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要求孩子背古诗、古文,我无意中帮孩子收获了这3个能力

  

  文丨吕静贤

  从小要求孩子背古诗、古文,我无意中培养出孩子这个能力

  01

  中午放学,大宝打来电话,在电话里他兴冲冲地跟我说:“妈妈,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我问。

  “今天我很快就把诗给背下来了!”

  我有点不解:“什么诗?”

  “就是第三单元的那几首诗啊!昨天晚上我不是身体不舒服吗?老师叫我们背诗,我没背。今天早上时间比较赶,也没有背。等到回到课室的时候我抓紧时间背,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它背下来了。”

  “哦。”

  “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没有背下来。”

  昨天中午大宝不舒服,下午勉强上完两节课就请假回来。一回到家就马上上床睡觉。后面起床吃了点东西,吃上药就又上床睡觉了。今天早上起来说身体好多了。

  听大宝说他把诗背下来,我也没想多。虽然他也提了下很多同学都没背下来。

  但下午在群里,我看到老师给全体家长发的信息:

  @所有人? 请家长务必督促孩子认真背书,第三单元四首诗及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都要背诵,这几天检查背书情况很不理想。

  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到底是什么诗啊?怎么那么难背?那么多孩子都没背出来?

  02

  从大宝三、四岁开始,我就教他读和背古诗、古文。现在回想起来,忘记当时具体是什么初衷,总之一开始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一个母亲说,她买了一套非常好的古诗书,平时经常带孩子读,读了几个月之后孩子也能背下十几首古诗了。我受到启发也买了一套这样的古诗书,开始带孩子读、背起来。并同时也带孩子读、背其它古文。没想到这一读、背,竟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

  所以从上小学起,也从来没为大宝的背古诗而操心过。因为课本上的古诗他基本上都背过。就是平时背课本上的课文,带下他一起读和背。那时他的记忆力也一般,和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

  晚上大宝回来,我叫大宝当场给我背一下,好看看这到底是首什么诗,真的很难吗?

  我听孩子背了起来:

  繁星 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说实话,这首诗背下来,我感到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真像孩子所说的“利用课间十几分钟把它背下来”的话,那么孩子的记忆力真的是提高了很多。

  03

  我想,孩子记忆力的显著提高,应与他这几年不断、大量地朗读和背诵有关。

  记得他有一次跟我说的,他只花了十几分钟就把老师新教的古诗给背下来。那次我也听他背了一下,那首古诗我原来也没听过,感觉也有一定难度。

  但我当时也没放心上,只觉得应该是个偶然事件。

  现在随着孩子一次次地给我报喜,我才发现: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孩子的记忆力也给锻炼了出来。

  要知道,我仅仅只是希望孩子能掌握一定量的古诗和古文,但是没想到在这过程中还收获了另一个重要的能力:记忆力。

  背诵,也是学习中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04

  其实,背诵也是学习中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朱自清说过:“与其让学生读十、二十部诗集,不如让学生背一百首诗歌。背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没有背下来都是人家的。背下来的东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粮食,化为营养;没有背下来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营养。”

  畅销书《心流》里也讲到这样一个观点:

  所谓创造力与记诵式学习不兼容,其实是一项错误的假设。多位最具创意的科学家,都以能记忆大量音乐、诗歌及历史资讯而著称。

  在我看来,记忆力与创造力也并不矛盾。甚至是创造力的源泉。

  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并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把优秀、经典的东西记下来、记在脑袋里,久而久之,这些优秀、经典的东西就成了储存在自己脑海里的素材。当一个人要创造任何东西时,就可以根据所需,随时提炼这脑海中的各种材料,进行所需的加工和再创造。

  而且,我们古文中也有一句话,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用刻意去理解意思。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其中的意思。

  同样背诵也是如此。在背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刻意去了解所背语句的含义,只需去背、去记就行了。让它成为自己脑袋里的东西。等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明白。

