实践活动,省级或市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证明材料。

  ● 熟悉报名平台

  强基计划和大部分综合评价院校统一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报名。省属高校“三一”招生多为在院校招生官网。

  高一、二生备考

  1

  ●关注多种升学途径

  新高考背景下,强基、综评、高校专项等多元升学已成为主流,建议优秀的考生密切关注各项升学政策,多参考往年的录取数据和政策,增大考入名校的几率!

  ●多路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升学规划,核心在于硬实力的提升!对于目标院校在“双一流”层次的初高中学生,建议学科综合+竞赛双路径发展,学有余力情况下提早渗透竞赛学习,为升学争取更多机会和可能。

  ● 关注各类高校体验营

  对于目标清北华五等顶尖高校的考生,同时还要关注高校暑期夏令营活动,提前接触高校,为特招储备提前量,争取一些额外的评级优惠。

  来源:综合阳光高考平台、自主选拔在线等报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