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推荐!优选图书《世界上下五千年》,幽默有趣温柔的治愈你
今日推荐:《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九卷)》 作者:姜忠喆。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一世界建筑历史
奇迹,奇迹知多少——没有一个比人更美妙!
他跨越风雨中白浪涛天的海洋——奇迹,
他主宰野山与丛林中的禽兽——奇迹,
他掌握了语言,思想敏捷——奇迹,
啊,人的奇迹!
胜利神庙(AlthenaNikeTemple)又称尼克·埃普台若斯神庙,坐落在卫城山门右翼的城堡上。这个神庙是爱奥尼式的,神庙的设计人是卡里克拉特(Callicrat)。公元前421年开始兴建。台基的面积很小,前后有四棵爱奥尼式柱子。保罗·麦克金德里特说,当朝圣者从山门向上走过一段台阶后,他会看到一座胜利女神的浮雕。像在帕提农一样,这里的人像也都是成几何对称的向一个中心点的移动(这儿是西边),并在那里为雅典娜举行仪式。胜利神庙是以祈祷而不是以庆祝胜利为目的,它是原来围绕山岗而建的许多小神庙的惟一遗物。
圣林起源于埃及,这是一种依附于神庙的树林,即在神庙四周植树造林形成神苑,产生神圣与神秘之感。古希腊人对树木具有敬畏观念,甚至作为宗教礼拜的对象,如古希腊妇女对于植物之神阿多尼斯的崇拜就是如此。圣林所栽树木主要有棕榈树、解木树、悬铃木。在荷马史诗中也描写过谢丽亚的圣林、山林水泽仙女的圣林及卡吕索普的圣林,他们往往作为墙壁围在祭坛的四周,以后才逐渐带有神苑的景观。在著名的阿波罗神庙周围有一个圣林的遗迹,长达60米到100米。在奥林匹亚附近、环抱着宙斯神庙的圣林中,除有许多祭神殿外,还有一些地方并排放置了不少雕像、瓮等,故称之为“铜像与大理石雕像之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办的学校称为“学园”(Akademeia),就因为设在园林中之故。公元前4世纪著名的学者讲学的园地,内设祭坛、雕像、纪念碑,以及亭子、花架、林荫道、坐椅等。因此,后来欧洲的高等学府往往都有优美宁静的环境。
希腊公共建筑
让-皮埃尔·韦尔南指出,在希腊思想史上,城邦的出现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事件。在他看来,城邦在公元前8~7世纪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一个开端,一个真正的壮举;它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呈现出新的形态,后来的希腊人将充分体会到这种形态的独特性。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被赋予了完全的公开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只有当一个公共领域出现时,城邦才能出现。而公共建筑就是城邦最重要的体现。
城邦:雅典古城在公元前2000年后期就成为繁盛居民区,前8世纪建立城邦,前5世纪发展为古希腊最大城市和文化中心。整个古城,南北长约5000米,东西长约7500米。城区建有神殿、市政厅、议政厅或元老院议事厅、露天剧场和广场等建筑。公共建筑更多地体现在神性—力量性的城市中,而在宗教—伦理性的城市中公共建筑不太受到重视。在神性一力量性的城市中,公共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而城市又是公共建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圣地:传说在希腊神话中,天帝宙斯为了测定出宇宙的中心点,便派遣两只鸟飞跃四方形的宇宙的四个顶点,得到的交叉中心点,就是现在离雅典市北方两小时车程的优雅山城德尔菲(Delphi)。德尔菲圣地包括阿波罗神庙区和马尔马利亚神庙区。在阿波罗神庙区有阿波罗神庙、宝库和剧场、运动场等建筑;在马尔马利亚神庙区有雅典娜神庙、圆形堂、宝库和祭坛等建筑。古希腊人在圣地定期举行节曰庆祝,古希腊人从各个城邦来到这里,参加竞技体育、戏剧、诗歌、演说等等文体比赛。而在圣地最重要的地方,建造起建筑群的中心——神庙。而以神庙为中心的场所,成为公众欢庆的聚集地。
剧场:雅典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古希腊剧场,往往建在神庙附近,其最早的特征是一个圆形场地,在悲剧形成以前,可能就已用于歌舞表演,观众在山坡上或坐或立,围着圆场看戏。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时山脚下正式辟出一块平台,平台上建成一个66尺直径“圆场”(orchestra,歌舞场)。这一片圆场后来一直供表演之用。圆场后面的建筑物是后来加建的,称为“斯坎那”(skene),他的原意是“更衣棚”。古希腊最著名的剧场是埃比道拉斯剧场(Epidaurus),由建筑师皮力克雷托斯设计,在公元前330年建造,中心是一个圆形舞场,观众席建在山坡上,形成一个围绕乐池的看台,可容纳13000人。令人惊奇的是,它的声学效果非常理想。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亚》是公认为最早明显地需要一个背景建筑的剧本,把它用作宫殿或庙宇。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赞美道:
