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合一解说》外篇第七章天运(2)
【原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解释】孔子活了五十一岁了,可是还没有能够得道,所以他就从鲁国往南方的沛地(楚国的沛地,现在江苏省沛县)去拜见老子。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韦编三绝的故事是发生在孔子五十岁以后了。
老子问道:“你来啦?我听说你是北方有名的贤者!你也已经得道了吗?”我们看看两位圣人的对话,这是伟大的时刻,命运安排两位东方的圣人相遇了。
孔子回答道:“惭愧呀,我还没有得道的。”孔子非常的谦逊,不会不懂装懂。是否得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老子又问道:“你是如何寻求大道的呢?”
孔子回答道:“我在礼仪法度之中去寻求大道,可是我足足找了五年,还是没有能够找到。”孔子在礼法中寻求大道的形迹。然而并非礼法中不存在大道形迹,而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罢了。
老子又问道:“你在礼法中找不到,那你又如何去寻找呢?”
孔子回答道:“我又在阴阳中寻找大道,找了足足十二年,还是没有看到大道的影子。”
【原文】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解释】老子说道:“会是这样的。”大道就是如此的,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抓也抓不住。
老子又说道:“假使道是可以献给别人的,那么世人无不将此道送给君主了。”如果君主得道,则天下大治了。
老子又说道:“假使道是可以进献给别人的,那么世人无不将此道进献给自己的双亲。”如果父母得道,长寿且有智慧了。
老子又说道:“假使道是可以告诉别人的,那么世人无不将此道告诉给自己的兄弟。”
老子又说道:“假如道是可以留给人的,那么世人无不会将此道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实际上古圣先贤慈悲后世子孙,的确将此道写成文字留下来了。《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等无不是这样的载道经典。
老子又说道:“然而为什么不能献给君主、进献父母、告诉兄弟、留给子孙呢?别无其它的原因。”佗,它。
老子又说道:“如果心中没有主宰,就无法领悟大道。只是由于在心中无有主人。主人已经不居于正位了,已经跑掉了,也就是说已经偏心了,不能做到正心了。什么是主人呢?自性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心为君主之官。如果主人被物欲遮蔽了,或者跟着五官的贪欲跑了,就无有主人了。如果没有主人,大道就无法依止于心中。”正如《大学》中所说的,无法做到止于至善了。
老子又说道:“如果外德不正,不能合于大道,则不能将此道传授于他。”每个人的根器是不同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
老子又说道:“正是由于此道是从心中悟出,自性具足一切。此道不假外求,并不是向外求来的。所以圣人无法将此道拿出来示人。”许多寺庙都有几个大字:莫向外求。
老子又说道:“如果从外入于内,从外去传授讲道,可是内心并无主宰,并不能明心见性,并不能见到自己的自性真心,如此也无法接受。圣人并非刻意不传授,并非隐瞒了什么秘密。”圣人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世人了,并无什么秘密,只是世人无法领悟罢了。
老子又说道:“名声,这是属于天下人公有的器物罢了,不可以多取。”如果多取必然会遭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名声也属于形而下的,所以说是器物。圣人不可为了名声而传道,否则容易被误解,反而遭殃了。老子劝诫孔子不要为了名声。
老子又说道:“仁义,是先王留下来的传舍(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场所),只可以住一宿,不可以久住。如果经常使用仁义,必然会遭受责难。”蘧庐,传舍。觏,常常见面。
【原文】“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解释】老子又说道:“远古的至人,也就是止于至善的真人,已经得道的圣人。只是借道于仁,寄宿于义罢了。”仁义是不得已而用之。由此可见,并不是完全否定了孔子的仁义。
老子又说道:“圣人逍遥游于虚无的大道之乡;自己耕种的田地,只是苟且简单地吃这点粮食,这块天地实则是心地;立足于无漏无出的园圃,这个园圃实则是臭皮囊,精气神不能泄露,不能受外在物欲所污染。”自己耕种心地这块福田,自己知足罢了。园圃对应于义;田地对应于仁。
老子又说道:“所谓的逍遥,这是无为而治罢了。”
老子又说道:“所谓的苟简,这是苟且简单,很容易养活,不需要多少粮食。自性自足一切,不需要外在多少东西。”大道至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越简单越好。
老子又说道:“所谓的不贷,是无漏无出,精气神不向外泄露。不能受外在物欲的污染。”六根如同城门,如果漏了,就会有物欲污染本心了。
老子又说道:“在古代称之为保持真如本性的遨游。”
【原文】“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解释】老子又说道:“以富贵而是的人,遇见禄位不能谦让。以显赫为是的人,遇见名声不能谦让;以权柄为亲的人,不能轻易让权柄给别人。”
老子又说道:“当操持富贵、显赫、权柄的时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失去,所以战栗。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