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2022年会召开相关文章

  12月28日-29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2022年会在河北石家庄举办。会议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浮针专委会”)主办,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协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徐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夏有兵,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许能贵,以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浮国产剧针研究所长符仲华等专家发表会议致辞。

    徐安龙表示,符仲华大夫发明的浮针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从单纯的针刺方法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近年来,符仲华在北中医的学术舞台上提出了气血新论,并和北中医的青年老师甘秀伦一起撰写了《气血新论》一书,对传统中医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考,可喜可贺。为支持浮针医学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专门成立了浮针研究所,希望该研究所能够不断进取,在浮针的知识探索中不断为北中医争光。同时,也希望浮针的同仁们能够利用浮针的年会平台交融创新、增长学识,共同推动浮针医学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韩济生院士表示,在疫情冲击之下顺利举办年会实属不易。回顾过去几年,浮针作为一种新型针灸,凭借着临床的疗效获得了许多的认可,展望未来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清醒地认识到,临床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针灸的治疗不仅要有效,还要有理,几十年以来,针灸疗法之所以能够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掀起针灸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针灸的科研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向世界人民展现了它的科学的价值。所以不论是浮针还是传统针灸,都要继续秉承科研精神,通过科学的力量和方法寻找其治疗规律,并借助于现代科技为古老的针灸注入新的科学内涵,进而推动针灸在全世界的大踏步发展。预祝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符仲华在致辞时回顾了浮针医学的发展历程。他说,浮针医学走过的26年路程里,无论是临床、科研、教学还是针具的研究,所采用的都是“遵从传统,化繁为简;放眼未来,守正融新”的方法论。就“遵从传统,化繁为简”而言,浮针针具的发明是受《黄帝内经》关于“直针刺”描述等启示,浮针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气血新论的提出,也仅仅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再思考和简化。这些“化繁为简”的过程,让浮针这一新型针灸疗法做到了既有效又有理,即不仅临床有效,也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说明了其为什么有效。展望未来,浮针医学的发展需要守住中医之基,同时又不断利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理论解剖中医理论、融通现代基础医学,为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继续探索创新。

  年会重磅发布了《浮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一版)》。参与共识发布的专家包括:世界中联浮针专委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研究所所长符仲华教授,世界中联浮针专委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健教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贺青涛,世界中联浮针专委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孙玉芝,世界中联浮针专委会学术部甘秀伦博士,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焦春杰,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主治医师高友玲,以及欧洲浮针医学会会长吴继东、加拿大浮针医学会会长吴笛、台湾浮针医学会会长周立伟等。

    共识指出,浮针可以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的相关症状进行治疗,其中包括:头痛头昏、鼻塞、咽痛、嗅觉味觉减退、咳嗽、胸骨痛、消化系统症状(纳差、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排气增多)、月经紊乱、躯体疼痛(颈肩痛、腰背痛、下肢痛)、全身症状(畏寒、乏力、多汗)等。

  共识要求,浮针治疗需要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体温正常(≤37.2℃)的情况下进行。治疗时须排除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及合并重大基础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包括呼吸困难、紫绀,呼吸频率>30 次/分,血氧饱和度小于95%,需要辅助呼吸,心率持续大于100次/分等的患者,及超高龄老人、孕妇等患者。存在上述情况的患者需要综合救治,不得单独使用浮针治疗。

  共识提醒,浮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长期反复的咳嗽咳痰,除新冠感染症状外,也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疾病的临床症状。浮针治疗新冠感染后相关症状疗效确切且见效较快,但部分症状可能反复出现,需要一定的疗程,一般3-6次治疗;如1-2次治疗完全无效,需进行抽血、X 片、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和鉴别诊断。患者处于发热阶段时,不推荐浮针治疗;待体温恢复正常,仍有上述相关症状,可采用浮针作为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感染后需注重休息与营养均衡,补充蛋白与营养,调和气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组织的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炎等危急重症;在患者体能允许的情况下,推荐患者做气血操等轻度康复运动。浮针操作者临床操作中需注意自我防护避免感染。

    年会还举办了《气血操的理论和实践》一书的新书签售仪式,该书是浮针医学领域的第13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