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阳”患者需要治疗吗?张伯礼国医大师权威解答,国人务必注意

  12月初以来,我国大幅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多地新冠阳性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多,而需要重视的是,随着阳性感染者越来越多,一种过去鲜有人知的现象开始频繁出现,那就是“复阳”。

  

  据悉,近段时间,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分享了自己感染新冠后由阳转阴,但很快抗原检测又呈阳性的“复阳”经历,这些帖文在社交平台上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热议,不少人都十分好奇为什么会出现“复阳”这种情况,而针对这一问题,早已有专家给出了答案。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12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谈及“复阳”时表示,“复阳”应该称为“再检出”,实际上病毒或者是核酸还持续存在着阳性,只是因为检测和采样的方法以及排毒的间歇性,导致时阳时阴这种情况。王贵强称,“复阳”有很多原因,第一就是在采集检测样本的时候,可能不规范,导致假阴性。第二就是病人在恢复期的时候,可能残留一些核酸的片段,也会出现检测阳性。

  

  除了想知道导致“复阳”的原因外,不少人还十分好奇“复阳”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治疗、是否具有传染性,而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近日给出了权威解答。

  据国内媒体12月28日报道,张伯礼近日在一次采访中介绍了“复阳”和新冠病毒二次感染这两种情况的区别。他表示,“复阳”发生在转阴后2至3周内,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是体内残留病毒片段检测出的阳性,一般没有传染性;而二次感染一般发生在首次感染后数月至一年内,相当于一次新的感染,一般有临床症状出现,并且病毒核酸载量较高,具有传染性。随后,张伯礼表示:“‘复阳’患者无需再治疗,注意休息,合理膳食和营养即可。”但同时,张伯礼提醒到,二次感染的患者需再次进行规范治疗,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做好自我隔离,注意对家人对同事的保护,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