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资讯】第一届“中国电影理论发展高峰论坛” 成功举办

  发声北大 回响中国

  发言北大 回响中国

  发言北大 回响中国

  中国

  回响

  北大

  会议速报

  第一届“中国电影理论发展高峰论坛”

  暨“当下中国电影的理论探索与学派建设”

  学术论坛

  成功举办

  2022年7月9—10日,第一届“中国电影理论发展高峰论坛”暨“北大人文论坛”之“当下中国电影的理论探索与学派建设”学术论坛在线上隆重召开并于10日晚19点完满落幕。

  会议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掂棐电影评论发展基金、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由《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影视艺术》《艺术评论》《上海大学学报》《艺术百家》《未来传播》《文艺论坛》等学术刊物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全国数十所大学、科研机构的影视学界专家学者和青年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100余位参加了论坛。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一堂,立足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现实和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背景,以呼应时代需求的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和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为宏旨,积极热情地为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并交流、探讨、争鸣、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据统计,持续两天多的论坛,共计约有3余万人次通过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视频号直播与腾讯会议形式参加了这场云上学术盛会。

  开幕式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研究员主持。原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等作为领导嘉宾和主办方代表致辞。几位致辞嘉宾就此次会议的立意、目标、当下价值与未来愿景进行了深入阐述,对各位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致辞嘉宾表示,近年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发展,从长远发展看,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需要电影理论与批评的“保驾护航”。中国电影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思考和导引。我们要在开放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中推进当代中国电影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要促使电影学界保持对本土电影实践的热切关注。中国电影理论与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需要阶段性总结,更需要未来发展的展望、布局及方法论探讨。嘉宾对此次学术论坛寄予了高度的期待。

  

  本次会议共设九个主题论坛。9日举办了四个论坛,主题发言涉及“电影理论建设的方法论”、“电影理论建设的本土性”、“电影理论建设的中外理论资源”、“中国电影学派的定位、构成、成就与不足”等维度。10日举办了五个论坛,主题发言涉及“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阐述和建构”“共同体美学的理论实践与未来愿景”“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思辨与学术争鸣”“想象力消费的理论阐释和批评实践”及“中国电影理论的本土资源”等话题。各个参会学者从电影理论批评史、电影产业现况、思想史、传播研究、新媒介、媒介考古学、数字人文等极为丰富多样的角度和方法对当前中国电影理论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主题论坛一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主持和总结,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胡智锋;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亚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陈犀禾;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贾磊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周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九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主题论坛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主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总结,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钟大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李建强;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黄鸣奋;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王志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教授王海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道新八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主题论坛三由《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研究员皇甫宜川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总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军;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张阿利;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志忠;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教授吴冠平;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四川作协副主席骆平;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十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主题论坛四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教授吴冠平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总结,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厉震林;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虞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王宜文;西南大学教授,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智忠;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万传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奇佳;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林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学系主任、北大数字媒体实验中心主任、教授邱章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洋九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主题论坛五由《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主持,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王志敏总结,上海大学教授程波;西南大学教授刘帆;峨眉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向华全;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刘强;大理大学文学院讲师赵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自媒体学院讲师王雪璞;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贾学妮;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讲师李侃;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刘晓希九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主题论坛六由《现代传播》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主持,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亚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陈犀禾总结,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徐洲赤;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张经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焕征;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朱晓军;四川大学副教授袁一民;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副研究员李立;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李玥阳;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周文姬;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石小溪;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顾准十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主题论坛七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钱蓉主持,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教授王海洲总结,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亚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燕;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世真;黄冈师范学院教授汪少明;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陈吉;安徽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永亮;上海大学副教授张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明;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宋法刚;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蒋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藩;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讲师李雨谏;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田亦洲;大连理工大学讲师韩贵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励耘博士后张立娜十五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主题论坛八由《艺术评论》执行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瑜瑜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总结,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李燕群;上海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刘婧;上海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明昱;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2021级博士生安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杨宇;韩国清州大学艺术学院2021级博士生刘晓东;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士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薛精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孙茜蕊;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洲十位青年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主题论坛九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李孝弟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典峰;上海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兰健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刘婉瑶;北京师范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杨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乔慧;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潘国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明浩;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富松九位青年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台湾剧

