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里的女儿国有多黑暗?难怪拍西游记时,导演进行了改编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巨作,其中女儿国的故事更是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原著中的女儿国并不是黄金殿、水晶宫那般云淡风轻,反而充满着种种黑暗。但是,随着电视剧的推出,导演们对女儿国的改编却减轻了这一部分的内容,这引起了我的关注。

  

  女儿国在《西游记》中是唐僧一行人所经过的一个地方。在原著中,女儿国的城墙超过十里,由三重围墙组成。到达城门时,唐僧等人发现道路被千百个车轮碾过,有许多枯骨堆积,可见到这里不是一片和谐安详之地。而且,此间出现的拦路妖怪琵琶精和蜗牛精,用自己的武力和女儿国的暗谋伎俩阻挠唐僧等人的前进。

  

  另一方面,在女儿国,公主们都受到极端的洗脑教育,遵循“嫁大不嫁小,娶小不娶大”和“男女授受不亲”等极端的传统思想。如此极端的观念让人难以想象,这些斩钉截铁的条规不仅限制了公主们的婚姻自由,还使她们在处世、与人交际等方面受到无尽限制。

  相较于原著,电视剧中的女儿国被大量简化,片中的女性形象被渲染为柔弱、美丽和聪明,相反地,男性形象则被大力否定和贬低。这种随之而来的生动形象,让女儿国这一角色在电视剧中成为了一个平和的、安详的存在。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电视剧对女儿国的改编?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代观众所追求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社会提倡人权,尽管原著中的女儿国在人权方面也是有所体现的,但其中许多纪录在当代的观众中已经变得不重要。

  第二个原因是关于当代观众能否接受黑暗氛围的问题。电视剧制作者可能不愿意冒险,或是担心观众过度压抑和难以接受。

  

  我们不能因为西游记的故事脚本,就轻易地指责导演的改编,也不能因为改编,就放弃原著的慧眼识狼本领。相反地,我们应该通过从更深处探究原著,理解它所提倡的道德,发掘黑暗背后的价值。女儿国所体现的价值观,即大男子主义与封建思想,值得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反思,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黄粱美梦”。

  

  我们也不能因为女儿国的黑暗而放弃它的美丽。电视剧中呈现的美,提醒我们,人性的本质在于善良、温柔和善解人意,而不是社会对我们的置限和刻板印象。

  总的来说,电视剧是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反映,它所呈现的真实性会对当今社会教化产生重要影响。唯有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我们才不会迷失在电视剧中自然、美丽和自由的女儿国中。在时空变幻的背景下,我们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教益,体育其中美好的主题,又富于想象和探究当代社会的追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