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我是温和的改变者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屈健

  导言:屈健有个著名的“半步”理论:创新只走半步。“所谓创新,只要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走稳走好半步,少有反复,就善莫大焉。”“凡事欲革旧弊,宜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屈健属于温和的改革派。

  屈健的路子一直走的很稳。1970年出生的他先后毕业于西安美院国画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花鸟画院副院长,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入选首届陕西省高校青年社科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扶持计划。

  作为一个学者型艺术家,屈健近年来在艺术创作与创新上已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个人面貌,有目共睹。在学术研究上更是致力于“长安画派”与西北美术研究领域的深耕细作,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国家级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国文联、省哲学社会科学等10余项省部级项目。获得了包括教育部论文奖励3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次、市人文社科4项、省高校人文社科奖4次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首届陕西美术奖(理论评论奖)最高奖、第四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同时,作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西北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西北大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将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西北大学美术学科及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风生水起。

  在9月中旬由文化部、陕西省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文化厅承办了“长安画派和丝绸之路艺术学术研讨”,邀请了国内百余位专家深度参与论坛研讨,引发了国内艺术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及数十家一线媒体的连续报道,是艺术界的一件盛事。在论坛落下帷幕之后,我们来熟悉下这位幕后掌门----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

  屈健组织策划的“长安画派和丝绸之路艺术学术研讨”与会专家们合影

  参加笔会和活动

  理论研究:在“长安画派”与西北美术研究领域独领风骚

  雅昌艺术网:屈院长,这次“长安画派和丝绸之路艺术学术研讨”非常成功。不仅重新回顾了“长安画派”的历史价值,同时与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结合到一起。您当时是处于什么契机来策划此场大型学术论坛的?

  屈健:首先是我们学院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思路是相符合的。经过多年发展,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在学科发展的定位上,已日渐明晰,建设以“长安画派与西北美术”、“丝绸之路艺术文化”、“应用美术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三支教学、研究团队,打造既有特色又具优势的学科研究方向是我们迈向“一流学科”的依托。而长安画派与丝绸之路艺术作为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具备了影响和引领该研究领域的扎实基础。恰好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结合学院研究优势和特色,我们申报了这个选题,也得到文化厅及学校相关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就这样,经过近三个月筹备,使得此次学术研讨会得以顺利召开。

  雅昌艺术网:我们都知道,您个人的理论研究领域也是以“长安画派”为中心。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理论研究的?

  2004年我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确定研究的方向就是“长安画派”。那时候对“长安画派”的研究者和关注者还是比较少。影响比较大的学者像北京的刘曦林、郎绍君、刘骁纯等以及西安的王宁宇、程征、叶坚、王非等,在八九十年代相对集中写过一些论文,研究多以石鲁、赵望云等画家个案为主,对“长安画派”系统性的研究还没有展开。作为新中国建立后产生的两大重要画派“长安画派”和“新金陵画派”,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群众上,大家对“长安画派”的认识高度还远远不够。刚好我在西安生活几十年,有地域便利,又是美院中国画专业出身,对长安画派画家和作品比较熟悉,就开始尝试对“长安画派”进行综合和系统性的研究,用三年时间完成了《“长安画派研究”》博士论文,成为这一研究领域较早完成的一部综合性研究成果。此后在这个基础上,一点一点推进,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屈健作品

  雅昌艺术网:您研究“长安画派”十二三年了,也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出过专著和视频讲堂。这样综合系统研究之后,得出的最重大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多年研究以后,我最重要的结论是:“长安画派”的研究目前才刚刚开始,还需要更多的学者介入,做更深入的甚至跨话题的研究。我的感受是,作为新中国生发,且影响深远的中国画流派,我们不应该还是用农耕时代的画派观念认识这个独特的、虽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地域特色,但在思想意识上已经完全跨越了地域、代表国家意识的绘画流派。这可能是我和之前的研究者所主张的最主要的不同点。