  这,其实也就是背诵的价值和作用。

  它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理解、学习什么,只需花点功夫、下点力气去把那些有价值的经典记下来就可以了。通过这种方法,把那些有用、有价值的前人智慧的精华,变成自己脑袋里的东西。等到需要用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用。从而成为我们自己身上的能力和智慧。

  05

  而这种通过背诵去学习的方法,也被一些有心的教育者所采用。

  如“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小学特级教师陈琴。

  她1990年代在广州做语文教师。当时班里转过来一位日本学生,这个日本孩子一句汉语也不会,但陈琴在教读《论语》时,刚说了上句“己所不欲----”,那个日本孩子马上对出下句:“勿施于人”。

  后来陈琴老师在进行家访时,孩子的爸爸告诉陈老师:日本学生在上高中时,必须全部背下《论语》。

  更令陈琴这个文学本科生所料未及的是:孩子的爸爸当场把《离骚》背得一字不差, 而当时陈老师只能背出《离骚》开头的几句。

  从此,陈琴老师为小学阶段建立并逐渐完善了素读目标:“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

  经过借鉴和不断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就:她的学生个个都十分熟练地背下了《声律启蒙》、《弟子规》、《老子》、《孟子》、《论语》等经典、100首古诗词和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而这些,都会成为这些孩子头脑里的精神食粮和智慧宝藏。当需要用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挖掘和呈现出来。

  由此可见,背诵既是一种非常好的、增长智慧的学习方法,也是记忆力培养的最佳方式。

  从朗诵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越小开始越好

  06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越小开始越好。

  为什么?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孩子小时候头脑简单,这时认识的东西不多,有能力接触的外部世界也不大。

  所以这时无论教给他什么,他都极易全盘吸收。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面的扩大,再想要求他学什么、吸收什么,就有点难了。因为他也懂得并有能力去选择更多、更广的东西。所以这时不是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接受什么。而是学会以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他想要的东西。

  二是与其它东西相比,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看重父母的陪伴。

  所以这时无论父母怎么要求他,或者说要求他做什么,他都会很听话地去做,只要父母能在身边陪着他。

  这时培养孩子某种习惯也特别容易。

  三是自然规律。

  塑造一个人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就是幼时,这跟自然界树木生长的原理是一个样。

  想要培养孩子什么习惯,是越小培养越好。等到长大了再去培养或去矫正,就已非常困难,甚至已不可能。

  所以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某种习惯,越早开始就越好。

  回到朗读、背诵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越小培养这种习惯就越好。

  对于刚刚开始的幼小孩子来说,哪怕每天读十分钟、五分钟都好。

  关键是习惯的建立。

  因为孩子越小越容易培养和塑造出某种行为习惯,从而帮父母在以后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中省却不少心。

  07

  当帮孩子建立起诵读的习惯后,接下来就是时间的累积,也就是坚持了。

  这里也需要父母在旁边的把关。通过鼓励、抽查、与孩子一起朗读等方式,陪伴孩子坚持下去。

  等到什么时候父母可以不用再插手、参与孩子的诵读了呢?

  那就是等到孩子切切实实尝到诵读的甜头之后。

  以我家大宝为例,前面几年带他诵读的时候,没少失望、灰心过。因为他背得比较慢,有时甚至一首诗要一个月才背下来。当时我还带他读和背《道德经》,也是如此,两三年下来也是没背下什么。

  要知道大宝智力也不差啊,不说最好,至少中等,甚至正常也可以吧。看看网上那些父母的分享,再看看我买的那套古诗书(上面标记了各个年龄的诵读版,我家大宝至少晚了两年),说不焦虑那是假的。

  后面我怎么办呢?

