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斯文正脉
2018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云游侣纪”作为云南本土文化的传播者,怀着一颗顶礼膜拜的心,与各位小伙伴一起去追溯这段历时8年多的教育巅峰史。
80周年纪念大会图杨振宁致辞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的东北隅,就是80年前中国最负盛名的学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
1938年4月至1946年7月这里曾是学界泰斗和近代大咖云集的高等学府,而今我们也只能凭借复原的建筑来追忆那段“刚毅坚卓”的日子。
南京失守 临大迁滇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都在战时受到重创,被迫南迁,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战火逼近长沙,临大随即决定迁至离战区较远的昆明,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三路陆续入滇,并于同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由于战时内地交通困难,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 200余名男同学则组成了湘黔滇旅行团,步行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
流连旧址 追忆联大
西南联大占地124.45亩。1938年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修建而成。
西南联大校门为两扇木质大门,门楣上镌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横额。
左起: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
西南联大由三所学校组成,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轮任联大常务委员会主席。第一学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梅贻琦离开了大陆,离开了清华,辗转到了美国,后去了台湾。1955年梅贻琦一手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从此被称为“两岸清华之父”。1962年一代传奇走到了人生终点,他死后葬在了新竹清华的梅园之内。
梅校长也确实不辜负众望,带领联大师生在8年的抗战中筑起了素有“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教育丰碑。
联大校训、校徽、校旗、校歌除了闻名两岸的梅贻琦校长外,西南联大的师资,在如今看来也是云集了无数的学界泰斗和两院大咖,简直是高校教育史上的“梦之队”。
文学系,有朱自清、胡适、闻一多……
物理系,有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饶毓泰、吴大猷……
历史系,有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国学大师钱穆……
哲学系,有冯友兰……
外语系,有钱钟书……
数学系,有华罗庚……
40年代的昆明因战争的侵袭也变得异常潦倒,联大师生的治学环境简直不是一个简单的“差”字能够描述的。
为躲避空袭,老师和学生不时以山洞为校舍又或住在十几公里外的郊区,每日步行到校教授课程,无人抱怨。这样的日子直至1943年飞虎队来到昆明,日本飞机不敢再来,老师们才又陆续回到城里居住。
除了图书馆和极少数的教室是青石屋顶,其余的教室基本都是铁皮顶,雨季一来,几乎听不到“先生们”讲课的声音,所以也就有了闻名一时“停课赏雨”的黑色幽默。
宿舍的设计者是20世纪中国最牛叉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和他的太太林徽因联手设计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学经费的紧张让大师的设计成品也“捉襟见肘”,更何况还要应对日本人隔三差五的“跑警报”。
为了节约,当时联大学生使用桌椅两用的椅子,称为“火腿椅”。
铁皮房顶已然是不错的选择,还有更多的教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是茅草房顶和土基房。
治学的艰难并不足以让这群以“刚毅坚卓”为校训的师生向生活低头。
朱自清先生给人写稿,注明一千字一斗米。
闻一多放下傲骨,刻印求生。
梅夫人蒸米糕维持家用……
还有跟多的学子为生活打零接私活,将教育部特批的十万大洋捐给了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
为什么西南联大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还能取得如此成就?
杨振宁是这样回答的:“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创造力。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切。”
教育治学 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教授曾经说过,不读中国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读西洋史不知道中国的落后。联大师生们正在极度困苦中勤勉求学,继承了先人的伟大,也用一己之力帮助国人摆脱落后,还原了那代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时代精神。
现在的教育应是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并不是一份简单糊口度日的工作而已。联大精神不仅仅是那份不肯在沦陷区教书的倔强,也不仅仅是三千里徒步西南之旅的坚持,更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桀骜不逊,而是一个时代必须传承给下一个时代的斯文正脉。
欢迎搜索关注云游侣纪,一起发现云南更多的美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