  为何说是跨地域画派?长安画派和传统画派的成因不一样,绘画历史上曾出现了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等,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师徒相传。由于当时农耕文化导致信息交流的封闭性,使得师徒相传体现的是个体理念,徒弟沿承主体艺术家的风格,形成一个画派,它代表的是农耕文化个体的、作坊式的结果。而长安画派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国家提出改造“旧国画”的思路,由“长安画派”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怎么去改造?这不是石鲁,也不是赵望云的私人理念,是继40年代文艺座谈会之后,国家提出的一个继续沿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理念。也就是说,这个课题是国家给出的,正如我们今天的研究课题一样,你可以研究一个地域的问题,但如果这一课题被国家社科基金所关注且资助,它就是一个国家课题。话说回来,尽管“长安画派”在表现对象上具有地域的特色,但是它生成的诸多环境因素和场域并非农耕社会,它不是封闭的地域的产物,因此“长安画派”是跨文化、跨地域的。它的影响也是跨地域的。

  雅昌艺术网: 您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史论看资料,看他们的作品,看相关展览跟同行交流,有什么特殊的途径?

  目前我主持的一个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是《“长安画派”口述史》。这是用一种比较新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因为过去我们研究的都是正史,都是官方书写的历史。但群众口中也有历史,特别是“长安画派”画家们的学生和家属还健在的时候,这一口传历史离我们还不远,其“写真”程度还比较高。口述历史法作为国外学者较早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重视。我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采取录像、录音、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历见者进行系统的口述历史的抢救性搜集与整理,应该会对以后的研究提供最忠实的一手资料。目前我们的采访已完成50万字,计划应该到100万字。对当时“长安画派”六大家都会接触,甚至其他的外围层及一些研究专家、学者也会接触到,希望通过口述史的方法,为新的研究拓宽一点路径。

  参加展览和创作

  雅昌艺术网:长安画派口述史研究进展多久了?

  进展第四年了。除了一手资料的搜集证例外,我现在还带有三个博士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一个博士已经毕业了,完成了一本《长安画派口述史研究》的博士论文;另外两个个博士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雅昌艺术网:长安画派几位代表画家像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您个人创作受谁的影响比较大?

  我的创作主要侧重在花鸟画。实际上更多的是受“长安画派”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从绘画的实践上讲,何海霞、康师尧对我的影响更大一些,其实我个人偏好上更喜欢何海霞。我在个人创作观追求的是中正气象、文人气和唯美的形式,这几点在何海霞先生的艺术上最为明显,他是从传统正宗来的,更符合我的气质。我是学院教育出来的,一直讲究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一直的一个理念是创新只走半步,我偏好稳扎稳打稳健地去走,而不是追求突然爆发。石鲁先生是天才型的人物,是百年不遇的,他是拿他的整个生命在做画。赵望云先生只为苍生代言,不画不劳动者。这两位大师是学不来的。我的气质更偏重文人画,和何老、康老也许更近一点。

  雅昌艺术网:“长安画派”时代是历史造成的,已经成为一个高峰。那么您认为长安画派后继有人吗?有后长安画派和新长安画派吗?

  “长安画派”是历史造就的,回头看,也不能不说也有有意识打造的成分。方济众说:“长安画派” 60年代以前是赵望云来主导,60年代以后是石鲁主导。

  “长安画派”对绘画史来讲是一个历史概念,与历史上任何一个画派都是一样的,不可能万寿无疆。在它之后,一定会有众多的追随者,也会有更多的创新者。人生代代无穷已,画派也不例外。

  雅昌艺术网:您的理论研究还会继续以长安画派为主的?

  是的。不仅我个人,这也是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学术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外界对其认知依然不够,还需要不断挖掘、宣传。

  花鸟画创作:从工笔到写意

  雅昌艺术网:您主要从事花鸟画创作。是美院读书时就主攻这块吗?

