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20国考申论没有「大作文」?

  全文字数|2.8千

  阅读时间|10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2020国考申论没考察「大作文」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申论考纲」根本没规定「最后一题必须考察大作文」。

  一、申论考纲没有特定要求

  「申论」的考纲非常简洁,包括阅读理解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其中和「大作文」写作内容有关的就是「文字表达能力」,内容为:

  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可以看出,考纲中根本没有要求「大作文」的体裁,反而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

  「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

  「指定」说明大作文写作用的文体被出题者限定了,也就是说,单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要求写「推荐材料」「讲话稿」(2020年国考申论)等文体比「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更加合适。

  二、「申论大作文」容易形成套路

  「申论大作文」是历史悠久的一种题型,由于它限制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能够帮助考生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但是,这种大作文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容易形成「套路」。

  虽然申论的选材非常丰富,但经过多年的考察,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考生,都发现了一些能获得高分的规律特征,比如:

  1.题目要有「人民日报」味

  对于不指定题目的申论大作文来说,题目起的有「人民日报味」是非常有助于获得高分的。所谓「人民日报」味,指的就是用特别有节奏的组合、正面积极的动作来强调某种近期热门的观点。以2020年9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为的头版、二版为例:

  (1)头版头条题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推动」「闯出」「谱写」在「党政类」文体中非常常见,「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是近两年内党政媒体反复强调的观点,两者的结合使得题目非常有力度、有气势,能够很好地抓住阅卷者的眼球。

  (2)二版评论题目: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 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

  「坚决制止」「严禁违规占用」力度很强;「耕地『非农化』」是近年来反复强调的「18亿亩耕地红线」的强化措施,两者的结合,使得评论者的观点鲜明地呈现出来。

  2.开头使用「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引用领导人名言」+「给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申论大作文的开头有很多种方式,但「观点+名言+结论」的方式科幻片是最稳妥,最容易记忆的。

  一是首段的首句概括材料观点,提出具体问题,比如「当今社会XX层面在取得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XX问题」……

  二是直接引用领导人名言,尤其是近两年来在考察调研、现场讲话、会议总结中的名言,如果能结合中国古诗词、民俗谚语或者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则更佳。

  三是在首段末句给出具体的解决结论,如果结论能够紧密契合党中央的文件,甚至直接使用原文则最好。

  3.正文使用特定的结构

  根据目前申论大作文的命题规律,在考试之前就可以准备一些特定的正文结构,例如在整体结构中使用「总-分-总」的结构,大量使用较长的排比句等。

  例如2019年9月19日人民网的报道《教育部:高校校园管理切忌「一刀切」「简单化」》中就使用了以「排比」为主的结构:

  要动态调整校园管控措施。要求各地和高校强化责任担当,在坚持属地原则前提下,落实辖区、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四方责任」,做到人物同防、多病共防。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科学精准的原则,动态研判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及时调整优化校园管理措施,做好后勤服务保障。

  要切实改进校门管理方式。要求各地尽快排查高校校门管理情况和措施,推动高校广泛听取并合理采纳学生和教职员工对校门管理的意见建议。对学生因实习、求职、探亲、就医等原因确需进出校门、在学校所在城市内活动的,要简化程序,切实方便学生进出校门。对学生到学校所在城市外活动的,要提前做好报批、健康监测和防控指引等管理工作。切忌「一刀切」「简单化」的封闭管理,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施便捷的进出校门管理机制。

  要妥善做好中秋、国庆假期安排。中秋、国庆是国家法定假期。要求各地和高校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学进度安排,合理确定学生、教职员工放假时间并做好宣传,针对留校、外出师生明确疫情防控具体要求和进出校门管理要求,切实做好假期期间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文章三个段落的开头都使用了「要做什么事情」的排比方式,「动态调整」「切实改进」「妥善处理」三组动词针对的分别是「校园管控」「校门管理」「假期安排」三个不同的事件,显得层次有序又非常规整。

  段落中的内容有大量的短句、顿号,辅以防控新冠疫情的「关键字」,例如「坚持属地原则」,做到「人物同防、多病共防」;提前做好「报批、健康监测和防控指引」等管理工作;要求各地和高校「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学进度安排」,合理确定学生、教职员工放假时间并做好宣传。

  可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增强大作文的气势,如果考生的字再写得好看点,把文段结构再控制地整齐下,看上去就像一篇高分作文了。

  三、「申论大作文」「套路化」的危害

  在刚开始采用「申论大作文」的时候,由于此类题目还比较少,每年出题者都有充分的角度和材料进行考察。然而,在进行了近20年之后,申论大作文的选题其实逐渐趋于枯竭,越来越容易被「套路」。

  从国考申论真题来看,每年出题的角度大概就是环境保护、城市治理、文明文化、法制建设、名言解析等角度,如果提前拟好对应的材料,到考场上「随机应变」,是很容易得高分的。

  需要注意的事,此类「套路」的准备并不难。国家领导人的名言,在很多角度都是通用的。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被反复引用数十次,该名言:

  既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又可以对应中国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强调「大道」「天下为公」);

  还可以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天下);

  还可以对应「学习经典」「遵纪守法」「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等过个角度。

  也就是说,只要提前准备十几二十几条常见的名言,将其点缀在「申论大作文」中,就能让文章的境界一下子上一个档次,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

  至于排比句的使用,「总-分-总」结构的变化,更是参加公考的小伙伴们必须掌握的能力。

  事实上,突击准备「作文题目」「易用名言」「段落结构」等技巧,专门做出「高大上」风格的文章,和真正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的文章水平有天壤之别。

  但是在公考中,申论阅卷老师往往只有几十秒的阅卷时间,根本不可能一一核对,因此完全可以堆砌出一篇「唬人」的文章,让阅卷老师不由自主地打上高分。

  正因为这种情况,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会提前准备「套路」,使得申论大作文的文章千篇一律,还都能得高分,从而难以拉开分数差距,达不到出题者的最初目的。

  四、未来还会有「申论大作文」吗?

  未来很可能还会有「申论大作文」回归。

  2020国考暂时取消「申论大作文」的原因就是为了更深入有效地考察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取代「大作文」的是「特种文体」,包括新闻报道、表彰讲话、村镇通知、成绩介绍等,由于此类文体的种类很多,不同文体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因此难以提前准备套路,对考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特种文体」的限制非常严格。

  比如要求考生为「S镇文化建设写一篇新闻报道」,首先字数要比大作文少几百字,然后此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是固定的,再者必须把资料体现的「文化建设」相关内容填入其中,再加上「新闻报道」这一体裁的约束,导致大部分考生的得分都较为近似,也容易拉不开差距。

  因此,西瓜个人认为,未来公考很可能进入「大作文」和「特种文体」并行的阶段,在考试之前完全无法确定。考生如果想取得高分,一定要同时做好两手准备,尤其要吃透「特种文体」可能考察的种类,在限定要求下写出优秀的文章,才能保证未来自己在申论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西瓜公考解题

  欢迎关注

  直观、简明、全面、深入且免费的公考干货,都在这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