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简析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学前教育的现状,充分认识、思考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方向,从实际出发,培养高素质人才,使祖国的教育事业更加强盛。
[关键词]基础教育 分析现状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28-01
谈基础教育,还得从根上说起,根深才能叶茂。根,必须扎在适宜其生长的土壤里才会向纵深延伸使根系发达,撑起一片绿色的天。这里的“根”,是要着重谈一谈孩子入学前的早期教育。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决定他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决定他品格行为与生命的无限广度。同理,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决定民族的兴衰,经济的强弱。因此,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根本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着某些缺失和偏差现象,造成后续教育的被动和困难,直接影响并制约建设事业的有序进程,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说到土壤,自然联想到农村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由于教育资源整合撤点并校,撤掉了最基层的小学校,由此带来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使好多学龄儿童未能入学,这些孩子中包括留守儿童,无缘小学教育,也谈不上有什么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几乎是空白。与这一部分孩子相连的是农民工的孩子,我国目前有2.6亿农民工,据统计随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占10%,约有三千万。这些长在城中村的孩子,成长环境艰难,自幼得不到应有的看管。这些孩子的幼儿时期也谈不上公立或专门的学前教育。跟着农民工父母的孩子,一是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学无定地。二是生活环境差,他们跟着父母虽然来到城市,但被城市边缘化,居住在农民工聚集的小区域,经济上窘迫,也无任何文化娱乐设施。这些跟随父母的孩子一般在农民工子弟学校能坚持读到初中毕业的都将面临新的选择,因为户口问题,想继续升学的孩子选择离开父母到户口所在地读高中考大学,有一部分来到中职学校,其余大都加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行列。
新闻媒体曾报道这样一则案例:一留守儿童在老家跟爷爷长到6岁,如果在老家上学,每天要走20里的山路,但孩子又不愿意跟父母亲去,为了上学,孩子的父亲还是把儿子接到了自己打工的地方。可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常常家门不关就跑出去玩儿,父母亲也没有时间和耐心来陪伴孩子实现平稳过渡,加之孩子与父母从小不在一起生活情感隔膜,父母又望子成才心切,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听话就打。这一天父亲正在用皮带教训儿子当中,学校老师打来电话传来儿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的信息,给父亲火上浇油,一气之下,更加猛烈地抽打儿子。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折射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尴尬的境地。
农村基础教育的严重滞后,与农业的战略地位不相适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农业这个基础不稳固,国民经济就难以稳步地发展。
然而,城里的孩子与农村和农民工孩子的成长境遇截然相反。城里的部分孩子得到的是过度呵护,尤其是现在已进入独生子女第二代,他们自身的成长就是被宠惯了的。城市的孩子一味地捧着宠着,形成任性、脆弱等性格。教育要从早期抓起,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等懂事再教育也不迟,可等孩子懂事时,其性格、行为、习惯已基本形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成长是一次性的建筑,很难逆转。哪怕刚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如果一哭就赶快抱起来,殊不知用不了几次竟然放不下了,从此,还学会了用哭闹要挟大人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当家长有一天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可怕的任性性格已经形成。
还有的家长也知道早期教育的好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事实上,我们有些家长对教育孩子的认识形成一个误区,或叫做思维定势——教育就是说教,而且是交给专门的教育组织来完成。有需求就有市场,社会上有名目繁多的婴幼儿培训班。有家长抱着两个月大的婴儿接受早教班培训,其中一项叫“闪卡”,是为了培养或者准确地说是开启孩子灵敏快捷的反应能力。后续了解到的情况是,有的经过“闪卡”培训的婴儿,到六七个月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妈妈,刺激了反应灵敏性,却失去专注力。要知道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对他的人生是多么重要。两个月大的婴儿就开始早教,可以说是够早的了。至于教什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家长似乎成了局外人。有的孩子稍稍大一点,也就两三岁,参加一期培训就要花上万元左右,也是开好多的课程,可怜幼小的孩子走路还未稳肩上就扛起学习的枷锁。至于在幼儿园、小学期间,更会有好多好多的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名目的班,等等。
其实,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任何人无法替代。父母给孩子的完全是人格本能的言传身教及影响,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成功的早期教育为孩子成才开辟了通道,准妈妈准爸爸们必须认真充分地准备好,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有备而无患。早期教育需要家长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贯彻到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行动之中,在开启孩子智力潜能的同时重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要在孩子上学之前完成健全人格的培养。如果盲目地盲从,只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早教一定要切合实际,思路对路、找准方法,方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