  我1988年考上的西安美院国画系,后来1994年继续在西美国画系读研究生。我美院最早考进去是山水专业,但我是一个急性子,山水要几天磨一张画,我实在适应不来,就改画花鸟了。我是节奏很快的一个人,在班上画画是出名的快,别人画一张,我能画两三张,不惜纸,所以“废画三千”。我觉得我的提高最大可能就是因为多画而获益的。但是很奇怪了,我画工笔花鸟不急,画山水就急,这也许就是我和花鸟画的缘分吧。当然,我有时候也画画山水,只不过不把它当主业罢了。

  屈健画猫

  雅昌艺术网:您早期主攻工笔花鸟画,什么时候转型写意的?

  2005年之前基本上都是以工笔为主,后来逐渐转向以写意为主。可能到一定年龄对笔墨的悟性和理解不一样,现在更多的是表达自己,不像早期是创作的心态,考虑观众、展览的视觉感受多一些,不再为画而画了,而是想画啥就画啥。譬如最近画猫,我就觉得很好玩。给学生上课学生在画,我也不能闲着,就拿一个很小的纸片画,反而笔墨放得开。看我其他的画都是画的正儿八经的,很传统文人的气质那种,画猫这种小画倒能够体现我性格中间调皮的一面,不都是那么正襟危坐的样子。

  雅昌艺术网:您核心的创作观是什么?

  中正气象、文人气、唯美形式。这些年,我在创作上一直把唯美形式作为一个追求,我觉得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传承文脉,堂堂正正,能让人看得懂,看着美。最近这些年又慢慢趋向于在文人的世界寻找对诗书画的结合,以及画面的所提炼的优雅气息和文人内涵,能够让人在欣赏美的艺术时安静下来的那种感觉。

  雅昌艺术网:从形式上的唯美到精神上的一个沉静,文人气,这是一个变化。

  是一个缓慢的变化。好像是最近这几年才有点儿开窍了。自己对画面开始有意识地有一些追求,开始淳化画面各要素与气息。

  雅昌艺术网:您属于勤奋高产的画家吧。

  算是吧!我45岁之前几乎没有在凌晨一两点前睡过觉。我的特点是,第一精力比较旺盛,干活不觉累。第二效率特别高,干事比较专注,手头出活。另外我也肯用功。晚上一两点睡觉,早上六点半、七点起床,一天再不挨床了,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干下去,一般体力不好的人真的熬不住。我是31岁破格的副教授,37岁正教授,在大学文科里算是比较年轻的教授了。现在回过头看,觉得年轻的时候太拚了,也尽量注意点,放缓节奏。画画也算高产,一年在各种杂志、报刊、画册上也能发表大大小小不下百幅作品吧。

  雅昌艺术网:南艺读博士对您的影响是什么?

  南艺很开放、很包容,到处充盈着自由的氛围,我很喜欢。它的校训是“闳约深美”,我对它的“闳”、即它的包容、厚重、博大体会很深。用现在我自己的眼光看,我在南艺读博,应该不算很能坐得住的那种好学生,因为那时我还在做艺术系主任,事情很多。老是往返与西京长安与南京,在学校呆的时间就相比较少一些,一般呆两三周的时间,最多呆一个月就得回来处理一些单位的事务,但是南艺,包括我的导师周积寅先生都特别开明,不计较这些,给了我最大的理解和包容,这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也是一个开明的导师和学院管理者。

  :您从南艺毕业之后开始写一些美术研究方面的文章?

  从进了南艺读博士起,写的文章相对比以前要多一些。好像写东西也需要有一个认识,年轻时候只能说把文字弄顺了,自己思考的少,缺少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来说更注重学术研究的思想性和创新性了。

  雅昌艺术网:您既创作又搞理论研究,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吗?

  创作和理论研究,互相促进,是我学术生涯的两翼,我在其中比较自由地转换,深得其中乐趣。比如说创作久了就读读书,写写文章。理论研究累了就去画画放松一下,这不但其他片是一个学术互相补充的过程,可以避免自己做空头理论家或只会画画技巧的工匠,也可以顺便调节颈椎,腰椎的不适,值得推广一下。

  雅昌艺术网:画画是您最重要的事情吗?

