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听你的?幼教专家:讲故事,用3个心法给孩子定制故事

我所在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午休时听老师讲故事的音频,每当孩子们骚动未平,只要老师说一句:“听故事时间到了。”大多数孩子都会安静躺下,等待故事。周三听了《不听话的雨伞》,周四孩子们还想听,周五,还有孩子要求:“今天还要听《不听话的雨伞》。”

老师讲的故事仿佛有魔力,孩子们听着,总能酣然入睡。

我们给孩子讲的故事,来自澳大利亚资深幼儿教师苏珊·佩罗的著作《故事总是有办法》。苏珊·佩罗认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因为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化解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

看到这,你可能要怀疑,故事的魔力有这么大吗?

对,先来听听3个真实的故事。

(一)

有一位母亲,她觉得9岁的儿子是神童,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就跑去请爱因斯坦给点建议。她问道:应该给孩子读什么书呢?爱因斯坦回答:给他讲故事。这位母亲不相信,觉得爱因斯坦是在开玩笑。爱因斯坦接着说:如果你想让他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你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

在爱因斯坦看来,学再多的知识,也都是人类已知的东西,想要搞出伟大的科学发明,必须探索未知的领域。故事,就是帮助我们探索未知的想象之门。

(二)

有一位学心理学的妈妈,认为故事里那些想象出来的东西很荒谬,她很怀疑苏珊·佩罗关于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这一说。

有一天,她带孩子到公园玩。在秋千边,一个奶奶和孙女争了起来。奶奶想要孙女系上秋千的安全带,孙女不愿意。老奶奶就不推秋千,孙女在秋千上哭,两个人僵持在那。奶奶说的是有道理,不系安全带,万一从秋千上掉下来,可能会摔胳膊。但是,对这个小女孩来说,讲道理显然没用。

这位妈妈突然想要验证一下故事的效果,她于是走上前,小女孩说:“你知道吗?秋千上有一条魔法带,系上后,你就会变成小公主,飞得高高的。我能帮你系上吗?”结果,小女孩居然不哭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点头同意了。

(三)

我女儿生病了不肯喝药,爸爸就会给她讲一个艾莎公主生病吃药的故事。“艾莎公主鼻子塞住了,还打喷嚏,太难受了。医生给她开了药。她闻到药的味道有点奇怪,但她是勇敢的冰雪女王啊,没什么能难倒她的,她端起杯子,把药喝光了。喝完药,艾莎公主感觉好多了……”爸爸的故事还没讲完,我女儿就把药喝了。

为什么故事有魔力?

苏珊·佩罗说,她在教家长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们大多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是,一旦他们开始尝试,就会发现,故事真的有魔力。

  • 首先,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

当我们的祖先在学会使用火之后,就开始在晚餐后聚在火堆前讲故事。一开始,故事可能很简单,比如一个小孩,半夜出门,然后死掉了;另一个小孩,勇敢地战胜了野兽。这些故事,包含着最朴素的经验总结和最简单的人生智慧。可以说,它们是人类最早的学习。

  • 其次,孩子大脑的发育决定了故事忧于道理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研究发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当孩子出现“挑战性行为”,比如无缘无故破坏东西、欺负小动物、偷拿东西、伤害其他孩子时,用左脑式(逻辑思维)的回应,也就是跟孩子讲道理,就好像鸡同鸭讲,非但不能化解挑战性行为,还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这时,通过讲故事(形象思维),和孩子在同一频道上(右脑)建立联结,才能帮助他们平缓情绪。而只有当孩子平静下来后,才能被引导到左脑上,关注问题的解决。

最后,故事是人生的演习

我们常说,从失败中学习。殊不知,故事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景,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人生演习。因为现实不一定能给我们充分尝试的机会,而故事带来的虚拟世界则不同,孩子通过想象一次次体验着故事中的情境,磨炼自己。

日本国宝级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就在《孩子的宇宙》中指出:

“孩子们在魔法的世界里收获勇气和智慧,克服鲁莽和恐惧,反过来支撑着他们在现实的世界中渡过难关。”

这里的魔法世界,我们可以理解为想象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梦中的世界等,而去往这个世界的通道,讲个好故事就行了。

苏珊·佩罗认为,好的故事,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秩序。

怎样给孩子讲好一个故事?

  • 第一,疗愈故事=隐喻+情节+解决方案

苏珊·佩罗被誉为“故事医生”,她开了一个故事工坊,教父母针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讲故事。这样的故事,被称为“疗愈故事”,需要针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为孩子量身定制。

你可能要说,我哪来那么多故事?还要给孩子量身定制,这也太难了吧?

其实没那么难,苏珊·佩罗给了我们一个万用公式:疗愈故事=隐喻+情节+解决方案

先说隐喻,什么是隐喻?

简单点说,隐喻指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把两种相似的经验联系起来。比如,我们说“前天、后天”,“前、后”本来是方位概念,用来表示时间,是因为我们觉得时间是有方向的。这就是因为“经验相似”建立起来的隐喻。我们给孩子讲的故事,有很多小猫小狗等小动物,这其实也是隐喻。

隐喻能让我们在故事里创造出一个世界,假想一段情节,而这个世界、这段情节,能唤起我们“经验相似”的感受。

怎样创造隐喻呢?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替换。比如把主人公替换成小动物,把现实的东西的窗户和门替换成洞穴入口等。我们甚至可以跟孩子学习创造隐喻,你看看,一个纸板在他们手中,可以成为冲浪板、小船、盾牌……

接着,来说说情节。

疗愈故事的情节=障碍隐喻+帮助隐喻,你需要把孩子遇到的难题,替换成故事里的障碍。

最后,是解决方案。

孩子需要父母真诚地针对他们的困难,给予建议,不是讲道理,而是用一个有趣的故事串联起来。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爱抱怨,总是哼哼唧唧。如果你给他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孩爱抱怨,结果他受到了惩罚。这就不是一个好故事。

苏珊·佩罗是怎么讲故事的呢?她说,抱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用刺耳的声音干扰别人,好的故事,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所以,她给爱抱怨的孩子讲了一个小鲸鱼故事:爱抱怨的小鲸鱼最终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唱出美妙的鲸鱼之歌。她开出的解决方案是让孩子理解利用声音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 第二,让孩子成为故事的共创者

有位很会给孩子讲故事的老师在分享技巧时说,面对孩子,他从来都是信口拈来,随时根据情况改编脑海中的故事,或者创作全新的故事。比如,《三只小猪》可以改成三只小鸟、三只小青蛙。有时候,他讲得天马行空,最后自己也圆不上了,听故事的孩子就会焦急地打断他,说他讲得不对。这时候,他会反问:“那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孩子自然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成了故事的共创者。

苏珊·佩罗指出,讲故事的重要心法,就是孩子可以自由地加入。这样,讲故事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 第三,演戏和重复

要让孩子更好地参与创作故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好道具,让孩子随时随地可以“演戏”。比如,你给孩子一根木棒,他可能就会成为魔法师,把你变成小狗。在这里,木棒就是道具,道具是切换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开关。

另外,重复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包括故事里语句的重复以及讲故事本身的重复。

听着你一遍遍讲述同样的句子、同样的故事,虽然孩子早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甚至下一句话是什么,但他们依然热衷于此重复,因为这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安全感。苏珊·佩罗说,重复还有很多神奇的效果,能帮助孩子提升记忆力、注意力、韵律感以及语言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事就像药,需要重复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效。

至此,你对“讲故事”这项技能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讲故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讲故事最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把我们的人生经验,打包起来,传承给后代。好的故事,能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成长过程中强有力的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