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整理

  你对化学这门学科有哪些认识,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现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认识: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从近代和现代化学开始形成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与人类社会国计民生有着紧密关系,用于整个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现代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化学对农学、生物学、电子学要学、药学、物理学、冶金学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

  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自然界里存在的物质,而且包括人类创造的新物质。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反省总结。

  影响:增进生活的舒适和愉悦、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精神利益方面包括对文化的贡献、增进国际交流、帮助人们破除迷信和实施科学方法的训练等。

  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19 世纪末—20 世纪 30 年代)

  开端:1871年,京师同文馆开设化学教育。成形期: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对化学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时期,国内合格化学教师极少,化学课程内容无标准,授课时数不一,各校极不统一。发展期:20世纪30年代,1936年《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

  化学教育的新视野——如何看待“科学为大众”和“科学为培养学科精英”的观念。

  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造就科学家,而且还应该帮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仔细地思考,这些概念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的目的。科学教育与化学教育的关系。

  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国民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广域四目的:态度、过程、知识、技能。

  关系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化学教育不仅随着化学科学的进步而发展,同时还受到科学教育发展趋向的影响。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主要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相互关系怎样。

  内容: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化学课程编制、化学学科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涉及了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内容,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

  关系:化学教学论是植根于化学与教学之中发生、发展的,是化学学科建构与教学发展,及其间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完善的结果。

  什么是科学素养?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在内容结构或组织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固有属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1.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之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要求不一样)

  依据之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分学段/年级)

  依据之三:根据化学学科的特征(定性→定量、宏观→微观)

  化学课程目标的分类

  行为性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外显的行为陈述课程目标,直接指向学生课程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

  生成性目标: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自动生成的课程目标,具有过程性和开放性

  表现性目标: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具有唤起、欣赏和创造性表现等特征,是非规定性的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水平划分。

  认知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接受/注意→反应→评价/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动作技能目标:反射动作→基础性基本动作→知觉能力→生理能力→技能动作→有意活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框架是怎样的?科学素养从哪些角度来阐述?

  框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来阐述

  (3) 课程目标的要求具体以“(内容)标准”的动宾结构形式来呈现,有关的行为动词是如何分类的。

  

  (4) 课程内容总共设置了哪几个一级主题;而在每一个二级主题中,包含了“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学习情境素材”3 方面的内容,三者有什么联系。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最基本的学习要求(结果);

  活动与探究建议——是为完成目标而建议采用的过程和方法(建议);

  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指引(供选择使用)。

  (5)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过程通常要包括哪几项要素。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6) 课程评价的方式通常有哪些,为什么要做多元化的评价。

  纸笔测验: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方便。

  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考查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独立/小组/团体、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学习档案评价: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本人完成,把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料收集起来。不追求统一的形式,重要的是体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增进教学生机,促进学生发展。

  6、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化学课程的新特点

  基本理念: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2) 什么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五大“核心素养”与初中化学提到的三维目标有怎样的关系呢?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关系: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超越,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方面。从概念内涵看,核心素养倾向于“内在”,即教育内容内在于人的状态与水平;三维目标倾向于“内化”,即教育内容内化的机制。两者俱为一体,共同对学习行为以及受教育者素质给予结构性、整体性阐释。

  (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必修课程划分为哪几个主题?选择性必修课程划分为哪几个模块?选修课程划分为哪几个系列?

  

  1.在化学教材体系的设计中,围绕不同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材有哪三类,你认为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2003 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以及各选修模块教材更接近哪一类编写方式呢?