  一方面我想通了:慢就慢吧,只要坚持读下去就行。关键是学习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我也借鉴了其他父母的分享:每天固定朗读一定时间和数量,如每天拿半小时朗读十首诗。天天坚持,当发现某些诗已经背下来了,就去换新的诗。总之每天都坚持朗读十首诗。通过这样的方法,慢慢形成量的累积。

  当我采取这样的心态和学习方法后,我少了许多焦虑,也不会再过多地介入孩子的学习中。至多时不时检查一下他的朗读、背诵情况。也轻松了很多。

  而孩子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下,也不知什么时候培养出来了记忆力。同时,我也发现他对诵读经典的兴趣更浓了。

  所以,在带孩子朗诵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太过于注重结果,而是注重习惯的培养。

  同时,也不要太心急,要求孩子一下子就把它背下来,而是以朗诵为主。在坚持的过程中,背下来的目标自然而然就会达到。

  而且相比起来要求孩子背,让孩子每天坚持朗诵,孩子就会少许多压力。学习的效果自然而然地就会提上来。

  坚持朗诵,又让孩子收获这两个能力

  08

  其实在这过程中,不单止孩子由此掌握了许多古诗词经典,并培养出相应的记忆力,同时他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变得更有信心。

  一位作家这样总结到:

  孩子体验精通的次数越多,他就越有勇气面对新的挑战,他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提升。

  治愈恐惧、胆怯和缺乏自信的最佳良药就是体会精通带来的感受。

  可以说,只要一个人曾经体验过精通感,再从事新的活动或学习时,即使中途遇到困难,他也依然有信心、有动力坚持下去。

  因为他从过去的经历中切身体会到:困难、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做好、做成一件事。

  而且精通不仅是一个人做事强大的动力,还能提高一个人的自尊。

  就如我家大宝,切实感受到朗诵并坚持的效果后,现在在学习上也越来越有动力,对待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作者李笑来,在他的书中,也分享了一段自己小时的经历。

  他说,在他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他的父亲软硬兼施地要求他背字典。最终他把一本字典给背了下来。而把字典背下来的这个成就也启发了他:不论做什么,只要顶得住枯燥、乏味,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所成,甚至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在他长大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个道理也启发他做成了一件又一件事,比方说:他顶着一般人难以忍耐的枯燥、乏味,一步步编写好了《TOEEL核心词汇21天突破》这本书。这本书因为质量好,每年至少销售4万册,为作者带来了税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回报。

  可见,坚持做一件事能带来精通的回报。

  而精通的回报,又能影响一个人做事的毅力和信心。成为一个人做事不怕困难和挫折,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念,最终深深地改变一个人。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坚持做一件事的好习惯,帮助孩子体验到坚持带来的精通感,从而领会到坚持的意义和价值,是多么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能帮助孩子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坚持下去。从而战胜一次次困难,取得一次次成功。

  而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而朗诵古诗、古文经典,也是这样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哪怕每天仅仅10分钟,在时间的复利下,都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回报和心灵的成长。

  09

  还有一点,朗诵古诗、古文经典,不但止帮我们培养起不怕枯燥、坚持做好一件事的良好习惯,而且也将大量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储存在我们的头脑中,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并指导我们为人与处世。从而避免踩到许多人性中的大坑。

  这比父母、课本上的说教,有效得多了。它能帮人主动避开人生路上的各种陷阱,从而走好人生路。

  另一方面,经得起时间检验、世代传诵的古诗、好文,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我们的文化素养,成了我们身上素质的一部分。

  而这些,都会成为我们身上看不见,但每个身边人都能感受到的素养和智慧。

  综合起来也就成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0

  清代著名文学家张潮在他的著作《幽梦影》写道: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

  可见,真正有价值的读书,就是让书中的精华成为自己头脑里的一部分。可以随用随拿。从而使这些智慧、精华,成为自己身上的能力。这是真正的学到和吸收。

  而朗诵,并通过朗诵记下来,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并在其中培养、锻炼出记忆力,同时也无形中增强一个人的学习信心和动力,让人养成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好习惯。

  所以,这个学习方法,我推荐给你。

  孩子越小开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