  是的,画画是我生活最快乐的部分之一。另一部分相对比较艰辛的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和写作。

  屈健接受采访

  国际合作

  和学生们在一起

  授课中

  治院理念:闳美笃新

  雅昌艺术网:接下来我们谈下学院的事情。首先请屈院长介绍下我们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发展历程?

  我们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前身是西北大学美育教研室,是1985年成立的。1994年建立艺术系,2006年成立艺术学院。我是1997年西安美院研究生毕业过来做老师,1999年做副系主任,2001年任系主任,2006年艺术学院成立后任副院长,2012年任院长至今。

  我们学院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学院。我们的班子和教师都很团结,艺术学院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离不开班子成员、每一位老师的互相理解和精诚团结。按照现在的惯性发展,以后艺术学院的力量会越来越强。

  雅昌艺术网:现在我们学院的人员和系科结构是怎样的?

  艺术学院现在有专职教师40个,加上行政管理人员,共50个,教师队伍还会扩大。现在我们的专职教师队伍中,有将近20位教授、副教授、20位博士,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教师中博士比例超过45%,这在全国艺术院校中都是比较领先的。所以成长性非常好,未来五年、十年以后一定会显示出优势来。

  学院现设三个系,分别是艺术设计系、动画与数字媒体系、美术学系,在校学生近1000人。学院的发展定位是本科教学偏重应用实践,研究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学院在学科发展上,主要着力凝练三支学术研究团队,即:“长安画派”与西北美术、丝绸之路艺术文化、应用型美术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实践,已初具规模。总体来说,艺术学院要想在未来发展中按照“双一流”的要求进行跨越式发展,赢得同行的认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离不开一流的人才队伍,离不开开阔的视野,和不断地改革创新。

  画瓷

  瓷画

  花鸟画

  雅昌艺术网:那么,我们艺术学院的特色是什么?

  如果说特色,我想我们正在建设的西大艺术学院,在学术的基础上应该是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交叉优势,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注重复合性,不贪大求全,但要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优势。这和专业院校有很大的区别,专业美术类院校是史论系搞史论研究,国画系、油画系主要搞创作。我们则倾向于两手一起抓,即一手抓创作实践,一手抓理论研究。这些年来我们在学术研究上相对做的比较突出一些,在创作上专业、成果分布还不均匀,还需要继续加强。

  应该说学院和西大的前进是同步的,我们正在建设的是一个研究型的艺术学院,而不是一个教学型的学院。我们从五六年前一年招本科生260人,到现在招生不到160人,研究生每年招生30人到现在每年招收近60人,可以看出,本科生招生规模是逐年缩小,研究生规模则越来越大。

  雅昌艺术网:您的治院理念是什么?

  艺术学院的发展离不开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离不开艺术人一代又一代的坚守。我非常看重学院文化的建设和学院精神的承传,我把它概括为四个字:“闳美笃新”,“闳”是包容、博大;“美”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致美;“笃”是忠诚、是一以贯之的处事风格;“新”是求新,图新,不墨守成规。

  艺术学院多少年来一直“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坚持,在强调实践性、应用性的和综合能力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审美品位、价值观、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觉得我们一直非常稳定地在向前走,从未停歇。我认为对于一个学院、一个学术团队来说,稳定性要胜过所谓一时的突破性,改革不是猴子搬包谷,也不是大跃进,而是对优秀传统毫不犹豫承传基础上的对缺陷和不足的修正。我要坚持把治院当成一场相对稳定的“马拉松”比赛来看待,让每一位成员都能优游于其中,从容不迫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实现时机,走到最后,笑到最后。我的观点是:创新只要走好走稳半步,就是最大的进步。

  雅昌艺术网:感谢您接受采访。

  谢谢雅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