希腊的剧院建筑使我们想起了一座孤寂的山谷:那观众坐席的建筑就如同一片光明的云彩,在芭葵看来,就如同他们是从山峰上呼拥而下一般,那么神妙的结构;而在其中央,狄俄尼索斯将自己显现给他们了。
狄俄尼索斯是希腊的酒神,也是植物神,当他显示给人们看的时候,不仅悲剧艺术,而且建筑艺术也真正诞生了。
维特鲁威认为多立克柱式显示了人体的比例、力量和优美,是一个完美的男性范本,爱奥尼亚柱式表现了女性纤弱的特性,科林斯柱式模仿了女孩子瘦小的身材,这点科林斯柱式看上去和爱奥尼亚式没有很大的不同。维特鲁威为柱式的人格化打开了门户,到文艺复兴时期更是登堂入室。
德国哲学家谢林将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阐释。他认为多立克柱式重在节奏,爱奥尼柱式重在和谐,而科林斯柱式重在旋律。然而,希腊的柱式究竟是模仿人体还是具有象征意义是有争议的。约翰·伍德说,维特鲁威曾引用过狄安娜神殿柱上子上的盘蜗饰作为例子。爰奥尼柱式就是由这种盘蜗饰所组成的。似乎显而易见的是,狄安娜神殿柱子上的盘蜗饰不是用来模仿发卷的(维特鲁威认为是用来模仿发卷的),而是用来作为象征标志的,……盘蜗饰就像犹太人和东方人使用的兽角一样,象征着一切显示威严,力量和君王统治的特征。
希腊艺术追求和谐和优雅。伊迪丝·汉密尔顿指出:“希腊的艺术是智慧的艺术,是思路清晰、简明的思想家们的艺术”。“这种才华与智慧在希腊的建筑中表现得最充分、最突出。希腊的庙宇是理性与精神达到平衡的最精彩的创造。”“伟大时代中的希腊建筑是人的体现”,“希腊的庙宇是精神与灵性启迪下的纯理智的完美体现,‘简单’是它的一大特点,不论什么地方的伟大建筑都不能同它相比”。在这里,“简单”就是一种美,就像伯里克利所说,雅典人是“美的简朴的喜爱者”。从总体上说,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或者说对于欧洲后来的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罗马神庙
与希腊神庙的三层台墓相比,罗马神庙是建在高高的墩座上,在前面只要通过台阶就容易进入正殿,正殿前是纵深的门廊,门廊的柱廊延扩大到神庙周围。最典范的建筑是万神庙。
万神庙(Pantheon)原是公元前27年古罗马统帅MV阿格里帕(MVAgrippa)神庙,居然在公元80年遭到雷击。公元120~124年罗马皇帝哈德良重建。公元609年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将它改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万神庙的基本构思是宇宙象征意义。它是罗马的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也是罗马穹隆技术的代表。在19世纪以前,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穹隆顶建筑。万神庙是前柱廊式的,但焚毁之后,重建时,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门廊面阔33米,16根科林斯式的柱子分3行排列。大门两侧放置着奥古斯都和阿格里帕的雕像。万神庙是圆形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它中央开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象征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联系。从圆洞(圆天窗)射来柔和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所特有的气息。
约翰·B·沃德-珀金斯对罗马万神庙赞赏有加,认为这个建筑超过了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布鲁诺·赛维对罗马的万神庙的空间评价非常高,他说,在罗马万神庙出现之前,人类从未创造过内部空间,只不过是一些空窍而已。原始人是害怕空间的,这一时代的标志是糙石巨柱——一个直立的长石:毫无用处,古代东方人则创造了许多实体建筑,如金字塔和巨柱如林的庙宇。在这些庙宇里,大量的巨柱占据了空间。古希腊使庙宇中的柱子人格化了,但仍然忽视空间。罗马的万神庙首先把空间这种摸不着而又实际存在的东西作为一种建筑的表达手段,它的空间是羞怯的,被沉重的实体所包围,内外联系过于狭小。大殿里惟一的采光口是顶端的圆形天窗,它加强了穹顶内部方格藻井上的光影变化,使建筑物显得厚重坚实。但是,罗马建筑与希腊相比,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公共建筑的新的类型上。
