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青年艺术推广计划丨《童时发生》马俊个展正式开幕
”
童年之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记忆感的词汇:自由的,开心的,童真的,快乐的,单纯的——它也本该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割裂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和那些缺乏关注的生活现状,在我们俯仰之间,成为了裂缝中不可忽视的暗。
而艺文立方则希望通过一场沉浸式的剧场展览,还原那些真实的生存现状,用马俊富有深度的社会调查、采访、收集整理为基础的多媒介为载体,去还原每个人对于童年“本真”的感受。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多媒介艺术装置,去互动,去关注,去思考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人群,感受属于每个人的情感共振。
01 展览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AC青年艺术推广计划
AC YOUTH ARTS PROMOTION PROGRAMMRE
“AC青年艺术推广计划”,是艺文立方于2021年发起的艺术展览项目,每年设定不同类型的艺术展览,邀请国内外顶尖艺术、人文领域青年学者合作,致力于推动城市文化与艺术生态的发展。艺文立方希望通过推广计划为青年艺术家打造一个多元化平台,让艺术家们获得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持续向公众输出优质艺文内容,将“AC青年艺术推广计划”打造成立足于成都的艺术IP。
2022年3月12日,AC青年艺术推广计划第三期,马俊个展《童时发生》在艺文立方正式拉开帷幕!
展览名称
AC青年艺术推广计划第三期
《童时发生》马俊个展
展览日期
2022/03/12-05/12(每周日闭馆)
主办机构
艺文立方AC CUBE
展览地址
成华区仙韵一路188号AC CUBE
02 社会剧场 x 情感抒发地
「IMMERSIVE SOCIAL THEATRE X A PLACE FOR PERSONAL EXPRESSION」
每个人都在寻求理性和感性之外情感抒发的场所,社会性剧场则具备这样的一个缓冲地带,在西方艺术的常规语境下,我们认为作品和人的关系是被动的,是静止的;但是在社会性剧场这样一个新的空间关系下,我们可以让“看与被看”和随机触发的交互行为,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而马俊的作品就是这样一个沉浸式的“剧场空间”。他没有采取常规的对材料、现存品、媒介进行堆积、拼凑与叠加,而是在具有指向意义的“匣子”内;在看似杂乱、琐碎的空间中形成有针对性的关联,直指对主题、内容的有效体现,让剧场牢牢地把控在个人的方法、经验之中。
当观众置身其中,场所内所隐含的情感、情绪都化着无形的力融入到每个人的身体,带来内心深处的震撼。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每个“社会角色”扮演着自己的现实故事,串联起了现实和情感之间的冲突。但当你走出“匣子”,又是童真浪漫的艺术装置,能让观者穷尽心理感受,唤醒大家内心深处对于“童年”本真的回忆。
03 作品介绍
「ARTWORK INTRODUCTION 」
基于现实语境,探索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诉求
《时岁》
棉花 竹竿 陶瓷
2021
《时岁》作品局部
《时岁》表达了对于儿童群体的关注。通常来自于群体外部,其父母与社会,话题的沉重尖锐与这个群体本身轻盈欢乐天真纯洁的特质显得冲突又无奈,通过云朵的包裹将孩童稚嫩的藏匿其中,露出的小脚是幼苗一般的孩童脆弱的童年一隅,暴露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里,竹竿延伸进云朵,它的生长方向暗示将云朵层层向下推进至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儿童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孩提时代》
综合材料、影像、木偶、风琴、稻草、声音
尺寸可变
2021
《孩提时代》作品局部
马俊将这些调研、收集到的儿童相关的物品创作成方盒子装置作品《孩提时代》,装置内部通过剧场化的现场,呈现出聚光灯的舞台效果,这些物质材料、影像、装置等,塑造表达出儿童问题,营造了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剧场化的感官空间,使参与者思考感官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
《艳艳的七岁人生》
水墨 宣纸 现成品 影像
3*2.6*2.2M
2020
《艳艳的七岁人生》作品局部
该作品以艳艳的视角描述了拆解重镇的一段历史,“洋垃圾拆解”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中国接收了全球百分之五十六的垃圾,巨大的经济利益背后,是以环境和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深受其害的儿童形象代表艳艳,就是生活在洋垃圾重镇的小孩之一,而她的生命结束在7岁那年。作者用水墨的形式,包裹和拓印出它的痕迹,并把这段洋垃圾“中国化”的历史,书写在时间与空间里,尝试引导人们去思考和反思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联系。
