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岁老寿星,儿媳在饮食上开小灶,无养生经验,一辈子没进过医院
王厉氏老人
“长寿秘诀啊,那还真有!”孙先兰朴实的面庞上闪现出一抹狡黠的笑容。这位70多岁的农村妇人难得的还带着点孩子气,后来她说,这都是跟她婆婆相处时间长了,总是哄着老人,不自觉地会带着点哄人的态度。
当记者追问老人的长寿秘诀时,孙先兰想了想,然后笑着说:“衣食住行,都是秘诀。”
孙先兰的婆婆名叫王厉氏,这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名字,只是老人出生年代久远,那时候除了读书人家或者有钱的大户人家,其他女孩的名字基本上都是这样。
王厉氏老人和儿媳孙先兰
当记者前去探望时,老人家正坐在家门口的藤椅上晒太阳,看起来精神蛮好的。如果家人不说,并不能猜到老人已经106岁高龄了,只有在沟壑纵横的皱纹里才能寻到岁月的痕迹。
王厉氏生于1916年,那个时代的小女娃很多都不配拥有名字的,王厉氏也是一样。她有一位兄长,未出嫁时爹娘和邻人都叫她二丫头或者二丫。
这个二丫头虽然生就一个女孩身,可倔强勇敢一点也不比男娃子差。从小家里都拿她当男孩子使唤,后来爹娘又添了一个弟弟,家里生活更加艰难,厉氏也跟父母兄弟一样辛苦劳动,家里家外的活计都是一把好手。
旧时代的女孩
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大地烽烟四起。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厉家便将长子送上了前线。虽然战事起于东北,但同为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厉家父亲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于大义上却非常拎得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大地可谓是“百万人民百万兵”,身处山东一个不起眼小村庄的厉氏一家也全情投入其中。虽然日子更加难过,但百姓都用自己的办法支援抗日,最常用的便是省下口粮和帮助军队打掩护。
孙先兰服侍婆婆喝水
哥哥上了前线,厉氏成了家中长女,除了平日帮助父母做工补贴家用,她也还偷偷地接济驻扎附近的八路军。有时还帮助八路军送信,有一次差点被日本人抓住,厉氏凭借对地形熟悉侥幸逃走。
虽然没有被当场抓住,但日本人也不甘心,还是将包括厉家在内的几处居民的房屋都烧毁了。尽管这样,厉家老爹也没有责备女儿一句,而且在这件事不久之后又将小儿子也送去参军。
结果这两个儿子一死一残,长子牺牲在抗日战争的前线上,小儿因伤残退役回家,前几年刚刚过世。
王厉氏老人的儿子王安亮
王厉氏的儿子王安亮吃惊地看着老母亲,原来王厉氏从来没有跟他们讲述过这些事情,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抗战英雄的舅舅。老人平静地说,都已经过去那么久了,提起一次,想念一次,伤心一次,不提也罢了。
兄长和弟弟双双奔赴前线,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厉氏出嫁要比同龄女孩子晚许多。到上世纪40年代,她与同村一个王姓的小伙子结婚。婚后厉氏就变成了王厉氏,几年后他们的长子王安亮出生,王厉氏又成了安亮他娘。
孙先兰照顾婆婆始终尽心尽力
只是王厉氏的这个丈夫身体不好,常常生病,一年里到有半年在延医问药,家里的积蓄一点也没剩下。一家大小的生计也基本上都是王厉氏承担,但不管怎么说好歹有这么个人,总算是个全户家。
1949年,王厉氏和她的丈夫儿子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新社会新制度,一家人终于可以安心度日,虽然生活依旧清贫,但至少不用担心打仗。而且早在1946年山东省就已经实施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虽然结婚晚,但这几年间王厉氏还是给丈夫添了4个孩子。除了长子之外,又先后生了三个女儿。只是这段时间里,丈夫的身体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尽管王厉氏竭尽心力地照顾他,他的丈夫还是在1956年去世了。
王厉氏丈夫去世那年,他们最小的女孩还不满周岁,大儿子王安亮也不过刚刚8岁。眼看着刚有盼头的日子又一下子跌落深渊。王厉氏送别了丈夫,虽然悲痛但倔强的脾气还是让她决定带着几个孩子单独生活,无论如何也要将四个孩子拉扯大。