罗马公共建筑
古罗马最重要的建筑表现在公共建筑上。黑格尔说道:“希腊建筑艺术的特征在于既彻底的符合目的性而又有艺术的完美,既高尚素朴而又装饰得很轻巧美妙;罗马建筑艺术在机械的方面固然见出特长,比起希腊建筑艺术较富丽豪华,但比不上它的高尚秀美。此外,到了罗马时代,在建筑里出现了许多希腊人所不曾知道的目的。我在开始时就已说过,希腊人只把艺术的豪华和优美运用到公共建筑方面去,他们的私人住房始终是微不足道的。至于罗马人则不但扩大了公共建筑的范围,例如他们的剧场、斗兽场以及其他公共娱乐场所都把结构的符合目的性和外观的豪华壮丽结合在一起,而且在私有建筑方面也大有发展。特别是国内战争以后,别墅、澡堂、走廊和台阶之类都建造得极豪奢,从而替建筑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其中包括园林艺术,以富于才智和审美趣味的方式发展得很完美。罗马建筑的这一类型给后来意大利人和法国人提供了范本。我们德国人长期受到意大利和法国的影响,最后才回到希腊,用古代的较纯粹的形式做模范”。公共建筑最主要是体现在广场建筑上。
罗马广场“Forum”是直接从希腊的“agora”演绎过来的。罗马城里都有中心广场,是历代皇帝为满足日渐增长的社会、法律、商业及节庆的需要而建的。在广场中可以发布公告、进行审判和欢度节日,甚至角斗。约翰B沃德-珀金斯指出,罗马广场最初形成时是一种多功能的开敞空间,交替地被当做社区中顶礼膜拜的设施、政治或军事集会场所、露天法庭或者市场,还可以当做公共娱乐场所。其中著名的有3个,即恺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
恺撒广场供奉的是维纳斯神庙,前廊有8根柱子,进深三跨,广场成了庙宇的前院。维纳斯是恺撒家族的保护神,因此,广场显然是恺撒个人的纪念物。广场中间立着镀金的恺撒的骑马青铜像。而奥古斯都广场首次用建筑物的形式形成广场。像恺撒广场一样,也在两侧各造了一个半圆形的敞廊讲堂给雄辩家用。围廊式的庙宇是供奉战神的。而图拉真广场竟几乎要把皇帝崇拜宗教化了。图拉真在奥古斯都广场旁边建造了罗马最宏大的广场。广场的形制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做多层纵深布局,有意识地利用建筑布局酝酿建筑艺术高潮的到来,而建筑艺术的高潮,也就是皇帝崇拜的高潮。在君主制度下,广场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礼仪的产物。房龙指出,罗马人喜欢修凯旋门,纪念圆柱,而且要从上到下,布满精美的雕刻。他说道,在罗马图拉真纪念柱上,图像占660英尺,共计2500个人物,千姿百态,表明图拉真皇帝在达契亚地区进行讨伐战争的各个场面,有皇帝拉开弹弓准备射击的场面,有被俘的野蛮人的几百个首领被斩首的场面。图拉真广场正门是三跨的凯旋门。在纵横轴线的交点上,立着图拉真的镀金的骑马青铜像。最有特色的是高达3527米的纪功柱。柱头上立着图拉真全身像,1588年改为圣彼得像。这些记功柱和凯旋门是出于礼仪的用途。
剧场是罗马最重要的公共建筑。最著名的有公元前44年-前13年建的马采鲁斯剧场(TheatreofMarcellus)、公元50年建的奥朗治剧场(TheatreofOrange)等。马采鲁斯剧场的观众席可以容纳1万到14万人。外墙分上下两层,都是券柱式,现在还保留着部分墙壁。奥朗治剧场在现在的法国南部,有一个直立的舞台,使剧场外表统一,这个剧场可以容纳观众7千人左右,它造在山坡上,观众席一半利用地形,一半构造起来。罗马剧场的基本设计是从希腊剧场变化而来的。有人指出,罗马剧场一般都建筑在平地上,而希腊剧场是利用山的天然斜坡以开辟观众看台。希腊剧场的观众看台超过半圆以上,而罗马剧场的观众看台是正半圆形,半圆以外的观众席位因为视线不好而都被切去。罗马剧场的台口高度一般不超过5尺,舞台上的建筑墙面装饰得非常华丽。上面提到的奥朗治剧场,有一堵设有三扇门的正面墙,装饰有许多对称的柱子、三角饰、壁龛和雕像。因此,不论在设计、建筑和装饰等各方面来看,剧场是罗马建筑中最高成就之一。
大角斗场“Clolosseum”,又称大斗兽场,是为角斗表演而建的。它不仅是罗马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也是一种象征着永恒的建筑。大角斗场平面是椭圆形的,中心是一个中央“表演区”,有60排阶梯座位的观众席,可以容纳8万观众。观众席分荣誉席或称贵宾席、骑士席和平民席等5区。看台上下5个部分,有80个出入口。大角斗场的外观非常雄伟,高485米,分四层,从第一层起,分别为多立克柱式、爰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用连续的券廊围成一圈,最上一层是科林斯壁柱。