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太多”竟然成了争论焦点!文科教育耽误了中国科技突破?

  日前,央行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对老龄化、少子化、人口转型等进行了论述。

  其中“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的论述引起网友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一众文科生倍感“躺枪”。

  对此,不少媒体号发文指出,“问题不在于文科学生多还是少,真正的原因,是经济结构”;“之所以会产生‘中等收入陷阱’,究其根本,是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

  也有文章指出,将“文科生太多”视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其背后的逻辑或许是“在研发和生产制造端创造价值与财富的人不够多,在流通和消费端制造溢价的人太多”。

  “然而,文科生可以参与研发和生产制造,理科生也可以投身流通和消费领域,如果简单将问题归结于文理分科,无疑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和选择权,也忽视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经济状态下的教育和就业空间。”

  尽管如此,当下对文科的偏见依然无处不在。

  那么,文科真的没用吗?

  关于这个话题,需要厘清三大问题:

  1、文科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担当了什么角色?2、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3、“钱学森之问”和文科教育有什么关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

  自欧洲文艺复兴诞生近代科学以来,几乎每隔一个世纪就会出现一个“世界性意义”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达至顶峰,在资本日韩动漫主义萌芽下率先开辟近代科学之路。思想家的作用不言而喻。

  未来中国若想长期伫立于世界之林,只会模仿、只懂技术、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详细深入分析可关注福卡智库公众号参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