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立传,更让武汉故事流传……
为武汉立传
这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一件大事
对作者来说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
4月9日下午,武汉中心书城阅读大台阶,市民观众聆听了一场精彩的读书分享会。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鲁平分享了新书《武汉传》的创作经历,嘉宾们也分享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如何“用一本书读懂武汉”。
《武汉传》书影
从“我”的感受出发讲述武汉故事
《武汉传》是“丝路百城传”丛书之一,全书20万字、5个章节,为武汉著书立传,展现武汉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性格。
“我主要做了三件工作,“作者李鲁平说,“描绘武汉大江大河、湖光山色的自然生态;将武汉从码头贸易到近代化,到改革开放,到成为高新科技中心的转型过程,进行了基本勾勒;展现了这个漫长发展过程中奋斗的人的故事,包括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和人的性格。”
经过采访、考证,在正式写作时,李鲁平几乎都是通宵动笔,“我在武汉生活了40年,能把这座城市梳理一遍,表达敬意,是一件荣幸的事,虽辛苦,但值得。”
《武汉传》内页
把武汉值得传下去的故事写进传记里
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袁说友的这首诗,描写的究竟是不是现在的东湖?武汉出版社编辑齐大勇阅读了《武汉传》后,豁然开朗。他在分享会现场说:“传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传记的传,一个是传说的传。这本书可以说是把武汉值得传下去的故事写进了一本传记里。故事在历史长河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传走样,而这本书还原了故事的本原和原型,我再往下传的时候,就有了新的起点。”
在一部分读者眼中,传记读起来比较严肃枯燥。著名诗人哨兵打破固有印象:“《武汉传》有一种跨文体意识,史学与文学结合,既是武汉的‘史记’,也是一名作家写的关于一座城市变迁的文学作品,既可以当成《三国志》去读,也可以当成《三国演义》去读。”
书中关于“武昌春柳似腰肢”“柳绕春堤处处闻”的讲述,评论家李伟读得津津有味:“它把高深的内容化为潺潺流水,用故事带动情节,用情节形成历史脉络,是一部文学化的历史书。”
有读者表示,《武汉传》帮助千万市民了解了自己的来处,找到原乡。
武汉长江大桥与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同框。记者任勇 摄
名师眼里的《武汉传》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武汉大学教授樊星说《武汉传》读来格外亲切,抓住了武汉的里份、堤、湖、桥、码头等关键词,这些都是武汉独具特色的内容,为宣传武汉、研究武汉这座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谭邦和也认为,读一读《武汉传》,对整个武汉的历史、文化各个方面就有一个了解,对城市风格也有一个感受。
著名评论家、出版人潘凯雄表示,中国现代历史上被誉之为“大”都市者屈指可数,武汉自是其中之一,为之立传实至名归。李鲁平铺陈大江大河之壮阔,挥毫好山好水之气概,探究江城文史之浑厚深邃,呈现武汉儿女之奋发传奇。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武汉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认为,《武汉传》是一个作家的城市记忆,一座城市的个人记忆,一座城市的融合演进史,也是无数人的心灵记忆史。《武汉传》的价值独具之处在于,能让我们在一个人的武汉中铭感一代人的武汉,在中国人的武汉中发现世界人的武汉。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给文学性的城市传记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是基于历史事实,有着个人精神立场和文学想象,发明和建构独特的叙事秩序的综合体。”他表示,从《武汉传》明显能看到作者对于历史抱有敬畏之心,在地域文化大背景之下去厘定武汉城市的起点,这本书是见城、见人、见性情的城市传记。
在评论家、《诗选刊》主编桫椤看来,城市传记对于一个城市来讲,是人和自然、文化、贸易,乃至个体想象和集体记忆的复杂博弈,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怎么转变成观念意义上的审美意义上的城市,“通过这个作品也还原了我对武汉的想象。”
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点评说,《武汉传》实现了史地结合、古今通联、人地融合、图文并茂和文史兼优。整体来看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也有文学家的流畅。
李鲁平简介:
1964年8月出生,湖北枝江市人。哲学硕士、法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评论曾获武汉文艺基金奖、湖北省文艺论文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出版有评论集《政治漩流中的作家们》《湖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学亲历》《身与心》,文艺理论专著《文学艺术的伦理视域》,诗集《桩号73》以及综合文集《李鲁平文集》。
长江日报记者胡蝶?叶飞艳?万建辉
春暖花开
向城市问声好吧
汉小布邀请大家
拿起笔,共同书写【你好武汉】
文章经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熊志
来源? ??长江日报 武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