从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大角斗场都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3世纪时,十字拱券平衡体系成熟,把罗马建筑又推进了一步。浴场建筑较之于纪念性建筑要低微一些,属于功能性建筑,其代表作是罗马城里的图拉真浴场(BathsofTrajan)。卡拉卡拉浴场(BathsofCaracalla)和戴克利先浴场(BathsofDiocletian)。早在共和时期,罗马城里就仿晚期希腊的模式,建造公共浴场。后来又把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交谊室、商店等等组织在浴场里,形成一个具有社交等多用途的建筑群。伯高·帕特里奇说道,在罗马人的生活中,洗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甚至他们的建筑物,也都与浴室有关。马提雅尔曾经这样描述了一座公共浴池:“噢,奥庇阿努斯,如果你没有在伊特鲁库斯浴室洗过澡,那你这一辈子就算根本没有洗过澡。”那座浴池规模宏大,绿白相间的大理石铺地,热气房旁边排着一些池子,由提图斯修建的一条水渠,直接将水从亚平宁山引到这儿。浴场规模非常大,如公元217年建成的卡拉卡拉浴场可以容纳1600人;戴可利先浴场可以容纳3000人。这些建筑不仅是罗马建筑的景观,也丰富了罗马的天际线。
在BM费根看来,罗马的物质遗产在于道路系统和城市建设。这项道路系统今天仍为欧洲和近东的许多交通提供了基础;而城市是仍然繁荣着的现代城市。陈志华在考察了意大利之后描述道:“古罗马的城市建设,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甚至在很长的时期内,很少有如此规模的城市建设。如古罗马帝国大建驿道,尤其在意大利本土,驿道密布如网。古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从卡普亚直达罗马中心广场的阿庇亚大道。这是从恺撒大帝以来,历次重大战役之后,军队凯旋,到中心广场去举行仪式的典礼性大路”。“引水渠也是古代罗马城市的一道景观,一共有11条输水道通向古罗马城,都架在高大的石砌券拱上,有十几公里长的,有几十公里长的”。我们由此可以想象罗马城当年壮观的景象。
罗马花园与庭院
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Virgil,公元前70~前19年)在其作品《极乐世界》(Elysium)中描绘了一种“理想景观”,这种“理想景观”可以和上帝的伊甸园相媲美。就像有人指出的那样,“理想景观不是对纯粹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是一种关于理想化的人类生活的概念,伊甸园的另一个版本。”但是从古罗马现实存在的花园和庭院来看,它受到古希腊的影响,主要分宫苑和贵族庄园。最著名的有罗马近郊的哈德良离宫(126~134)。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屋园。而从发掘出来的庞贝和赫尔库朗涅牟两处的遗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罗马别墅和园林的状况。针之谷钟吉指出,这两个罗马时代的三等城镇,在公元79年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后的熔岩所覆没,自18世纪以来经过多次发掘已经展现于世,特别是庞贝故城已相当完整地显露了出来。大体是广庭与列柱廊相结合的家庭住宅和平整的街门布局,建筑中还有丰富的雕刻、笔画、嵌石画等装饰艺术。其中维蒂府邸属庞贝末期的建筑,现在府邸内栽培了植物,使它几乎完全恢复了原状。这是古罗马住宅庭院的一个范例。它由柱廊和喷水雕像组成,在当时流行的波纹边黄杨花坛中,种着常春藤,灌木及花卉。如此完整的古迹呈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二、中古建筑
早期基督教建筑
就像希腊神庙一样,早期基督教建筑首先是建造在天国的,这是人类幻想的产物。早期基督教继承犹太教的纯粹的精神性,排除对偶像的崇拜,因此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建筑像犹太教一样,是停留在想象中的。顾晓鸣说,《圣经》给我们透露了种种消息。根据传说,“上帝的殿”最早是在伯特利(Bethel,词意即为“上帝的殿”),“耶和华站在梯子上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你的后裔必像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必向东西南北开展。……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这是上帝的殿,也是天的门。……我所立为柱子的石头也必作上帝的殿……”但是,由于希伯莱人的流动性和历史上的流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圣殿”实际上是流动的,圣所的建立是在定居迦南之后,而早先,约在“西奈山得启示”之后,则有犹太的移动式圣殿——mishkan(圣幕,tabnernacle),《出埃及记·26》中有详细的描绘。就像人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上帝一样,“上帝的殿”虽然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但是,它也有现实的依据。
