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红耕食堂 滋养红色传人 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创新方式传承红军精神
近年来,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四个最严”要求和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以“红润我思·旗引我行”为魂,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完善食品安全“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全面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同向发力、逆向叫停的体系建构,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创办红耕食堂,滋养红色传人。
健全机制管理人
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规范管理,保证实效。
建立食品安全领导机构。成立以学校校长为食品安全负责人,分管副校长为食品安全总监,业务负责人为食品安全员的学校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保障人员上岗、制度上墙。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长效机制。明确食品安全人员职责。学校印发《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关于食品安全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职责分工的通知》,圈定重点,压实职能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确保食堂管理思路清晰、举措明确、效果显著。
红耕展厅教育人
以学校食堂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支撑,把红色教育融入环境、融入实践。
创设红耕环境。在学校食堂创设红耕展厅,陈列群众捐赠的铁锅、水桶、锄头等红军使用过的农具,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并讲解,让学生了解红军当年的艰苦岁月,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品格。传承农耕智慧。学生把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的农时农谚,归类张贴在红耕室内,通过诵读理解这些农耕谚语和农时节气,培养学生对农业耕种的感性认识。体验农耕实践。在红耕室内张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耕种过程,在校外空地设置农耕体验区。学生通过室内的理论学习和室外的实践体验,感悟劳动的艰辛和食物的来之不易,汲取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
创新活动培育人
在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等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因地制宜,创新开展红色主题活动。
同吃红色忆苦餐食。连续8年组织师生每月吃一次红军餐,通过品尝玉米窝头、清汤素菜、土豆、红薯等食物,体验红军生活的艰辛,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举办食品安全征文。以食品安全为主题,举办食品安全作文比赛和手抄报大赛,遴选评比,择优选取并予以表彰。在写作和勾画中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共创食品安全板报。以每年的全国食品安全周为契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食品安全周黑板报展评活动,普及和丰富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将食品安全教育深入班级、深入头脑。组建食品安全服务队。利用“小手拉大手”活动,把安全知识带回家,促进食品安全进家庭。同时利用节假日为社区居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推动食品安全进社区,构建“家、校、社”三联防控体系。截至目前,与沙溪镇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培训宣传员30多名,为2千余名居民提供宣讲。
红色书报熏陶人
有效整合学校资源,拓宽渠道,发散食品安全教育路径,强化食品安全宣传力度。
共读红色书报树安全。创办校报《红云崖》,刊载红色人物和师生文章并设立食品安全知识专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讲述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引导师生树立勤俭美德。截至目前,校报已刊印13期近两万份,推荐38名学生的50余篇文章在《教育导报》《少年百科知识报》上发表。共上养生课程促安全。师生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和向食品安全人员取经学习,收集整理素材,汇编了校本读物《养生与健康》,体育老师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教学,指导师生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怎样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通过教学,近年来学校师生无一例食物中毒、野生菌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近年来,学校的红色教育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8部门表彰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先进单位,实施传承红色基因工程的做法得到省关工委主任张中伟的肯定性签批,这仅仅是通江红色教育的一个缩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