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所高校官宣2022年新增杰青、优青!附历年高校杰青、优青统计

  近日,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正式公布。众多高校已经发布喜讯。

  安徽建筑大学: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度集中接收期项目的部分评审结果。我校蔡国军教授喜获202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资助的项目名称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项目周期五年,经费400万元,实现了我校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零的突破。

  北京林业大学:近日,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正式公布,我校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彭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强教授榜上有名。这是学校首次有两位教师在同一年度获批该类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鹏教授的“生物大分子可控聚集与界面粘附”项目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学校自主培其他剧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化学化工学院王长号教授的“核酸催化化学”项目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华教授的“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新器件”项目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以上3个项目的总经费为800万元。

  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材料学院蔡国发教授在信息学部半导体材料方向获批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这是学校第四次获得该项目资助支持,也是学院自主培养的第五位国家级青年人才。

  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陈奇成教授申报的《低品位能源利用中能量转化与存储》项目获得立项支持,实现了学校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学校基础研究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燕山大学:学校电气工程学院闫敬教授获得2022年度国家优青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00万元/项。截止目前,学校已有10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项目资助。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芮先宏教授、谭剑波教授,信息工程学院徐毅教授,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解玉磊教授、周雅教授共5名教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资助,资助经费均为200万元。截至目前,广工“优青”项目获得者增至15人,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超九成,来自“双一流”!

  从历年获“杰青”项目和“优青”项目资助的单位分布来看,高校作为“”项目和“优青”项目获得者分布的主要单位,共涉及236所。

  “杰青”项目和“优青”项目作为科研领域含金量极高的项目,在获批的高校里表现出极强的“马太效应”。“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获“杰青”项目和“优青”项目资助的学者人数占有绝对优势,约93.41%的获得者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此外,头部的10所高校占据“杰青”项目和“优青”项目总资助数的42.38%,尤其是“杰青”项目资助人数占比,头部的10所高校占据了“杰青”项目总资助数量的45.73%,几乎是半壁江山。

  在1994-2020年高校获“杰青”项目资助情况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拥有的国家“杰青”数量遥遥领先,其中北京大学有292位获得者,远高于其他高校;清华大学共有259位国家“杰青”获得者,实力雄厚。

  Top 2之后,“华东五校”垄断了中国高校拥有“杰青”项目获得者在100-200之间的名额: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力出众,拥有的国家“杰青”获得者人数不相上下,即将迈进150人行列;其次是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三所高校进入拥有“杰青”项目获得者最多的头部十所高校阵营。

  由于国家“杰青”项目资助率平均在10%左右,竞争十分激烈,其余高校国家“杰青”获得者人数均在10人以下。

  国家“优青”项目获得者的单位排位与“杰青”基本相似,在2012-2020年高校获“优青”项目资助情况中,清华大学拔得头筹,有203位“优青”获得者;北京大学、的“优青”项目获得者人数基本相近。、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当选人数均在100人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杰青”项目和“优青”项目竞争激励,但在青年人才的“排位赛”中也不乏实力“双非”的身影。陆军军医大学有19人获“杰青”项目资助,居“双非”高校之首,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燕山大学拥有的“杰青”项目获得者人数在10人以上,超越一众“双一流”高校。“优青”项目中,陆军军医大学依然“十分能打”,共有17人获“优青”项目资助,南京工业大学、深圳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拥有的“优青”项目获得者均在10人以上。

  总体来看,常年“杰青”和“优青”项目获得者人数霸榜的头部高校清一色均为国内顶级学府,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

  除此之外,在“杰青”和“优青”项目中,陆军军医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这三所高校堪称“双非”的佼佼者。

  审核、编辑: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综合自“各学校官网、高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