有了“上帝的殿”就会有“上帝的城”。同时“上帝的城”也是和世俗的城相对应的,公元5世纪圣·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一书中写道,公元410年,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一些人把这场灾难(这是公元476年罗马城毁灭的预演)归咎于罗马人不再信仰古代诸神的结果,他们说,当罗马人信奉朱比特(Jupiter,罗马神话中最高的神,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时候,罗马一直保持强盛;但现在皇帝们都不再信奉他,所以它也不再保护罗马人了。奥古斯丁说,自从亚当犯了原罪以后,世界便被分为两个部分,两个城市:一个是上帝之城,一个是世俗之城。前者是上帝所代表的天国,后者是魔鬼撒旦统治的地狱。但在现世,这两个部分是混在一起的人类历史,就是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之间的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结果就是要在最后审判时将这两个城市分离开来,让上帝的信徒同上帝一起生活在幸福的天国,而让魔鬼的信徒受地狱的折磨。世俗城市罪孽深重,它的劫难、毁灭在所难免,正是在罗马的废墟上,将建立起永恒、充满仁慈、光明和幸福的上帝之城。但是在政府和社会里,圣·奥古斯丁所描述的两种城并行不悖,作为中世纪生活双重性的纪念物,教堂和城堡这两种杰出的中世纪建筑巍然矗立,同时,天堂乐园与人间的庭园也是相对应的。
耶略撒冷城:公元前996年,以色列国王大卫攻占耶路撒冷,并定都于此。诺斯罗普·弗莱指出,城市的意象自然是集中在耶路撒冷。城在象征的意义上都是女性,正如“metropolis”(大都市)一词所提示我们的,是“母亲的城市”。在他看来,耶路撒冷圣殿分成3个部分:外殿是市场,内殿是信徒的聚集地,最内为至圣殿,是代表上帝存在的地方,用账幕遮挡,大祭司每年进入一次(《希伯莱书》)。在弗莱看来,耶路撒冷位于山的顶端,因此它象征性地成为世界最高点。《诗篇》说,“众支派,就是耶和华的支派,上那里去”。这里所指的地点,就是耶路撒冷。它的圣殿高接天空,正如魔鬼的模仿巴别塔曾企图达到的那样(《创世纪》)。他认为,对于基督教来说,一座处于这个位置的城或建筑物也就是世界的拱顶石。移开它,就会释放出各种造成混乱的力量。《诗篇》屡屡地把上帝的圣殿或圣城和控制它底下的“洪水”象征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诗篇》就把建在混乱之上的世界和进入圣殿的行列联系在一起。圣墓教堂建于335年,为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海伦娜太后在耶稣墓地所建,是基督教的圣迹之一。而对于犹太教来说,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完成大卫时开始营建的宫殿和神庙,扩建了城市,并在安锡山上建造犹太教圣殿,奠定了作为宗教中心的神圣地位。罗伯逊说,公元前621年,耶路撒冷的祭司长呈报国王约西亚说,他在圣殿内获得了“法典”。结果,就发生激烈的改革,禁止偶像崇拜,除耶路撒冷的圣殿而外,所有神堂都被改做俗用。犹太教圣殿的西墙,犹太人称为“哭墙”,约建于公元前1世纪末,毁于公元70年和公元135年,后又在遗址上修建起围墙,成为犹太教圣迹之一。在这里,富有意味的是犹太教、基督教,甚至伊斯兰教都把耶路撒冷当作圣地。
所罗门的神庙:神权政治在希伯莱人那里也有相类似的表现。诺斯罗普·弗莱指出,据说所罗门用七年时间在锡安山上建造了神殿,用13年时间建造了他自己的宫殿,然后又听从他700个妻子的建议,亲切友好地为摩洛神和基末神在锡安山对面的一座山上建立了神殿(《列王记上》)。据摩根斯登的研究,所罗门神庙的建筑位置十分特殊,每当新年之日,太阳的光线恰好照进神庙的时候,便被看做是上帝耶和华的光辉照临圣殿,国王直接充当大祭司,手捧香炉步入神庙内殿,重燃圣坛之火,举行一年一度的赎罪仪式,从而重新确证自己统治的神圣性。新年礼仪在希伯莱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