《重构现场——对时间、记忆与现实关系地再造》
影像3’36‘’
2019
《重构现场——对时间、记忆与现实关系地再造》作品局部
该影像作品记录了马俊导师唐勇及其团队在重庆交通茶馆艺术实践的现场。从艺术家的视觉与思维出发,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新的语境中重构时间、记忆与日常现实的关系,并在新的关系中让身体获得超越现实的感知体验。进而使我们以另外的逻辑去思考、定义历史之于现在和未来的价值与意义。
《童儿》
陶瓷雕塑、画布、丙烯颜料及其他综合性材料
2021
《童儿》作品局部
该作品名为《童儿》,一个亲切、熟悉的称呼,勾起了童年时候的种种记忆,欢乐又无邪。作品由3-5岁的小朋友现场涂鸦共同创作完成,让他们的天赋和创造力,在十米长的布上,尽情发挥、释放。所有的颜料、笔触、手印、脚印等等,在布上交织、呼应,形成一幅童真,又充满惊奇的画面。
04 开幕现场回顾
「HIGHLIGHTS REVIEW 」
艺文立方主理人、策展人王玉婷
艺文立方主理人、《童时发生》策展人王玉婷表示在这场展览中,从天真烂漫的棉花糖,到富有悲剧色彩的沉浸式感官剧场;从一楼到三楼,都通过多维度的创作方式,为观众构建出了一个剧场性的现场,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这样的冲突与对比,打开更多的感官去感受现场带来的情感冲击...与此同时,本次展览依然选择了邀请小朋友与志愿者共建的形式,希望以这种方式,呼吁发起对边缘人群、留守儿童、底层生活状态的更多关注。
艺术家马俊致辞
艺术家马俊表示,他一直对社会断层产生的问题十分关注,并对展览本身蕴含的社会现象发起了讨论、关注和描述。他说,这次展览的每个作品都注入了个人情感和极具鲜明的立场态度,希望在情景交融的身体体验中引伸出对儿童相关问题的思考。
特邀嘉宾曾诚致辞
本次特邀嘉宾曾诚表示,非常感谢马俊的邀请,来到现场他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沉浸式艺术作品带给他的震撼,整个现场有童年的不被关注的压抑,也有天真烂漫带给他的心灵触动,也希望这种感受能够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启发。
05 更多现场回顾
「MORE INFORMATION」
《童时发生》现场图
《童时发生》导览手册
艺术家马俊导览一楼展厅
艺术家马俊导览二楼展厅
艺术家马俊导览三楼展厅
艺文立方工作人员与艺术家合影
《童时发生》展览嘉宾大合影
《童时发生》展览现场
《童时发生》展览现场
《童时发生》展览现场
06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马俊
1990年生于四川珙县
2018年至今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
201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
现工作生活于重庆
本次展览合作的艺术家马俊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居重庆,深耕艺术行业,有多次获奖经历。2021年度在中国雕塑博物馆“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获得提名奖;于中国台湾“中英国际创意大赛”获得铜奖;于中国台湾“第三届台湾国际大学生年度艺术奖”获得铜奖和优秀奖。
参展经历:2021年,参展于 798国际艺术中心“FMAA 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获奖作品展”、“ARTPOWER线上艺术季”·线上展、“贴地飞行”造星计划展、重庆当代美术馆“百年风华·百花齐放-庆党成立100周年暨第八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礼物-2021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生作品提名奖”。
07 艺术家访谈(节选)
「ARTISTS TALK」
采访者:ACC(艺文立方)
艺术家:MJ(马俊)
1
ACC:
在本次“AC 青年艺术推广计划”中,您最看重什么?以及本次展览《童时发生》,您是如何构想这一内容的?
M J:
名称是源于我和何春怡2019共同完成作品《童时发生》,当时正在参加任海老师的研究性艺术工作坊,一开始并没有具体作品的形式,而是按着社会调研的方法论,进行考察调研,也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物件,最后在展览现场构建了一个装置作品。在“AC 青年艺术推广计划”中,我希望通过一系列作品,能引发观众对当下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ACC:
这次展览我们看到了很多非常规的材质,包括旧衣物、电视机、木偶等。您是如何将概念和材质结合的?希望通过此传达给观众什么?
M J:
我在作品中也一直在实践和探索,可能是因为我性格因素,也可能是主题的缘由,我更倾向用一些有历史的、有情感、有温度的现成品,这些东西本身有气味、有质感,即使我们不用看,但可以闻、可以听、可以触摸。通过这些物,构建一个剧场性的现场,把我想要传达的氛围全面的表达出来,让观众能感受到每个物体背后的故事和经历。
3
ACC:
任何艺术作品存在表达和理解的转换,您是如何看待媒介和思想有效表达的问题的?
