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是竞争力:深圳为学前教育立法及其他
《深圳经济特区学前教育条例(草案)》近日首次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明确要求保障深圳户籍和符合条件的非深户籍3周岁到小学前的学前儿童可就近入读普惠性幼儿园。
近年来,深圳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现有幼儿园1800多所,在园儿童56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占比达86.2%,学前教育广覆盖、保基本的普惠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学位压力大、政府投入规模较小、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深圳以立法的形式来着力解决这样的难题。该条例草案有不少创新亮点,比如,为支撑“三胎”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两周岁到三周岁的幼儿;在大幅提高幼儿园教师待遇的同时,门槛也相应地提高,园长、教师和保育员等从业人员都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者岗位培训证书。
是的,深圳的教育特质就是创新。这些年来,深圳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育人模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率先、突破意义的教育改革与探索。学前教育如此,义务教育同样如此。比如早在2014年,深圳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培养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等8大素养。
在这里,有必要顺便提及一个被刷屏的新闻,那就是,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公告,将由各区教委组织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暑期托管服务,内容包括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而在此之前,上海、武汉、苏州、无锡等多地都有类似部署。
暑假托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假期期间孩子无人看管的状况。但是,作为一种相对新鲜的事物,它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比如,如何防止其沦为“第三学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深圳将来如果推行暑假托管服务,也可以秉承创新思维,依据城市特性,进一步提高托管质量。比如,可以依托社区、学校外部资源以及志愿者开展托管服务,使暑期托管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
说到教育创新,不妨说一件与大学有关的事儿。这几天,大学副教授“跳槽”到中学教书的新闻引发关注,其中的当事人就包括原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助理教授罗天挚,他在2019年时离开大学加入了深圳中学。
对这样的事件当然可以有多种解读,但从侧面再次印证了深圳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吸引力。而它吸引人才的不只是待遇,还包括不断创新所带来的教育活力,以及由此不断释放的人才潜力。据报道,罗天挚目前担任深圳中学高二化学教师、高二6班班主任,并开设校本选修课《Amazing Materials——神奇的新材料》——这本身就是一种课堂创新。
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深圳基础教育正通过创新一步步实现“学有优教”。创新的城市、创新的教育,正有力地夯实、提升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