伊甸园:从造园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追溯到《圣经》。“天堂”的希伯莱文是“Parde”;波斯文是“Pairidaeza”;希腊文是“Paradeisos”。据《圣经词典》解释,“伊甸(Eden)”意为“喜悦、欢乐,源于希伯莱语的‘平地(eden)’一词”。伊甸园还被叫做“天主乐园”、“耶和华之园”。《旧约》的《创世纪》,其第二章记述的伊甸园是:
耶和华上帝在东方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上帝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
日本学者针之谷钟吉说伊甸园可以在巴比伦平原中找到它的实地,而按照诺斯罗普·弗莱的说法,伊甸园的范围是从埃及伸展到印度。而在我看来,伊甸园与其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不如说是一种想象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原型。而在人间存在的花园则是所罗门的庭园。
所罗门的庭园:在旧约时代中期(公元前1000年),作为以色列三代王的所罗门的事迹,应作为确实的历史加以研究。所罗门王能使人感到亲切,可从《新约》中看出。《旧约·列王纪(上)》说,“所罗门王致力于建筑,在耶路撒冷建有‘黎巴嫩宫’、‘柱庭’、‘所罗门王宫’、‘巴罗女儿之家’及其他神殿。此外还建有城堡‘积货城’、‘屯车城’和‘兵马城’。”所罗门在其所著《旧约·传道书》第二章说:“我为自己大兴土木,建房,设葡萄园,修园囿,植多种果树,并掘池用以灌溉茂盛的林木”。所罗门之所以成为极其荣华之王的代号,似因他是喜爱建筑,并且如此热衷于建筑的国王,当然也重视造园和园艺。
罗马地下墓窟:与教堂、城堡和花园截然不同的景观是基督教的地下墓窟。因为基督教一开始是在地下活动的,16世纪,在罗马的郊外发现了大量的地下墓窟。罗马地下墓窟是早期基督教徒的地下墓群。大约建于1~5世纪。墓窟总数高达60~80万,在墓窟中还开辟了集会、祈祷场所。从总体上说,墓窟群约有43处,墓道总长达480多公里。圣卡利斯托墓窟是其中最大的墓窟。在墓窟中发现有雕刻的石棺、圣油坛、圆形彩色玻璃浮雕和绘有耶稣形象和圣经传说故事的壁画以及题铭和宗教图签等。
教堂的建筑在中世纪的城市里具有特别的意味。舒尔乡说,教堂“建筑全都传统性地朝向东方,换而言之即教堂后的园堂朝向东方——朝向太阳跃出的地方,太阳每天早晨在东方诞生(升起),而教堂建筑的正面朝着西方,西方——是太阳每个晚上沉睡,或云太阳似乎是死去(落下)的地方。这种朝向反映了基督徒对于以光线每天的消失和复出为象征的复活的信仰。很显然,这并不涉及太阳崇拜,而是通过太阳的形象来表现对造物主的崇拜。当人们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城市里登上教堂里的钟楼之巅时,人们会被城市中所有其他神殿的朝向上的一致性所打动。它们仿佛要给私人居所那纷繁的屋顶一个航向,而这些屋顶显得极其混乱。人们由此明白了宗教建筑物在城市总体建筑中的重要性”。确实,就像舒尔乡所说的那样,在城市的嘈杂声中,清脆而嘹亮的教堂的钟声响了,它们成为一种秩序、一种方向,就像是牧羊人在召唤着他们的羊群。
拜占庭建筑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已经衰落,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都城迁到帝国东部的拜占庭,称之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变成了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都城在拉文纳,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吞并。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拜占庭帝国。它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巴尔干、埃及、北非和意大利,还有一些地中海的岛屿。公元7世纪之后,由于封建分裂状态的发展,拜占庭帝国逐步瓦解,日渐没落,只剩下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后来几次遭受西欧十字军的蹂躏,气息奄奄,终于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
