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高质量 看专家学者贡献出怎样的智慧

  成都应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先行城市

  

  王伟光: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成都应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战略的样板。”王伟光认为,成都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领先践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众多有利条件。他提出建议,成都市应聚焦市情实际,以公园城市为底子,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研究制定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的战略方案。

  具体来说,成都要抓住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机遇,着力绿色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和包容增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

  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和数量的统一

  

  杨伟民: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杨伟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成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提高了,这就是高质量的发展。”迈入新征程,成都应该怎么做?他给出观点:成都应该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具体说,应正确认识现代化,既要有新建,更要有保护修复老城老街老房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吸引人的能力就是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城市包容性、多元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要依托自然山水,把城市建设、建筑、基础设施等画入大自然的画卷。

  成都特色发展模式书写精彩的“成都故事”

  

  王一鸣: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认为,成都是我国内陆地区最有活力的大城市之一,成都的“故事”很精彩。过去五年,成都有3点重大的突破。第一,经济总量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第二,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明显。第三,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今后一个时期,成都要突出两个战略方向。第一,成都应由经济大市转向经济强市。要由规模扩张转向能级提升,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由经济大市转向经济强市。第二,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成都应打造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王昌林: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王昌林认为,近些年成都的创新创业,包括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成都一方面要打造科技成果的“原始森林”,就是原始创新的“森林”和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企业方面,成都要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的“森林”。

  他建议要进一步推进开放发展,打造内陆的开放高地和中心城市。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特别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一些外资企业的引入,努力稳定货物贸易水平。再有应加大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力度,建设全球新技术的产业化高地。另外,要更好依托“一带一路”来做文章,包括推动光伏、医药等优势产业依托“一带一路”走出去,通过一些企业来提高成都的国际化水平。

  成都高质量发展应发展高质量的营商环境

  

  何德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打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何德旭说,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是包括成都在内每个城市的首要任务。他建议,成都一定要把高质量营商环境建设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涉及营商环境建设的各项改革,包括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的改革。要构建新型的政商关系。要强化基础制度的建设。打造数字营商环境。

  成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化

  

  裴长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首席专家

  成都迎来了重大机遇。裴长洪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交汇叠加,令成都万众瞩目。他建议,成都应继续营造更为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他认为成都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再有关于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现在有试点城市,建议成都参照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进行改革,进行招商引资。“虽然成都不是试点城市,但可以按照试点城市的要求来做。”

  超大特大城市要“瘦身健体”

  

  肖金成: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肖金成认为,今天的成都已经很大了,要注意:超大特大城市要“瘦身健体”。从城市空间上应细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金牛、成华、青羊、武侯、新都、锦江。这6个区要考虑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如何升级。第二部分青白江、双流、温江、郫都、新津应该是扩展区,扩展区的空间很大。还有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这两个应该是成都产业基地的重点。第三部分成德眉资都市圈。

  挖掘城市空间价值

  

  周振华: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

  “现在谈城市空间,往往注重空间的开发建设,但是对于城市空间的挖掘可能比较忽视。” 周振华说,事实上城市空间也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 结合成都实际情况,周振华认为应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引入高端产业、功能性公司、机构和优质资产。再有也可以培育头部企业。通过数字科技,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和文化赋能,打通空间城市品牌。

  成都 成长中的核心城市

  

  唐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长

  唐杰认为,成都是一个高校、研究机构云集的城市,需要进一步要提升相对充裕的教育、科研、人力资本的创新动力。同时,成都应该增大前沿创新的激励,以及企业和大学、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走向创新时代,核心城市成为创新中心,这应该成为一个趋势。核心大城市的中心是要向创新发展延伸。

  发挥成都文化优势

  

  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认为发挥成都的文化优势,促进成都高质量发展。在他眼里,成都生态环境和创新多元文化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其一,公园城市建设。其二,成都的文化优势足以促进高质量发展。成都的文化有消费文化、创新文化、开放文化3个古而有之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弘扬了这3个优势,建议成都要强化这三个优势。

  原标题:“共话”高质量看专家学者贡献出怎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