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小短文到底难不难?
所在城市的疫情突如其来,全市中小学都停校改居家上网课了。陪孩子在家上课,做饭、打印资料之余,实在无聊。孩子在家上一天课,我陪她一天,孩子可能因为有家长陪,未必觉得烦,但我则感觉时间极其漫长难挨。我想,这就是疫情期间孩子需要心理建设的原因吧。为啥没人关系家长是否需要心理建设?
要怎么杀死无聊呢?《古文观止》前一阵读伤了,不想读了,所以,我找出《世说新语》来。孩子初一那阵,我带她读完了德行47则。那时,我觉得这些小短文篇幅短,难度不大。如今重读,感觉自己以前读得还是太过粗浅了,有很多地方没有细细思量,认真读的话,难度还是有的。
比如,德行第26则就理解不透彻。原文是:
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其中,当我读到“有人戏之者曰”时,对这一句中的“者”字想了半天。中华版译为“有人对祖纳开玩笑说”,似乎没有译出“者”字的意思。
“有人戏之者曰”,读成“有人戏之曰”,译为“有人嘲弄祖光禄说”,完全没毛病啊?为什么要加一个“者”字呢?是语气词表“提示停顿”吗?但后面有“曰”字,肯定不是;是代词“这”吗?似乎也不是;难道是助词?如果是助词的话,那是什么意思呢?
反复翻查各种虚词词典,把“者”字的每一个义项都细细检索了一番,仍不得要领。有一种句式是“有”+“名词”+“者”,与这句很接近,但“人”字后还有“戏之”,明显不对。
反复琢磨上下文,把自己代入到文中的“有人”,到底“这个人”在嘲笑祖光禄什么呢?嘲笑他这个人也就罢了,缘何要加个“者”字呢?
再三理顺上下文义,我终于明白,这一句中的“者”是接在动词性词组“戏之”的后面,作助词,可译为“…的(人、事、物)”,这里是“…的行为”。
试逐句注释如下:
一、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
祖光禄少孤贫。少,小也,年轻,年幼;孤,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又,《诗经》说,无父何怙(音户,“依仗”),无母何恃(音是,“依赖”),故丧父曰失怙,丧母曰失恃;贫,无财曰贫;
性至孝。性,生性,天性;至,极,最;孝,孝顺;
常自为母炊爨作食。常,经常,常常;自,副词,亲自;为,介词,替,给;炊,说文,爨也;爨,音窜,炊也,然则二字互相训。说文,齐谓之炊爨,齐谓炊爨者,齐人谓炊曰爨,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炊爨,同义连文,烧火做饭;作,制作;食,食物;炊爨作食,可直接译为“做饭”;
全句可译为----祖光禄年少父死家贫,生性极孝顺,常常亲自给母亲做饭。
二、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
王平北闻其佳名。闻,听说;其,他的,即祖光禄的;佳名,美名,好名声;
以两婢饷之。以,把;婢,古代罪犯妻女没入官家为奴,称为婢,译为“婢女”;饷,馈也,赠送;之,他,指祖光禄;
因取为中郎。因,连词,于是,因而;取,选取,选录,选拔;为,担任;
全句可译为----王平北听说了他的美名,把两个婢女赠送(给)他,于是选录(他)担任中郎。
三、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有人戏之者曰。戏,动词,嘲弄,开玩笑;之,他,指祖光禄;者,助词,动词性词组后,译为“…的(人、事、物)”,这里译为“的行为”;
“奴价倍婢。”=奴价倍(于)婢;奴,奴婢皆古罪人,入罪隶(周朝职官名,古时掌理服役各官府,以及一切使令小事)者奴,入舂稾(chōng gǎo,“周代舂人、槀人的合称,职掌罪人服苦役之事”)者可呼婢;价,价格,这里译为“身价”;倍,引伸为加倍之倍,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动词,译为“加倍”,即“多一倍”;
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亦,副词,又;何必,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反问,意思是没有必要,可译为“为什么一定要”、“不必”等,或仍作“何必”,见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P175;轻,形容词,不贵重,贱,可译为“轻贱”;于,比;羖,gǔ,黑日韩动漫羊牡者曰羖,即“黑公羊”;之,助词,的,表领属;邪,呢;
全句可译为----有人嘲弄祖光禄的行为说:“男奴的身价比婢女的多一倍。”祖光禄说:“百里奚又为什么一定要比五张黑公羊皮轻贱呢?”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七上的文言文难度大致就是《世说新语》的难度,课本也选了两则《世说新语》文,即“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到七下、八、九年级,难度就一下子跃升到《古文观止》了。
比如,七下选了“陋室铭”;
八下选了“桃花源记”和“马说”(即“杂说四”);
九上选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九下更是选了“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出师表”等;
当然,课本还选了难度挺大的《史记》文,比如,八上的“周亚夫军细柳”,九下的“陈涉世家”。
有时候想,要解决文言文这个难题,其实最好的时间窗口还是在小学5-6年级,一到初中,因为学科的增加,孩子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小学比较好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孩子的学习科目不多,时间充裕;二是孩子还小,家长还能摁住他们,反抗意识不那么强;三是十一、二岁,孩子正处于理性思维发育的早期,纯记性还相当厉害,这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熟读成诵几十篇文言文,也许就是孩子终身受用的根底。正如清朝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
所以,到底《世说新语》难不难呢?说难也难,如果你仔细读的话;说不难也不难,如果你大致一读的话。但笼统通读一遍,能否真正长文言文的功力呢?以我个人的经验,不仔细读,也许就只能对付一下高考文言文了。虽然能对付高考文言文,但显然远不能达到自己主动读文言典籍的程度,因为,总是靠注释和译文这两个拐杖,实在是读着读着就烦了。
疫情在继续,封控小区从无到迅速增加,不免有些无奈。这段时间,自己是读《世说新语》后,还是继续读《古文观止》卷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