王厉氏老人的家
那时是王厉氏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一个寡妇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对于那段岁月,长子王安亮也是有一些记忆的。只是每每回忆起那段时光,王安亮都忍不住感慨母亲的坚韧和她对几个子女无私的爱。
他回忆道:那时候实在是太穷了,他们家里不但没有自来水,连一口井都没有。他们用水都得去村外山崖上去取。有一次母亲让他去挑水,他拿上家里平时挑水用的一个泥罐子和一只外边包着竹条的暖水瓶便上了山,结果下山时不慎摔了一跤,将水罐和暖水瓶都摔碎了。
王厉氏老人粗糙的双手
王安亮吓得嚎啕大哭,这是家里仅剩的唯二两件容器,如今一起打坏了,回家后还不知道要遭到母亲怎样的责罚。他坐在路边不敢回家,还是王厉氏见儿子久不回转心里着急,一路找上山来才遇见了坐在路边哭得王安亮。
王厉氏并没有责骂儿子,只是默默地擦干净他的脸牵着他的手回了家。但是家里没有装水的东西没办法生活,从来不求人的母亲只好向邻居借了一个木盆子盛水。而这只是王厉氏“求人”的开始。
王厉氏老人房间的电暖气
四个孩子一天比一天大,吃穿用没有一样是不需要花钱的。王厉氏起早贪黑地干活赚钱也不过是能勉强让一家人不被饿死,想要吃饱都不太可能。到1960年前后,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更加短缺,迫于无奈王厉氏只好一边干活一边乞讨以维持一家人生计。
王安亮讲母亲一辈子要强,实在是走投无路才不得不向邻里乡亲开口乞讨。虽然是要饭,但只要家里有一点余富的口粮,母亲都会拿出来还给之前救济过自家的乡亲们。讨来的粮食母亲也是紧着他们几个孩子吃,自己常常是嚼几口野菜灌几口凉水就结束了一餐饭。
王厉氏老人的房间
“所以我们兄妹几个都是很听话的,从来不用我娘操心。”王安亮说。
后来王厉氏的几个孩子逐渐长大,能够帮助母亲做一些活计,家里的日子总算慢慢有了起色,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吧。王厉氏终于不用跟天挣命,她有余富的时间便帮助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东家带带孩子,帮西家看看院子,谁家的活计忙不过来她就带上自家的孩子过去给人帮忙。
王厉氏始终记着乡亲们在她困难时伸出的援助之手,也尽可能地回馈着她的乡亲们。
老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乡下老太太。王厉氏的儿媳妇孙先兰说,婆婆跟那些有钱人家可比不了,她过了一辈子苦日子,能有什么养生之道?要说有,那就是心好,知足,不计较。
有一回,自家养的小鸡跑去邻居家的菜地把人家的菜给弄坏了,邻居很不高兴的上门理论。孙先兰刚要分辨,便被王厉氏拦住了,王厉氏笑眯眯地在自己菜园子摘了一大捧新鲜的蔬菜给邻居,反倒给邻居弄得不好意思,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王厉氏与儿子王安亮
头几年村上修路,每家房前都种了大树,村里让砍了可以回收卖钱。自家房前最粗壮的两棵树被别人砍走了,孙先兰和王安亮便要去跟那家人理论,也是被王厉氏拦下来:“不过是两棵树,卖了钱也是花,谁花不是花呢?咱们有饭吃,有衣穿不差那一点儿,砍了就砍了,剩下的别砍就是了。”
孙先兰说多少年了,自从她嫁进王家,婆婆就是这个态度,舍出去的东西那是没数儿。“我就想要是这些东西、钱攒下来,能再起两间房了吧?可是就这么着,俺家也没见比别人家穷。可见财多财少那是有定数的。”
孙先兰给婆婆擦脸
现在想来,王厉氏的长寿秘诀,这恐怕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豁达大度,只记恩不记仇。所有在他人看来“吃亏”的事情,老人却从不计较,心态始终平和舒缓没有郁结于心,自然身心健康。
除了豁达不计较,王厉氏还非常勤劳。她从来不要求别人,但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王安亮早年时曾做过一次手术,身体不是很好,不能做重活。儿子和儿媳妇又都在城里打工,家里的农活基本上都是孙先兰做。王厉氏则把家里家外的零活都包了。
六七十岁的时候王厉氏还能下地干农活,闲下来就背着竹筐出去打猪草、捡豆子。总之每天忙得像个陀螺,怎么样也闲不住,儿子媳妇心疼她,不让她干这么多活,老人反而要生气。
