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为什么实行不下去?

  孟子最善于借题发挥。

  梁惠王在自家的园子里欣赏鸿雁起落盘旋,麋鹿呦鸣徜徉,心情畅快,看着站在一边,板着脸要教化自己作贤王仁君的孟子,耐不住快意,刺了一句:“贤者也喜欢这样舒心惬意的生活么?”

  

  然后,孟子的教诲就漫卷而至。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概括下孟子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

  一、君主为了自己的快乐,侵害百姓的利益,逼着百姓宁愿和他同归于尽,快乐生活不长久。

  二、君主能满足百姓的利益,百姓也会乐意满足君主的利益。

  所以,孟子是一个讲究实效的人。劝导君主行仁政,就拿实际利益说话:行仁政,不单单是百姓得益,主要是百姓得益了,他们就不会想着和君主同归于尽,还会乐意帮君主实现心愿,君主就能免于恐惧、担忧、愤怒、伤心、苦恼等等负面情绪,长长久久开开心心地享受生活。

  这么浅显明白的道理,梁惠王听明白了吗?估计是没怎么理睬孟子。假如梁惠王听进去了,心悦诚服,孟子弟子为老师编写言行录的时候,一定会郑重其事地记录在案。

  今天我们知道,孟子的这套道理,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君主采纳执行,后世的皇帝虽然把他摆上圣人牌位,但也大多把“仁政”做做门面,真正贯彻到底的,一个也没有。

  不知道晚年的孟子,在给弟子们传授“仁政”大道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仁政”,就没有君主能够推行呢?

  那是因为,“仁政”这件事有对君主不利,让君主不舒坦、不如意的地方。

  “仁政”对君主的第一条不利,就是君主要先“自我牺牲”,迫使君主限制、约束自身的需求和欲望,减少君主享受生活要占有的各类资源。梁惠王如果向文王学习,把自己的园子敞开了,给百姓自由参观,百分百可以确定,梁惠王就没再也见不到鸿雁起落,麋鹿呦鸣。他能看见的是人人人人人。如果他再放开一些,允许百姓在园子里钓鱼打猎种粮食,这个园子很快就只剩下满园疮痍。

  百姓是否回报梁惠王,是个未来不可预知的事情,但梁惠王眼前赏园的快乐是没有了。

  “仁政”对君主的第二条不利,是会遭到臣子们的反对。要施“仁政”,只有君主“自我牺牲”是不够的,还需要臣子们“被迫牺牲”或“自觉牺牲”。梁惠王一个人的园子不够百姓们用的,可以命令大小官员有园子的开放园子,没园子的开放院子,总之,一定要让百姓满意。如果说君主行“仁政”,还可能想象着“仁者无敌”“王天下”“传万世”这样的巨大画饼,找到理由暂时委屈委屈自己,对他的臣子们,他统治管理国家所必须依赖的机构和其中的人来说,可以套用打工人的一句话:“我继续牺牲,君主就能王天下了。”我一打工人,为什么要为君主的“王天下”牺牲呢?所以,君主施行“仁政”,要动臣子们的利益,十之八九,臣子们会先成为他的对头。

  一边是遥远缥缈的“王道大业”,一边是实实在在的憋屈、禁欲,还有可能面临的众叛亲离,所以,不施行“仁政”,就是君主们理性的现实选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