M J:
我个人感觉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有人喜欢朴实的表达,有人喜欢华丽的篇章,往往最打动人的是背后最真诚善良的心。艺术创作的媒介和方法早已经突破传统,是多元、开放的,作品表达的思想也不是1+1=2,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大家不同的体验、认知和思考。
4
ACC:
您的艺术创作是怎样从传统雕塑走向抽象装置?对于装置艺术,您是怎么看待的?
M J:
在美院学习雕塑8年,我们都是从雕塑固有材料、语言、方法,一点点学习、一步步实践而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装置艺术是一个综合体,能结合各种媒介和技术,创作也就更多元,受到的局限就更小,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
5
ACC:
关于您的作品《童时发生》,通过招募不同年龄层次的志愿者和您共创这一环节,您想要传达给志愿者或者是观众的是什么?
M J:
我很多作品都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个人的能力局限性很强。特别是儿童,他们都蕴含着最原始的天性和纯真,这股能量非常强,充满了生机和无数的可能性。作品中有意料之外的成分出现,可能会有意想不到意义和价值,同时作品属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而不是仅仅属于我个人的作品。
6
ACC:
本次展览中的《匣子·孩提时代》作品,概念是否与您个人经历有关?您在创作中,是如何取舍创作中出现的新想法呢?
M J:
是与我经历有关的,早在本科时期我就想做关于这方面的东西,不一定是艺术作品,可能是一段描述的文字,或者其它表达形式。可能是到了某个时间节点,感觉要做出来,才能释放自己了。我收集了很多物品,还拍了很多视频,我想过把很多视频播放出来,最后并没有这样做,一方面要考虑作品的现场效果,一方面是要注重作品传达的有效性,并不是越多越好。
7
ACC:
您是如何看待艺术的社会性的?您希望您的作品能够为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M J:
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类型非常丰富了,有研究语言的,有专注传统的,有新媒介、新媒体的作品等等。我平时比较关注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把问题意识带入日常生活中,并通过自己作品表达出来,也把一些我们日常没有注意到的、没有想到、看到的东西,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希望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8
ACC:
您是如何看待艺术家这个身份的?在当前的市场下,您觉得青年艺术家需要注重什么?
M J:
我个人感觉艺术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并非是一个身份,更像一个调侃的代名词。真正的艺术家实在太少了。对于年轻人来讲,最重要的是遵从内心,做自己喜欢的,并且需要坚持,一定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并付诸实践。
9
ACC:
对于目前的创作,您是打算继续延续这样的创作风格还是做一些其他形式的探索?或者是未来您会有想要关注的话题和研究方向吗?
M J:
我在持续关注儿童相关的问题,而作品风格也一直在探索,寻找新的方法和意义。当然以后的作品一定会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10
ACC:
身为青年艺术家,您觉得保持创作和思考的方法是什么?谈谈参与展览的这几年中,一些有趣或令你印象深刻的经历?
M J:
保持思考的方法需要要带着问题意去生活,深入到自己日常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参与的展览中,印象最深的都是在布展现场,因为我们这个团队中,基本都做装置,很多都是需要现场制作和组装,几乎每次都是一群人现场熬夜制作。记得毕业作品的时候,很多朋友都来帮我,朋友还带朋友一起帮着做,最后两天一起通宵熬夜,才把作品完整呈现出来,很感谢大伙儿帮我,感谢。
主办机构 · ORGANIZER
艺文立方 AC CUBE
出 品 人 · PROJECT PLANNER
徐娟 何桂彦
策 展 人 · CURATOR
王玉婷 刘蓉雪
特邀艺术家 · ARTIST
马俊
展览执行团队 · EXECUTIVE TEAM
蔡远杨 沈秋实
视觉设计 · VISUAL DESIGN
蔡远杨
展览共建者·VOLUNTEER
啜小艺 兰云杉 刘姚志 罗艺家 宋思茜 张馨蕊 庄杨溢
韩明哲 蒋晨溪 刘一凌 卢雅静 王三悦 温钰菡 赵霜橙
(按首字母排列,不分先后)
战略合作
一起咖啡
合作媒体
成都向上UPchengdu
成都看展
99艺术网
YOU成都
成都电视台
成都活动情报站
成都商报
成华融媒体
华西都市报
落屋LUOWU
商界·川渝经济
社群之都 chengdu
四川日报
四川艺术网
幸会SALON
雅昌艺术网
艺术野疯狂
在艺
(按首字母排列,不分先后)
艺文立方此次展览「童时发生」联手青年艺术家马俊,用他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提供给观众一个沉浸式艺术交流互动空间。
展览于2022年03月13日(每周日闭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并持续到2022年05月12日。
疫情期间请大家戴好口罩
注意防护,欢迎大家前来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