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8岁三轮车夫蔡伟,靠着高中文凭,破格成复旦博士生

  2006年,辽宁锦州一位名叫蔡伟的下岗职工,靠着蹬三轮车维持生计。可是文坛一群学者却不甘心蔡伟就此沉寂下去,不仅给才会找了一份“高薪工作”。

  还在蔡伟工作结束之后,几位学者联名写推荐信。恳请教育局同意让已经38岁的蔡伟,凭借高中文凭到复旦大学读博士学位。

  

  这个蔡伟到底何许人也?明明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为何得到如此多文坛大咖为他的事业操心?而蔡伟又是怎么跟文坛牵扯到一起的呢?

  蔡伟是土生土长的辽宁人,家庭并不富裕,父母都是当地厂里的普通职工。因此,对于儿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健康长大。

  不过,这个蔡伟跟别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别。

  

  蔡伟从小就很喜欢古文,而这个爱好源自于叔叔喜欢毛笔字。当时蔡伟看着叔叔写的字,觉得很厉害,于是就跟着叔叔学习过一段时间。

  第一次接触繁体字的蔡伟,发现古文学很有趣,于是下意识的就会关注。尤其是到了上小学之后,蔡伟学习到了更多的字,有的繁体字看不懂,蔡伟只好抱着一本厚厚的字典翻看。

  一段时间学习之后,蔡伟就变成了严重偏科那一类。上语文课的时候,蔡伟非常的积极。反之,蔡伟的理科成绩一言难尽。

  尤其是到了高中的时候,偏科的蔡伟很吃亏,不仅被分配到了最差的班级,而且这个班级里,教学质量不高,老师对于学生管理十分的松散。

  

  而蔡伟本来理科成绩就不好,到了这个班级更是像听天书一般。这样一段时间之后,蔡伟对于学习已经丧失了兴趣。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蔡伟基本所有空余时间,都放在了古文学研究方面。

  虽然蔡伟语文成绩十分的拔尖,但是学校看得是综合成绩。因此,蔡伟这样偏科严重的学生,面对高考的时候,根本毫无优势。

  毫不意外的,蔡伟没能考上大学。只能想办法打工过日子。

  1989年,18岁的蔡伟从高中毕业,离开学校这个环境后,为了生存,蔡伟听从父母的意见,到当地一家胶皮管厂上班。

  

  其实蔡伟上高中的时候,就曾经读过不少古文类的书籍,尤其是“传统小学”方面的内容。让蔡伟着迷。

  因此,在到工厂工作之后,蔡伟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变,只是读书的地方从学校换到了工厂。完成工作之后,蔡伟不是捧着一本书看,就是跑到图书馆看书。蔡伟看书比较快,曾经最快的一年看了近百本书。

  1994年,在工厂工作五年时间的蔡伟,就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动荡。由于厂子效益一日不如一日,抗不过去只能倒闭,就这样蔡伟成了下岗工人之中的一员。

  没有了固定收入的蔡伟,每天过得很焦虑,一想到一家人都等着自己拿钱回家,蔡伟只能拿出钱去支了一个小摊子,买一些雪糕饮料和小零食之类的东西。

  

  因为蔡伟志不在此,所以小摊的生意一直不算多好。其实蔡伟生意不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蔡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根本不会招呼生意,全靠散客主动上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蔡伟喜欢读书,已经到了癫狂的状态,经常看书入迷,怎么叫都叫不应。

  一次,有个顾客到蔡伟摊子上买雪糕。结果问询蔡伟价格的时候,一直得不到回应。当时蔡伟手里正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看着蔡伟这样,顾客无奈只能推了推蔡伟,谁知道蔡伟不为所动。一看蔡伟无心做生意,顾客扔下手里的雪糕,扭头就走了。

  

  等到天黑的时候,蔡伟打算收摊回家,看着裸露在外边的雪糕,早就化成了水之后,蔡伟很是无奈,可是蔡伟也知道,这都是自己的问题。

  1995年年底的时候,蔡伟鼓起所有的勇气,打算给自己的偶像——裘锡圭写一封信。裘锡圭是当代古文化研究学家,曾经编撰过不少文献。带着对偶像的崇拜,蔡伟这封信,除了表达崇拜,还写了不少自己对于古文学的见解。

  因为蔡伟当时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收到回应。谁知,裘老不仅给蔡伟写了回信,还对蔡伟对古文学的热爱和见解,进行了一番表扬。

  

  看到这封回信之后,蔡伟的内心十分的激动,觉得这是古文学对自己的认可。于是自此之后,蔡伟时不时地都会往报社投递自己的文章。

  虽然蔡伟发文的频率并不高,但是蔡伟对于古文化的见解,却十分的有天赋。

  一次,裘锡圭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汉墓的文章,大意是介绍自己对古文字的研究,可是在文章中,裘老也有很多不解,其中有个“佐”字就无法理解其意。于是在文章中,也寻求广大读书的解读。

  看到裘老发表的文章之后,蔡伟深深地为止着迷。觉得古文化真的太奇妙了。而蔡伟除了喜欢研读古文化,其实也是一个很喜欢思考并且博览群书的人。

  

  在看到裘老的的问题后,蔡伟开始查阅资料,加上自己的见解,又给裘老写了一封信。当裘老看到蔡伟的信之后,十分的震惊!