一家三口
虽然担心老太太累着,但是别看老人家每天忙碌操劳,身体却越来越健硕。曾经有一段时间老人家添了点毛病,家人都劝她去医院看看。老太太固执,说肯定没事,休息了几天又照常忙碌。这么些年别说去医院看病了,就是头痛脑热的小毛病也不常犯。
只是近几年老人实在是年纪大了,不敢再让她做重活。就是家里收了玉米、豆子,让老人帮着剥一剥,除此之外平时就是吃过饭在院子里和村子里走走,全当散步了。孙先兰回想过去婆婆始终在劳动的身影说:“婆婆一辈子的劳碌命,也许干活儿对于婆婆的长寿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恐怕确实如此,现代人都知道运动有助于健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对于血脂、血糖、脂肪肝的控制尤为重要。王厉氏每天坚持不懈的劳动其实也是一种运动的方式,所以庄稼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要比城市居民健康,大概与体力劳动的数量息息相关。
孙先兰和婆婆王厉氏
至于饮食上,孙先兰笑着说:“我们农村人家有什么补品啊?都不兴吃那个,勤俭了一辈子的婆婆也舍不得吃。老人家平时吃的跟大家一样,就是农村常见的饭菜,但婆婆有一个好处就是不挑食,什么都吃。”
老人并没有吃素的习惯,肉类、蛋类、牛奶都吃,但很少吃甜食。老太太最看不上人家浪费粮食,有时候孙子们回来休假,偶尔会挑剔,老太太都会很严肃地批评他们。这恐怕是当年受灾,没有食物的恐惧过于深刻,以至于几十年后仍然对不能浪费食物有执着的要求。
王厉氏前几日不小心扭伤了手腕,孙先兰一直寸步不离地照顾着王厉氏。不仅睡觉时守在老太太身边,饮食上也给老人开了“小灶”。“每天熬煮骨头汤,虽然没有骨折,但老人不都容易缺钙吗,骨头汤可以补钙。”孙先兰说。
孙先兰和婆婆王厉氏
对于给王厉氏做饭,孙先兰可谓是费尽心思。婆婆年纪大了牙齿不好,平时吃饭都吃一些软烂、容易消化的食物。米粥、面条和包子是老人比较喜欢的主食,再搭配一个炖得烂烂的菜就很好。
但是最近为了给婆婆增加营养,骨汤成了王厉氏每天必不可少的加餐,每天早晨还加了一个开水冲的鸡蛋。“别人告诉我说鸡蛋煮着吃不容易消化嘛,我就用开水给它冲成蛋花汤那样的,早晨喝一碗,老太太特别喜欢。”
虽然吃饭不用操心,但王厉氏有时候也会耍脾气,这时就需要技巧性“投喂”了。“还跟小孩似的,你得哄着她吃。”孙先兰笑着说,一般这种时候只有孙先兰能够“搞定”婆婆。
当谈到照顾婆婆几十年是不是觉得辛苦时,孙先兰说没什么辛苦的,这都是应该的。公公去世的早,婆婆年轻时吃了那么多苦将四个孩子拉拔大不容易,婆婆心地好,从来也不苛待我,从我嫁进他们家这几十年就没说过一句重话。
孙先兰和婆婆王厉氏
“她对我好我也得对她好。我两个儿子的孩子我都没给带,我们村里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之前都出去打工,我也没去,就专心伺候我婆婆。这也是让小辈们知道,孝顺比什么都重要,这不才能将好风气一代代传下去么。”说起孝顺,孙先兰提到了王厉氏的三个女儿。
三个小姑子都嫁到了外村,距离娘家算不上远但也不近。但小姑子们也都非常孝顺,不仅逢年过节必定来探望母亲,平时也经常回来陪母亲说话。家里虽然人口不少,但从来没有纠纷,一直非常和睦,姑嫂关系也很亲密。
午后的阳光洒在小院子里,暖暖的铺盖在王厉氏老人的身上。虽然刚吃过午饭人们普遍容易犯困,但老人仍然非常精神。
午后阳光
据孙先兰讲,婆婆几乎没有午睡的习惯,有时候坐在躺椅上眯一会儿,大多时候吃过饭坐一会儿就开始散步了。“生命在于运动”,在王厉氏老人身上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仔细思考与王奶奶及其家人的对话不难发现,老人家并没有借助什么外界手段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更谈不上什么养生经验。其实王奶奶活过百岁的秘密就这么简单,饮食清淡、生活规律、坚持劳动、心态平和。
我们孜孜以求的长寿秘方,其实只是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生活经历而已,如果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到,何愁不能健康长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