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名人榜——画家张晶霄
艺术简介
张晶霄,别名张芮绮,法名耀绮,斋号耕香园、青莲居。1965年生人于河北冀州,本科学历。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协会员、河北省书协会员,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北省女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女画家学会理事、衡水市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衡水市冀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衡水市冀州乡土泥塑非遗传承人、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霍春阳传统花鸟研究会会员、大骞书画研习社导师(恽寿平没骨花卉临摹与写生课程)清华美院高研班助理老师。
多年从事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曾求学于河北师大美术系、工美系、北京华夏好丹青国画精英培训班、清华美院高研班。受教于霍春阳、刘祯麟、马树尧、谭孜、老圃等导师,深入传统经典,对宋元明清历代花鸟画大家的作品精准临摹,(如宋代的徐崇嗣、赵佶、法常、文同,元代的钱选、张中、吴镇等,明代的沈周、陈淳、孙隆、夏昶等,清代的恽寿平、朱耷、金农、华岩等),把握传统花鸟画笔墨要义与文化内涵,讲究心法,师法造化,有扎实的写生功力。尤其以清代常州画派精袖恽寿平入手,精研没骨花卉,长于写生,入古出新,逐步形成个人风格,用色清雅,讲究笔法,作品气息古雅清新,高标逸格。每幅画都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技近乎道”、“相由心生”,注重书法、诗文、画理画论、儒释道经典的综合素养,克勤敬事,练就画里画外的功夫。作品被众多个人和单位收藏,多次入展国家级、省地市级展览。
作品入展情况:
河北省首届楷书展
河北省妇女书法优秀作品展
翰墨青州—2016全国农民画展
大美衡水湖--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展春醒——2017中国女画家作品展
运河风情——中国运河城市美术作品展
2015.4在衡水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清水出芙蓉—张晶霄美术作品展》
河北省第九届妇女书展
时代华彩——2018首届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
地缘——2019国际当代女艺术家作品双年展
2020“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作品展
河北省第十届女书展
2021《梦里老家》入选河北省“决胜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展
2022乡土泥塑《古城风貌》陈列河北衡水古城遗址五A景区
艺路初探——我的三类作品
我1965年生于河北冀州农村,从小就有视觉敏感,尤其剪纸窗花,刺绣布艺,泥塑年画等民间艺术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勾勾画画,绣花收工等兴趣盎然。1981上了师范,美术是我最喜欢的学科,进了美术组,画人像速写素描,画水彩水粉,还有书法国画,热情高涨,在心里打开了一扇艺术的大门。师范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也从没放下画笔,经常学生们排着队等我画头像,后来进了职高,从事师范类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的需要,使自己从兴趣爱好转向专业研究,不断进修学习,并在1998年离职进修,在河北师大美术系函授学习三年,工美系装饰设计专业离职学习一年,2016.在北京华夏好丹青国画精英班学习三个月,后又进入霍春阳刘祯麟传统花鸟画体系学习,进入中国画门径。教学相长,2000年论文《激情?灵感?创造——谈手工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获河北省音乐美术论文一等奖。
