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学院办学70周年文学作品专辑】李松涛:祝福师专,祝福河池学院
作者简介
李松涛,男,生于1966年,广西河池金城江区人,1984年7月毕业于宜山师范,在乡镇中小学任过教师,当过乡镇干部,现供职于河池市人大。
祝福师专,祝福河池学院
李松涛
我一直说我是宜山师范的。尽管履历表里还填写有其他的毕业院校,但那是“写”的,不是“说”的。我这样从始至终地“说”,并不是因为宜师有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我“说”了就可以高大上,就可以往脸上贴金,而是因为我的的确确是宜师的学生,宜师的文凭是我就业谋生的第一个管用的文凭,宜师就像我的母亲一样。
1981年9月,15岁的我作为河池地区宜山师范学校“文革”后招收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进入16班,开始了难忘的三年求学之旅。毕业时,我没有报名参加统分(统分就是由宜师和地区教育局统一分配到全地区境内的企业学校),而是选择回家乡。家乡的县教育局分配我回镇里,镇教育组分配我到一个没有围墙的村级小学。这学校离我家有5里路,它的北边紧挨着还是砂石路面的丹池马路(我们家乡把公路称为马路)、东边是一条连接马路的可通行汽车的村屯土路、南边和西边是田地。这样的环境使校园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都有周围村屯的群众赶牛、挑粪、挑收获物穿过校园。虽然学校当时的师资、教学设施等在全镇还是不错的,不排第二名,也排第三名,可惜,学校硬件有两个“硬伤”:一是唯一的厕所在校园西南角的田边,离我宿舍有七八十米远,校园没有路灯,虽然是个男人,但晚上打着手电上厕所,四周黑麻麻的田地边小土丘上闪烁的磷火仍然使我感到头皮不舒服;二是日常用水要横过马路,再下坡到小河边挑,尽管单程只有两百多米,但雨天坡滑水浑、晴天马路灰尘大,挑水总是件麻烦的事。所以,除了轮到守校,全校11个老师住校的不多。开学期间,我踩单车往返于家和学校,吃够了马路上的灰尘。如果不这样,我就得从家旁边的市场买米、买菜、买柴拿到学校煮,这同样麻烦,而且我还得花钱——回家吃饭我不用交伙食费用。
读小学时,老师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没有回答是当老师,尤其是当小学老师,这导致我从教的信念不坚定,但当了小学老师,又不敢随意讲课而误人子弟,这种纠结是痛苦的。这痛苦加上调动工作(特指调动到家门口的镇小学,家里没有人脉,不敢奢望调进县城或者是改行)无望,工作一个学期后,也就是1985年的春季,我到县教育局人教股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想通过改变文凭变换工作单位。人教股的领导说,工作两年才能报考,而且中师文凭在小学够用了,县里规定中师毕业的小学老师不能报考成人高考。
无奈之下,我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从1985年春到1986年春,我考得了一半,也就是6个科目的合格证。尽管每科都是六七十分,我还是蛮欣慰的,毕竟每次报考两科都通过,每一分都是12瓦的台灯消耗几度电换来的。漫漫长夜,青灯孤影,个中艰辛也许只有参加过自学考试的人才知道。
毫无征兆地,1986年8月底开学前,镇教育组通知我去镇农业技术中学报到。这农中,其实是镇里的第二初中,考不上镇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就到这里读初中。到了农中,我的宜山师范文凭不够用,我也工作够两年,有资格参加成人高考了。1986年冬,上级传来消息:河池地区将于1987年9月在河池师专开设一个在职教师中文大专班。这消息让我非常欣喜,我下决心一定要考上。考上了,既可解决读书问题,又可解决个人问题。我设想得很好,计划在师专读书期间找个老婆,在师专找不到,就回宜山师范去找。当年,我读宜师时,隔壁的师专就有学生以老乡或者老乡的老乡的名义,到我们宜师约会女同学。
可惜,天不遂人愿,1987年春末夏初,河池地区教育系统参加成人大专考试的只有9人上线,人数少,在师专开不了班,我们9人被调去南宁市教育学院读书,我与师专失之交臂。
没有当师专的学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遗憾,也使我在一些时候底气不足。2003年,宜山师范并入师专,师专升级为学院时,我不敢自认为自己顺理成章地也是师专或是学院的学生了,涌上心头的是为宜师、为自己的一丝愁怅、一丝伤感。
作为河池人,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河池学院对河池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用巨大,衷心祝福河池学院的事业蒸蒸日上、灿烂辉煌。
编辑丨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