  与会专家针对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传统、方法和现状,中国电影学派的内涵、构成和意义,中国电影理论的中外理论资源,电影本体论,电影与技术、电影与产业、电影与观众、电影与新媒介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探讨与争鸣,涉及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方法问题、学术话语和学科体系建设等重要问题,特别对中国电影学派、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共同体美学、电影想象力消费、电影伦理学、国家电影理论等理论言说和学术探索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讨,肯定了这些中国电影学派探索和理论思考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参会专家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或层面就中国电影理论建设问题各抒己见。“宏观层面”,专家就“中国电影理论建构的目标和愿景”,“如何建构中国电影理论”,“如何评价和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中国电影理论如何走向世界”,“电影理论如何与电影实践以及批评实践相结合”等重要学术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观层面”,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方法论和“电影共同体美学”、“电影工业美学”、“想象力消费”“电影伦理学”、“国家电影理论”等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过程、方法、意义及存在、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微观层面”,学者们在新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指导下对丰富多样的具体电影现象、电影创作和产业、技术等问题进行“理论批评化”实践。

  会议取得了不少共识。与会专家强调中国电影理论建构要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理论资源的转化,并从中国美学、中国伦理学等方面阐述中国本土理论的影视理论转化。二是与会专家强调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为理论不仅要有理论深度,更要有实践指导意义,提倡一种“接地气”的本土理论建构,倡导从历史理论、文化理论、跨学科理论等汲取养分并结合当下电影发展生态进行理论建构。三是与会专家强调要合理处理西方理论与本土理论的关系,认为西方理论的引进、“拿来”最终还是要为本土理论建设增砖添瓦。本土理论建设要坚持本土立场、主体精神,但要广泛吸收、兼容、活化西方理论的资源。四是与会专家强调要关注技术革新下电影理论新变化与电影研究新趋势。多位专家认为技术革命、媒介变革下很多电影命题需要再思考,电影美学的内涵、范延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与会专家提倡运用技术创新电影研究方法,肯定了数字人文研究、神经电影学研究、计量电影学研究等基于互联网、人机技术、数字计算技术等新方法,既是电影理论研究的方法创新,也代表着中国电影学人与时俱进的学术品格。

  此次参会的中青年学者也展露了理论思考的锐气和朝气。他们敢于商榷,对当前电影理论建构提出商榷甚至是批评,有些学者还对当前电影现象和产业格局提出了深刻的反思。他们勇于探索,乐于接受新理论、新思想,不断开辟、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思维。

  10日晚上,论坛还举办了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研究员主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研究员,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致闭幕词,对论坛进行了学术总结,认为这次盛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深度探讨了当下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和学派建设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表现了老中青和学生四代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热情,体现了认真科学的态度和百家争鸣的精神,开得很及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让我们期待第二届,第三届,共同迎接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高潮。

  

  总之,中国电影理论建设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期。未来的理论建设需要倡导学术争鸣和学术创新。中国电影理论的当下建构与中国电影学派建设不仅是电影理论领域的创新努力,也代表着中国学派、中国理论、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建设努力!

  (张明浩 薛精华)

  7月9日发言嘉宾

  

  

  

  

  

  

  

  

  

  

  

  

  

  

  

  

  

  

  

  

  

  

  

  

  

  

  

  

  

  

  

  

  

  

  

  

  

  

  

  7月10日发言嘉宾

  

  

  

  

  

  

  

  

  

  

  

  

  

  

  

  

  

  

  

  

  

  

  

  

  

  

  

  

  

  

  

  

  

  

  

  

  

  

  

  

  

  

  

  

  

  

  

  

  

  

  

  

  

  

  

  

  

  

  

  

  

  

  

  

  

  

  

  

  

  

  

  

  7月9日会议现场

  

  

  

  

  

  

  7月10日会议现场

  

  

  

  

  

  

  编辑|任恒庆 侯金铃

  审核|刘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