教学同时一直从事美术创作,早期,对旅美画家丁绍光的重彩绘画特别感兴趣,从临习开始,到独立创作,借鉴丁绍光画面用线用色构成方式,除了运用我们民族文化符号,如彩陶,青铜,壁画等纹样,并将我们本土民间文化符号,如年画,剪纸,刺绣以及神化传说等融入其中,歌咏青春之美、女性之美、母爱之美、自然之美,繁密的线条,瑰丽的色彩,丰富的文化符号,唯美的意境,给人以震慑心灵的享受,代表作品有《和平》、《年画故事》、《凤凰涅盘》、《戏曲故事》、《微笑》、《远古的表情》、《天上人间》等。
2008年,为了奥运主题创作,以我们河北武强年画代表作《六子争头》样式创作了《五福图》,之后对这种样式做了深入研究与拓展,六子争头实则为共形图案,我通过查找资料,多次去武强年画博物馆参观感受,设计创作了细节娃娃图,从两个娃娃到六个娃娃,代表作品有《福顺连子图》、《吉祥连子图》、《四方八电影先生顺图》、《五幅六顺图》、《六顺图》、《大顺图》等,其中《四方八顺图》入选“希望的田野—2016全国农民画展”,近年,调动所有娃娃素材,创作了140*140大幅年画作品《莲池婴戏图》,还尝试将年画娃娃题材以团扇,屏风等形式融入没骨花卉创作中,别有风味。娃娃造型用色主要借鉴武强木版年画,造型单纯朴拙,用色简单明快,充满地方色彩,还借鉴杨柳青年画自以及历代婴戏图,把儿童的天真无邪,纯洁美好的形象刻画的传神可爱,娃娃题材寓意吉祥多子,家族兴旺,更代表人之初的美好与希望。
近年深入研习传统花鸟画,从恽寿平没骨花卉入手,通悉王维、法常、钱选、孙隆,邹一桂、蒋廷锡,居廉居巢等没骨发展史上的节点,从技法到气韵格调都有了很好的把握,尤其把握了恽寿平格物刻画与文人画格调相融合的特点,注重综合文化素养,逐渐形成了高古清雅的画风,代表作有衡水湖荷花写生系列《湖面清风》,《蒲塘清影》等,还有年画以团扇屏风形式融入没骨荷花的《青莲居日记》、《青莲居诗意》、《采莲曲》等,以农村老物件为题材的《梦里老家》、《耕读传家有余年》、《劳模故里》等,以农作物、蔬果为题材的《田园拾趣》、《随园食单之青蔬》、《味道》等,每年都会画《花卉写生册》。
艺无止境,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民间与时尚,人类与自然,恒常与无常……,如何将自己的对世界的解读通过画笔生发出来,筚路蓝缕,孜孜以求。格物致知,许许多多的技法会在写生实践中产生出来,我们会有当下的生活,时代的印迹,创新在不自觉中出现,纵观宋元明清历代花鸟画发展史,创新精神本就是传统的精髓。每个时代,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情感世界,都在为中华艺术增砖添瓦。
师法古人,我们的艺术尚有来处,师法自然,我们的生命有所依傍,遵从内心,我们最终要找到自己,把自己内心的影像物化为自己独特的符号样式,没有古今,物我无别,没有牵绊,流水行云,天地自在,我们便完成了生命的终极目的——做成自己。
每张作品都是生命的瞬间!
张晶霄?2022.12.27
苦中自有乐?清雅亦情浓
——画家张晶霄其人其艺
史新粉
(温州理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硕士)
1980年代与晶霄因文学而相识,因书画而相知,时隔近30年后的再次偶遇因市美协的一次会议。除了刚见面的惊喜,我们就像经常在一起的朋友,完全不需要30年的时空转换,谈话没有寻常的家庭、工作、儿女等世俗琐事,滔滔不绝的只是这些年画了什么画、正在画什么、喜欢哪位画家的画。不得不令人感叹,这种十几岁时结下的至纯至真的友谊多么感人、多么惊世骇俗!当然谈话中我更多的是在聆听,因为这些年来我给画笔放了一个长假——虽然我的思想和灵魂还不断地在艺术的海洋里游走。通过交谈,对晶霄的佩服油然而生。我认为,一个人由衷地佩服另一个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她做到了你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一是她做到了你做不到的事情。而晶霄就恰恰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
晶霄自己说她对艺术近乎狂热,这话一点都不假。从我接触的一些艺术家来看,如果一位业余爱好者能一直不放弃爱好而且还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那么,你千万不要怀疑她对其的真心喜欢,她会有着与专业道路上一直走过来的人无法比拟的执着甚至可以说是执念,她对艺术的情感更纯、更浓、更强烈。晶霄最早是一位乡村的语文老师,收入微薄,还要接济公婆、父母、弟妹,还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还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买颜料和纸张,需要的画册少之又少,可这些都没能阻碍她的艺术追求。她可以不逛街不买衣服,把年轻女性的爱好都降到最低;她可以把语文课本、其它教科书的插图、年画、小人书等能看到的相关东西作为摹本和参考;她可以借别人的画册,几晚不睡都临下来;她可以用省下的钱去抓住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她可以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去拜访能见得到的每位老师……