  因为蔡伟在信中写到佐字通“嗟”。是一个语气词。并且把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也附上。看着蔡伟的理解新颖,而且有理有据,裘老觉得蔡伟就是一个宝藏学者。

  随后,裘老又将蔡伟的理解发表到报纸上,让喜好古文化的学者,都知道了蔡伟。因此,蔡伟在文坛也有了名气。

  虽然蔡伟有一点名气,但是蔡伟没有正经的工作,虽然支了一个小摊,但是生意并不好,只能维持生计。

  其实,蔡伟的父母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意见,知道儿子没有野心,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又想到虽然生活平淡,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平平安安,也就任由蔡伟继续下去。

  

  可是,蔡伟的生活并没能一直混下去。

  2006年,蔡伟的妻子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肝病,需要持续吃药维持。很显然,蔡伟摆摊赚的钱,根本不够妻子吃药。

  为了维持生计,给妻子看病,蔡伟无奈停了摆摊,学着别人做起了三轮车车夫。这个工作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但是汇报却是摆摊比不了的。

  一段时间的三轮车生涯,蔡伟的生活过得非常的紧凑,每天都在拼命,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学习。更别说是写文章了。

  

  很快,一直很看好蔡伟的裘锡圭就发现了蔡伟的异常。在裘老看来,蔡伟虽然发文的频率不算高,而且发布的文章可能都是短篇,但是一直坚持了好几年,突然断更很是不寻常。

  为此,裘老就给蔡伟写了一封信,询问蔡伟的近况。看到自己一直尊敬的裘老如此关心自己,让被生活打倒的蔡伟破防了。

  蔡伟很快就给裘老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蔡伟说道自己妻子身患重病,需要很多钱买药。所以自己现在只能骑三轮车赚钱。因为工作很辛苦,所以没时间学习,也没时间钻研古文化。

  

  得知蔡伟情况如此的糟糕,裘老自然不忍心这样一个纯粹的学者,就此放弃古文化研究。因此,裘老收到信之后就在想,是不是应该给蔡伟找一份工作,帮助蔡伟度过眼前的难关呢?

  就在这时,复旦大学找到裘老,希望裘老联合其他学者,对于现有的出土文献等资料,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

  编纂书籍,这可是一个大工程。裘老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蔡伟。于是特意给蔡伟留了一个名额,邀请蔡伟跟其他学者一起研究汉墓古文字。

  

  2008年9月,蔡伟带着病中的妻子到达上海,一方面给妻子治病,一方面进入复旦大学跟学者们一起工作。

  虽然,来之前蔡伟只是一个三轮车车夫,但是工作之中的蔡伟,能力非常的出众,获得了不少学者的认可。

  一段时间的研究,带给蔡伟的是震撼,跟一群大咖在一起交流,蔡伟非常的兴奋。而且这份工作工资可观,加上大城市医疗条件也好,蔡伟的妻子病情好转。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蔡伟还是很兴奋的,可是蔡伟也明白,学术研究结束之后,自己依旧需要返回老家,继续过着蹬三轮车的日子。

  当时最着急的,自然就是裘老,裘老一直担心蔡伟返回老家之后,就放弃了继续学习古文化,觉得埋没了一个人才。

  可是,蔡伟的学历是硬伤,才高中学历的蔡伟,根本不可能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当时裘老也曾想过,让蔡伟报考复旦大学,可是蔡伟却以英语成绩太差拒绝了。

  

  就在双方都很惋惜的时候,当时的复旦大学有一个政策,那就是两院院士获得杰出教授或者拥有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导师,可以自主招生,考题由导师自己拟定,参考的学生可以不参加统考笔试。

  也就是说,裘老当时拥有自主招收博士生的权利。担心蔡伟的高中学历让人诟病,于是裘老找到了好几位学者,为蔡伟写了举荐信,推举蔡伟到复旦考博士学位。

  2009年4月23日,经过专家的综合考量,通过了蔡伟的特别招收申请。很快38岁的蔡伟,凭借真才实学,拿到了复旦博士生的录取通知书。

  当时,一个高中毕业多年的大龄青年,避开高考连跳几级获得复旦大学博士生的录取通知书,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不少媒体天天堵在门口,想要采访蔡伟,这种行为对于蔡伟来说,无疑就是苦恼。于是,蔡伟决定低调做人,不仅更换了手机号,更是遵循老师的教诲,看是认真地学习。

  一段时间后,蔡伟了解了复旦大学,觉得复旦大学真的就是一座宝库。图书馆的馆藏十分丰富,而且很多专业书籍,是自己在地方图书馆根本接触不到的。

  对于蔡伟来说,能够扎根到图书馆,就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进入大学之后,蔡伟基本把所有空闲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中学习。

  热爱古文化的蔡伟,虽然进入了复旦大学,可是在学校学习任务并不轻松。因为比蔡伟优秀比蔡伟年轻的学生多的是,想要在一群优秀的同学之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了能够顺利毕业,蔡伟不仅要通读博士生课程,还要抽空将本硕的课本统统记在脑子里。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蔡伟也不能幸免,需要写长篇的论文,来为自己的博士学位加码。

  可是写论文对于蔡伟来说,又是一大难题。虽然蔡伟之前发表过不少文章,但是大多都比较的简短。想要完成一篇长篇的论文,还是很有难度的。

  

  为了完成目标,蔡伟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2015年,经过六年时间的努力,蔡伟的毕业论文终于通过。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博士学位。

  从复旦大学毕业之后,蔡伟收到了不少大学的邀约,希望蔡伟能够担任学校的导师。最后,热爱读书的蔡伟,选择到贵州一所二本院校担任图书馆馆长。

  自从到了贵州工作之后,蔡伟的生活非常的单一,每天就是图书馆,教师和家三点一线。每次到了蔡伟的课,教室里都会坐满学生,这些学生都是被蔡伟新奇的课程吸引来的。

  

  除了钻研和授课之外,蔡伟还经常受邀到其他学校参加研讨会。

  现在的蔡伟,生活之中,除了钻研古文化,平时就是练练书法。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却发挥了蔡伟所有的能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