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校互联网文化教育的现状
1994年,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网络连接,开始了我国迄今为止二十多年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催生了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而网络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领域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交流,并在碰撞中不断吸收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技术存在着较大差异。
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站”,也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体系完整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下,高校也需要面向世界开放、共享,网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由此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不仅要面临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国内自生的不良网络文化也会不断“污染”网络空间,这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都带来了诸多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其主流意识形态有着一定被侵蚀的风险。
长期以来,各大高校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都对如何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积极的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但总的来说,面对现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每一代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高校网络安全技术使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还需进一步改进,切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水平,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鉴于此,在吸收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从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上来提出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保障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保障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从网络文化安全视域研究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适应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水平,这也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精神文明有所裨益。
其一,理论价值。研究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价值在于:一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从网络文化安全视域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其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内容;二是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工作提供不同的角度。目前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从辨析网络文化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尤其细化到网络文化安全方面更不多见。如何从网络文化安全视角发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安全来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等等,这些方面都是需要加以研究和分析的,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三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内容。高校通常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置于思想教育课程教学之中,本论文在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总结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措施,以此形成的理论体系,望为思想教育理论作出些许创新。
其二,实践价值。研究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于:一是切实提高大学生抵御西方各种腐朽意识形态的能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的优势,有计划地利用网络渠道向我国推行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网络文化安全方面强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辨别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落后腐朽的普世价值、享乐主义等价值理念;
二是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教育的实践进步。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出的改进意见,进一步提高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水平,主要通过熟练运用网络文化安全技术、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载体等等,为解决现实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并运用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现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中,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有效培养拥有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大学生,更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对人们生活影响与日俱增,我国学术界的众多学者就开始了对“网络文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并获得颇丰的研究成果。匡文波在《论网络文化》一文中论述了网络文化的含义及其特征,认为“网络文化则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沈建红学者则认为“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一种信息文化。它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物理媒介,以应用软件为工具,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全新工作、学习、生活模式体现出来的新文化。”
而万峰学者还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解释网络文化的含义:“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或其他信息产品进行信息沟通、传递等活动而产生形成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也就是信息文化。而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基于互联网络、通讯网络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衍生工具、手段,并进行信息传递、资源共享、沟通交流为基本特征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姚伟钧、彭桂芳学者将网络文化的含义概括为:“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也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综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在不断丰富网络文化的内涵,而其中他们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相似点:大多都强调了要基于网络技术,突出了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并且把网络文化看作是一种“新”文化。
(2)关于网络文化安全的研究。“网络文化安全”一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在我国学术界存在并研究的内容。而在西方学术界只有“网络安全”和“网络安全文化”。对于网络文化安全的研究,我国学者大多偏向于从技术、现状或者意识形态角度进行讨论。同时,还将网络文化安全划分为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
(3)关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首先是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的德斯蒂德特拉西提出并进行阐述的。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地位的上升,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并且我国学者大多持有对意识形态的中性理解。张梅等学者在《网络文化视域下的意识形态》一书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中性含义及其特征,认为“它指的就是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拥有并制约和影响其行为方式的诸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与信念体系的总称。”
王永贵教授则是利用观点和方法,认为要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解释意识形态,提出“狭义的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它是主流意识形态,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就是狭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或共同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以及他们提出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学说。”王承哲学者总结了网络新时代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包括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经济生活深刻变动带来的意识形态的新挑战、诉求多元与分歧对意识形态的新威胁、多元文化与文明冲突带来的意识形态的新风险。
其次是关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大多从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等角度进行研究,文献成果较多。薛立刚学者认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域场在高校,高校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与行为的培养、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塑造、中国特色共同理想的培育和中国化的教育。”
孙月娟学者在其论文中提出“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应有之义,两者既是目的与手段、又是内容与载体的关系”,同时“揭示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文化功能、话语功能。”丁玉峰学者则从生活化角度为切入点,提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活化方式传递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遵循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双向互动规律和定向接受规律”,从而“化解大学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抵触之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