经过大量的积累,她终于可以创作了,可以把她心中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了。首先创作的是工笔重彩画,在借鉴丁绍光的技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彩陶、青铜器的纹样和造型,并借鉴了民间美术的一些图案和符号,利用“谐音”这种中国民间美术的特有创作形式,创作出一批象征和平、平安、美满、幸福等主题的作品,画面优美、宁静、祥和。晶霄就是这样一个认真、执着的人,当她看到别人作品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形象、一个符号,她就会在这方面进行大量的学习研究,而不是照着别人的东西依样画葫芦。例如她在丁绍光作品中看到了彩陶等中国古代的文化载体,她就研究学习了中国古代彩陶、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古代图案集。因此,我戏称她比学美术史的还专业。
在借鉴民间美术的过程中,晶霄一度对荷花情有独钟,一方面由于它的谐音与“和平”的“和”相同;另一方面是古今文人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赞美,与她内心的精神追求相同。因此,晶霄的创作又转向了没骨荷花。创作主要借鉴恽寿平的画法,“笔法透逸,设色明精,格调清雅”。晶霄的工笔重彩作品中出现的艺术形象丰富多样,而在经过多年的磨砺和艺术实践后,她却唯独选择了“荷花”作为绘画的主体形象。我认为,这是晶霄在艺术道路上千寻百度后、蓦然回首时的心灵物化;是内心情感的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就如艺术创作和审美中的“移情论”,是她凭借想象和情感把自我伸张到了自然物象中去。因此,虽然画面工整细腻、严谨、宁静、清雅,但是画家的情感是浓烈而饱满的。
熟悉晶霄的人都知道,她对绘画的热爱,不是因为赚钱,也不是因为出名,单纯的就是因为喜欢,因为要画画、画好画。所以,在世俗的红尘中,晶霄的心性是单纯的,甚至对日常琐事是粗线条的,致使她的画面是如此的清新淡雅。而在绘画和艺术的世界里,她的思维又是复杂的、充满变数的,情感又是丰富而深沉的。我了解,晶霄的性格是偏外向和热情的,可她的工笔重彩和没骨荷花画面中传达的更多的却是宁静、淡雅,甚至有些还是理性的构成效果。因此,令我感到奇怪的是,这种单纯和复杂是如何和谐地统一在她身上的呢?
当我看到她的泥塑作品时,才有了确定的答案,即晶霄把另一份真情和热情投入到了她的泥塑人物中去了。如果说她的工笔重彩和没骨荷花画面风格是清新、淡雅、宁静为主的话,那么,泥塑作品则充满了活泼、欢乐、诙谐。泥塑作品主要表现的是晶霄的童年生活和女儿的童年生活,人物造型简洁而灵动,主要突出人物头部和上肢的神情和动态。晶霄的童年是在1970年代,对于今天来讲,那时的农村无疑是贫乏、落后与苦难并存的。可是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却看人物乐在其中:那推碾子、拿着铁耙子搂柴禾、肩上扛着弟弟玩耍、坐在小板凳上看电影的小姑娘是微笑的、欢快的;那纳鞋底、纺线的老奶奶、喝上一盅的父亲是慈祥、满足的——这里该承载了多少人的共同记忆啊!有人说,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懂,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忘记。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的记忆中痛苦和苦难会逐渐被冲淡,留下的更多的是欢乐,可是,当人们在重新面对童年生活时,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笑中含泪或带着浅浅的哀伤的快乐。在晶霄的泥塑作品前,我也曾在开心笑着的同时不自觉地眼含泪花。因为晶霄用最朴素的泥土,满含真情的双手,重现了同龄人的童年时光,勾起了他们永生难忘的情感记忆。
在这里,我要为晶霄鼓掌,我要为她的艺术鼓掌,我更要为她的品格鼓掌!
史新粉
20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