拜占庭帝国虽然被视作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东岸的继续,其实它更像是亚历山大皇帝建立的希腊帝国的再现。它在成为罗马帝国一部分的时候吸收了罗马文化的一些内容,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到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它即以被称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一种富丽堂皇并充满生气的“文化”表现,是有着深厚根底的文化的“解放”。在建筑领域,西里尔·曼戈认为,“在早期(4~6世纪),尽管处于转变过程中,基本上还属于古罗马式建筑”。“6世纪拜占庭建筑(被认为是‘宇宙’帝国的建筑)代表着古代建筑长期发展的一个终结。”“有人可能倾向于说在第7世纪后,或肯定在第9世纪后拜占庭建筑的确有了一种特殊的外观并一直保持到帝国的消亡”。拜占庭建筑就是拜占庭文化的形象体现,而且集中体现在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始建于公元330年,因罗马皇帝FV君士坦丁(约280~337年)而得名。遗址在今土耳其伊士坦布尔市内。这个城市三面环水,控制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咽喉要道,同时又位居欧、亚两大洲之间,形势十分险要,到公元6世纪时发展成欧洲最大城市,人口达40~50万。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君士坦丁的宫殿,这是城中之城。竞技场,不仅是游乐中心,而且也是仪式的中心。另外只剩少数教堂。在当时被称为坚固无比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亦只有部分残存。君士坦丁堡最重要的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离海很近,从四方来到君士坦丁堡的船只远远就能望见,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Sophia)建于公元532年至537年。这是查士丁尼皇帝在6世纪为他的首都而建的东正教中心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象征”(西里尔·曼戈语)。这座教堂的设计没有先例,它是将当时各种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的集合体。它有纵向的轴线,中庭两侧有排柱。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7米,构成一个方形的平面,上面有一个高55米的中心圆顶,因此被称之为一种圆顶的巴西利卡。它完全可以与罗马万神庙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相媲美。这个巨大的圆顶稳定地搁在四个拱形门上,圆顶的两侧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半圆顶,这两个半圆顶又各有3个附属圆顶来做支撑。这座大教堂被认为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当15世纪拜占庭陷落以后,土耳其人只在教堂外的四个角上添了四条尖顶圆柱,就很自然地改造为清真寺了。
在落成典礼上,保罗说道:“这圆顶好像是从天国上用金链子吊下来的。”查士丁尼皇帝则称赞道:“噢!所罗门主,吾终于胜过汝。”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科皮乌斯(Procopius)说道:“它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技巧在半空中彼此上下飘动,最后在这些部件上面矗起的工程表现出无比的和谐。”“人们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的时候,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宗教哲学家费尔巴哈指出:“……在当时祭神的祈祷室里,光线不是通过纯洁无瑕的、清澈透明的媒介物,而是通过涂上各种色彩的窗户射入的。……仿佛自然的光芒与祈祷的光芒不相容,仿佛精神只有在把自然界遮蔽起来的黑暗中才能被祈祷的烛光所激发。”爱尔兰现代诗人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一诗中,表明了他对于拜占庭的向往:
可是没有教唱的学校,而只有
研究纪念物上记载的它的辉煌,
因此我远渡重洋而来到
拜占庭神圣的城堡。
拜占庭建筑的中期是在7至12世纪,建筑规模大不如前,特点是向高发展,中央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墓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俄罗斯教堂的风格也是令人关注的。房龙说道,中世纪的时候,俄罗斯统治者对于俄国老百姓应该有什么宗教信仰发生疑问。于是派出聪明伶俐的人,组成代表团,分赴世界各地,去考察种种相互对立的教派的优缺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宏伟瑰丽镇住了俄国人,因此他们决定信奉东正教。12世纪末,俄罗斯形成了民族的建筑特点。如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除俄罗斯之外,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东正教国家,也有一些著名的教堂。这种教堂不仅给当地的基督信徒带来了一种寄托,也产生了地方性的景观。
