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研究生,救不了本科双非”是一个真命题,也是一个伪命题

  今天刷网页时看到了标题为“985研究生,救不了本科双非”这样一篇文章。

  看完之后我觉得有必要说些什么。

  我只能说这个标题讲了一部分事实。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如今【学历内卷】特别严重。

  

  从考研人数的不断上涨,到现在部分专业国家线的大幅度提高,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即便是这样,拼惊悚片尽全力考上研究生的双非本科生之后还是会受到歧视。

  

  那我就从自身的经历来说说可能遇到的真实事件吧(注:笔者所读研究生院校为985)。

  1. 在我们教育类的硕士就业中,想去一线大城市就业的确会受到歧视。尤其是本硕专业不一致且本科双非的同学,想去到北京、深圳等城市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几乎发过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第一学历歧视仍然存在;

  

  2. 同时在我读研究生之后才发现,好学校的学生推免机会和名额非常多,而且据我了解确实有一部分好学校在考研复试或调剂中偏向本科为211、985院校的学生。

  

  3. 还有就是在报考高层次人才选拔的岗位时,本科为211、985的学生还是更有优势一些。

  4. 同时除了第一学历歧视之外,某些行业还会有性别歧视。

  

  目前我经历或者身边同学朋友经历的所谓歧视也就这些。

  写这些出来不是说为了打击普本人的自信心。而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二。

  之前的我也一直会因为自己出身二本院校而自卑,曾经也认为自己不再有机会了。所以越是在这些关于学历歧视的话题中,我越是表现得愤愤不已。仿佛这样就能说明不是我无能,而是我没有好资源。错不在我,在整个社会规则。

  

  可等我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了四年之后,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的愚蠢。

  前面我们看到的,有第一学历歧视的、就业歧视的都只限于前30%的份额中。

  无论是好学校、好单位、好工作,总归是更拔尖的人的竞争,这种当然更激烈了呀。

  

  作为一个二本院校出身的人来说,我自认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和最优秀的人才竞争。所以我应该将眼光放低一些,不要只看到属于前30%行业精英们的位置。我可以往后再看看啊。

  去不了一线城市,我可以选择不去;我去新一线、二线城市也可以啊。

  考不了王牌院校的研究生,我可以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院校啊,那种没有歧视、竞争压力没那么大的院校。

  

  其实目光的转变会使我们活得更轻松,也更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就比如2022 年考研人数为475万,最终录取人数也不超过130万。有300多万人失去这个机会,而录取的130万人都能留在前30%的院校吗?显然不能。

  所以我们要聚焦到属于自己、并匹配自己能力的竞争份额中。

  

  既然第一学历无法改变,那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价值。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更高的溢价?怎么才能弥补学历的短板?

  这些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思考的方向。

  至于什么学历歧视、就业歧视,没关系。等你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溢价空间时,这些也就都不是问题了。

  

  至于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我也还在不断学习摸索中。

  我们可以一起边摸索边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