  第一类教材——学科知识中心教材(选修模块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类教材——社会中心教材(选修模块教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第三类教材——融合型教材(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2003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2、从国外化学教材编写的经验来看,教材在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需求方面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方面:教材内容选择要关注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对化学知识的要求,帮助他们认识常见的化学现象,能合理地利用;教材应反映化学发展对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影响,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观点。

  3、什么是教学内容的“先行组织者”,它能起什么作用。

  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观念之间应该建立合理的联系 → 有意义学习

  4、人教版初高中化学教材中各单元都有哪些栏目,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实验;活动与探究;讨论;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习题小结

  化学学习策略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捷径”,你认识哪些化学学习策略呢?请举例说明。

  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联系—预测策略——知识结构化策略;

  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

  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多重联系策略——练习—反馈策略——可视化策略;

  情谊类内容的养成策略——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策略——主动参与策略——合作交流策略;

  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类比策略——分解策略——逆推策略——探究策略——反思策略。

  “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策略,“宏观—微观—符号”的学习策略,“思维导图”的学习策略,“元素价—类二维图”的学习策略。

  什么是教学设计?现代化学教学设计有哪些层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包括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教学系统组成的特点等。

  层次:试验设计——系统设计

  你对教学系统中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主导,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间的教学媒介,学生是主体。

  常用的化学教学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选择教学方法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

  谈话法——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此方法低年级用得较多)

  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意见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高年级生)

  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化学实验,展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播放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给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指导实验法——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指随堂实验和整堂实验。

  指导练习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基本方法。(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理论、化学计算、实验操作)

  指导阅读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化学教材和参考书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有利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适合于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特点;

  ·适应学生个体及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学生是否具有必要的学习准备;

  ·具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如必要的实验设备、直观手段、教学时间和教学环境等;

  ·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化学教学原则;

  ·有利于落实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价值;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了解,使用教学方法的经验和能力及教学风格等个人品质和个性特征。

  当前在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中有各有哪些特点?

  项目式学习可以是一个长期复杂工程,有时整个学期就完成一个大项目,强调真实世界的任务和问题,并且产出“有形”产品来解决问题。翻转课堂,小组讨论。

  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的格式、教学过程设计的常用模板。

  设计准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法。

  

  (一)教学理念/指导思想(二)教学内容分析(课标、教材)(三)学生情况分析(四)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五)教学重难点(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九)教学设计特色

  

  6、常用教学板书有哪些形式,如何合理选用。

  形式:提纲式、表格式、计算式、线条式、图画式、网络式 选用:因教师风格、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而异

  教学中的“教学情境”有什么作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入手;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情境;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利用史料创设情境

  2、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史素材有何重要意义?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化学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化学课堂中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情境的设置、科学探究的推进,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一、创设化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二、培养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三、构建理念,促进知识的理解;四、升华情感,培养科学素养。

  1、中学化学实验方法的类型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二)物质的制备(或合成)方法(三)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四)物质的分析(检验、鉴别与鉴定)方法

  两种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分别采取了怎样的程序?化学实验在其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呢?举例说明。

  模式1 归纳型,目的是对未知的知识提供足够的实验事实。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模式2 演绎型,目的在于用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说。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1.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实验内容生活化、实验内容趣味化、实验设计探究化、实验设计绿色化)

  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试剂(蛋壳的性质实验、灼烧砂糖和面粉、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

  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鲜果中维C的还原性实验、自制肥皂、氢气吹肥皂泡)

  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硫在空气中和氧气燃烧形成酸雨的实验、污水的净化、土壤改良)。

  趣味实验,火系列:火山喷发、魔棒点燃、蜡烛自熄、纸炮、烧不坏的手帕、睡眠鞭炮、冰川上的火焰、燃烧出的文字或图案、滴水着火、木炭跳跃、火龙写字、神奇的烟灰;水系列:神壶、宝瓶、化学酒店、一杯几色、密写墨水、净水变色、寒来暑往、动物履行、发射火箭、白花变成彩色花、水中火

  在课堂中利用实验进行教学时通常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边讲边实验等几种形式,应该怎样去组织呢?

  

  1、什么是教学测量和评价,两者是怎样的关系。

  教育评价最根本的特征是做出价值判断;教育测量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教学测量有哪些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书面方式:纸笔测试,书面作业,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口头方式:提问,谈话,讨论,口试等。

  实验方式:仪器装配,实验操作,实验记录,现象解释,结论。

  活动方式:实验设计,社会调查,角色扮演

  间接性和推断性;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在试题质量分析中,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各代表什么,它们的数值有效区间是怎样的。

  

  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的计算方法、评价方法

  

  算术平均数、标准差有什么含义,标准分数在分析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学习质量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