拜占庭建筑有其特定的政治体制、思想意识和技术特点。汪国瑜指出,建筑的发展总是和政治体制与思想意识分不开的。东西罗马代表东西欧,其宗教和历史发展都不一样,自然都影响着代表性的建筑物——教堂建筑的发展,因此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在形制上、结构上、艺术上以及在技术上的发展都不一样,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建筑体系。它们在建筑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在教堂建筑中推行并发展的是沿袭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朝拜形制。它的特色是平面多为规正的圆形或正方形,然后在上面建造穹顶。从技术的角度说,拜占庭建筑形成了一种砖块与粗石构造技术,同时又有筒形拱顶、半圆形穹顶和交叉相贯穹顶三种拱顶方式。
无论是巴西利卡式的教堂还是罗马式的教堂亦或拜占庭式的教堂,都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审美对象。俄罗斯的EΓ雅科伏列夫把教堂建筑的情感化作用比做戏剧演出本身。他说道,教堂建筑变为一种把艺术作用的整个体系连为一体的必须的审美背景,拜占庭长方形大厅的森严、玲珑的神殿,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国令人感动、使人感觉亲切的小教堂,诺符戈罗德和晋斯科夫的严峻、雄伟的大教堂,莫斯科的宏伟富丽的五圆顶式教堂,欧洲中世纪的直耸云霄的哥特式教堂,佛教宝塔的对称的两翼建筑和朦朦胧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这一切有机地编入世界宗教的复杂艺术体系中,增强了那种在形象语言和舞台化戏剧演出的综合作用基础上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氛围。语言和戏剧演出的审美、情感作用,倘若处在它得以实现、表现和存在的宗教建筑环境之外,是不可能被深刻地感到和理解的。值得指出的是,西方的艺术都是从教堂或者说通过教堂表现出来的,戏剧、音乐是在教堂里表现的,如中世纪的宗教剧和唱诗班的歌唱艺术和管风琴的演奏;绘画装饰艺术是通过教堂表现出来的,而教堂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创作是一种宇宙观的反映。在人们看来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但是在建筑方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房龙说,哥特式的建筑形式是寻求更多的光线和更大的空间的必然结果。这个我们称之为哥特式的艺术,在其流行的整个时期,始终是一篇美丽动听的童话。确实,一说起哥特式的建筑,建筑家们就会说到尖拱,装饰性窗格,相互交叉的拱肋支撑的拱顶和飞扶壁等。法国建筑史家路易斯·格罗德茨基说,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包括束柱、尖塔(为了增加扶壁的重量,通常在上部冠以一个小塔尖)、山花、多叶式的玫瑰窗和分隔成尖叶状的门窗。这些形式组合的变化标志着哥特建筑的民族或地区属性,以及它所处的发展阶段。正是这些特征使它成为在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艺术之外的又一个建筑传统。
哥特式(Gotische,亦译高惕式)一词,和“野蛮”的形式相联系,可以说是一种蔑称,这是16世纪艺术史家瓦萨里提出的。就像热尔曼·巴赞所说的,“哥特式”(“Gothic”)一词是“日耳曼”(“tedesco”)或条顿(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用以贬低中世纪艺术的用词)的法语同义词。确切地说,哥特式起源于哥特族,哥特族是波罗的海和黑海一带的游牧民族,是中世纪初期入侵欧洲的“蛮族”中的主要力量。蛮族在文艺各方面对欧洲带来了新鲜血液,特别是在建筑方面。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欧洲的主要艺术贡献,主要代表作是一些大教堂,它们大半是哥特式的。黑格尔把中世纪艺术归为浪漫型艺术,也主要从哥特式建筑着眼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