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强基计划对比原自招有何区别,对升学有何影响?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参强基计划?
1月14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出台后,立刻引起媒体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很多人认为强基计划是对自主招生的替代。梯方君个人认为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升级版”,它的站位更高,意义重大,下面我们具体解读。
关于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区别,其实有很多点。我们主要着眼于以下几大角度,如图:
下面我们逐一解读
01.选拔定位
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原自主招生要求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强基计划则对学科拔尖进一步做出了具体限制,突出了基础学科。虽然综合素质优秀也可,但一个“且”字,说明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必备条件。
从选拔定位可以看出,招生主导从高校自主转变为国家引导,有了更高的政治站位,强基计划有望打开顶尖人才培养的新局面。联想到近来关于“微软WIN7停服,我国近50%PC面临风险”的说法,梯方君更觉强基计划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02.招生院校
目前的提法是起步阶段,强基计划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图片来源于“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
不难发现试点高校名单和“双一流”高校A类36所一致,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没有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几所原985大学了(这三所目前是“双一流”高校B类)。
但“双一流”高校是动态流动建设的,并且随着试点的扩大,相信这些学校未来也很有可能实施强基计划。
而目前强基计划试点的36所高校层次高,所处地理位置好,这也反映了强基计划被寄予厚望。
那么另外54所的原自招学校之前用于自主招生的招生计划会投放到普通批、提前批等高考录取批次,还是会推出新的招生计划呢?我们拭目以待。
相较于原来90所自主招生高校,看起来招生计划减少了,实际上却未必。传统的自主招生,一般都要求不超过该校招生计划数的5%。而在实际招生录取时很难招满这5%的计划。
而新模式招生中,不再有名额限制。随着强基招生计划的完善,未来招生专业和学校进一步扩大时,总的招生计划很有可能超过自招计划,因此对于意向名校的学生,强基计划不可不关注。
03.招生专业
相比于自主招生不限制专业,强基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这七大方向主要是基础学科,除了传统自招最看重的数理化生,我们发现历史学、哲学、古文字学也在其中。
也就是说除了理科竞赛党,以文科为强项的学生通过强基计划也有机会进入名校,这无疑扩大了可参与学生的范围。
过去不乏有以自招为跳板进入名校,但却选择的是与学科特长不相关的专业就读。尤其是以金融专业为代表的所谓高薪专业,深受考生的青睐。而基础学科却遇冷,难以吸引到高素质而且有兴趣的考生。
而强基计划针对过去自招存在的这一弊端,一方面限定招生专业,另一方面还提到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这就要求考生具备生涯规划的意识,同时做好“一条道走到底”的准备。尤其是历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目前来看确实不甚乐观,因此更适合对相关专业是“真爱”的学生。
虽然基础研究收效慢,就业差,出路窄,但强基计划独特的培养模式却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后文我们也会有关于培养模式的说明。
04.入围校考依据
过去自招的门槛往往是一些高含金量的竞赛证书或科创证书等,并且这几年收紧,通常五大学科竞赛的省一省二甚至是国奖才有机会参加自招。
而现在高考成绩成了入围的硬门槛。高校依据高考成绩,按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决定考核的名单。这一道门槛将综合实力不强的考生拒之门外,显然更加公平。
从《意见》原文可以看到高考成绩起了很大作用,一方面作为入围校考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录取的重要依据。
而分省确定参加校考的考生名单,这对竞赛弱省也是一个利好。
不过竞赛成绩能起多大作用,还不好说,因为《意见》提到了高校还会考虑综合素质情况,但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暂未进一步说明,要在各高校的招生简章中公布,所以这个问题还有待观察。
05.录取方式
传统自招采用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
强基计划则是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顺序录取。可以看出综评模式已成为主流。
这里再次体现了高考成绩的重要性。不过由于高考试题难度有限,筛选顶尖学生的作用并不明显,越是名校越希望通过校考选拔优质学生。因此清北一类的高校很有可能会将高考成绩所占比例尽可能靠近85%,并且校考试题难度应该不小。
另外《意见》还提到了存在破格入围和破格录取的情况:
有人说这是给竞赛生留了门,据传五大学科竞赛国奖破格入围的可能性很大,不做定论。
但考虑到之前自招的一些前例,各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破格录取”这件事应该会非常谨慎。
06.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不但考虑到招到高素质学生,更考虑到培养好这些学生。相比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制定单独培养模式。
可以说对于有志于从事基础研究的同学来说,是重大福音。这种定向培养模式进一步说明了国家对于强基计划的重视。
博雅、领军还有吗?
目前没有明确说明取消与否,需要等招生简章出台才能确定。不过从目前来看,取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另外对于上海学生来说,除了全国博雅、领军计划,还有上海领军、上海博雅计划,是否也会取消?这些或许都要等到3月份左右能够见分晓。
而对于综评招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小的,综评作为目前的主流招生方式,是符合改革趋势的。而博雅、领军是由于介于综评和自招两种模式之间,因此是否取消争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