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里抓到的海马、非洲的神秘礼物……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奇妙故事汇
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海马,居然是世界未解之谜;彩虹般绚丽的棕尾虹雉标本,原来是藏民墙上的装饰品;那件带着狮头的皮张标本,万里迢迢从非洲大草原来到中国……这些标本都来自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就像一座不露山水的宝藏——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密集柜中存放着970余万件动物标本,拥有着全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收藏量。如今静静地躺在标本柜中的动物标本,它们都是从何而来?这背后有着不少生动奇妙的故事。
挂在墙上的九色鸟标本
“哇,这种鸟的羽毛太美了,七彩斑斓!”参观队伍看到美丽的棕尾虹雉后发出感叹。
棕尾虹雉标本
棕尾虹雉又名九色鸟,主要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区高海拔地区,它尾巴呈棕色,身体的羽毛如彩虹般色彩丰富,是十分罕见的鸟类。
“为什么这一只棕尾虹雉看起来比周围的棕尾虹雉小了一大圈?”有人发出这样的疑惑。
棕尾虹雉标本
“这一只其实是那时候科学家跟随西藏爬山队考察时从藏民家带回来的。当时科学家在当地藏民家中看见墙上挂着的一件装饰物,认出是一只棕尾虹雉的头和脖子,藏民很友好地将它送给科学家带回来作为研究用的标本。”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秘书张莉莉说。
仔细看那只“残缺”的棕尾虹雉,标本的头上还拴着麻绳,标签上写着“爬山队获于藏民”,一件无意之中获得的标本,对科学家来说却也是非常宝贵的。
发现它的科学家,可能既惊喜又遗憾,毕竟找到了如此美丽稀有的鸟儿,却只有半只。但它还是有其研究价值,并且见证了那时科学家采集标本的不易。
淡水里的海马成未解之谜
有时候,发现动物标本的地方总会超出想象——自然界是那么神奇。
泡在玻璃罐的三只小小的海马,记录了一个世界未解之谜。
在鱼类与两栖爬行类标本馆中,各式各样的海马被装在玻璃标本瓶内,用酒精浸泡保存。
那几只冠海马在一众标本中看起来并不突出,然而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的工作人员单独将它们取了下来,讲述了这几只海马非同寻常的故事。
淡水中采集到的冠海马
海马,正如它名字的提示,这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这几只冠海马,却是在淡水河流中发现的,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以往的研究和我们的调查采集中均未见到过此鱼的纪录,它们是中国鱼类学奠基人之一的张春霖先生1930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采到的。琉璃河是海河支流大清河的北支——拒马河的支流,这条水系是联通着大海的。这些海马可能是经河口深入内陆淡水河流中活动。如果真如此,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能见到的,唯一采自如此深的内陆淡水环境的海马的纪录。但是到现在为止都不能明确具体原因。”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鱼类与两栖爬行类标本馆管理员王英男说。
至今,再也没有在北京采集到这种海马的标本。
故宫的动物皮张、非洲的狮子……这个房间太精彩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兽类标本馆管理员朱喜超打开了存放着各类动物皮张标本的房间,参观的人群发出连连赞叹,此前只在影视剧和电影中能够看到的虎皮、狮子皮出现在了眼前。
房间里,一具保留着头部的狮子皮张十分醒目,它依然散发着兽王的威严,让人看到后不禁屏住呼吸。
动物皮张标本
“我们国家没有狮子,这是建国之初非洲某国家领导人来访时作为国礼赠送给我国的,是来自非洲大草原的狮子。这件国礼标本后来转送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长久保藏。”朱喜超说。
这是难得的能凑近观察狮子的机会。从上往下看,它头部浓密的毛发彰显着雄狮的威严,四只爪子大而厚实,这具狮子皮张挂起来比一般成年人都要高出不少。透过这具标本,仿佛能想象到它在大草原缓步行走巡视领地的模样。
在房间左侧挂着一排格外精美的皮张标本。“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故宫博物院赠送给中国科学院开展兽类研究的标本,都是清朝皇室的珍贵物品。”朱喜超说。
故宫博物院赠送的动物标本
翻开标本内里,还可以看到皇家印章。这些皮张像云朵一样柔软,可以想见当时的工匠在挑选和制作时的用心程度。
镇馆之宝——出土于两千年前马王堆汉墓的虫子
在标本馆6楼存放着几只看似不起眼的小虫子,但它们是有着上千年历史、带着文物性质的镇馆之宝之一。
马王堆汉墓挖掘时发现的钩纹皮蠹
故事还要从马王堆汉墓挖掘时说起。在马王堆汉墓挖掘时,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辛追夫人的陪葬品素纱襌衣,这是全世界最轻的素纱襌衣,它净重48克,只有薄薄的一层。
这次考古发现,让人惊叹的不仅是这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还有在陪葬品中发现的小虫子。
“古代陪葬的时候,陪葬品会有肉类和丝质衣物,一些昆虫以肉类、皮毛和丝绸为食物,这些虫子可能会随着陪葬品埋到墓里面。考古学家在发掘马王堆汉墓的时候,发现了虫子,就送到动物研究所来鉴定了。”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昆虫标本馆管理员姜春燕说。
其中一部分昆虫标本最终被确定为钩纹皮蠹。
这些标本的发现和鉴定,意味着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钩纹皮蠹。
然而,在此之前,钩纹皮蠹一直被认为是原产于美洲的本土物种,来到中国才几十年。
钩纹皮蠹不善于飞行,它不可能在几千年前独自从美洲跨越海洋飞到中国。发现昆虫尸体的墓室密封良好,且埋在地底深处,排除了钩纹皮蠹后期进入的可能。
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钩纹皮蠹,挑战了钩纹皮蠹产于美洲的说法。
也许,随着不断考古发掘,钩纹皮蠹还会牵扯出更多有趣的发现。如今,它们作为标本,成为了2000多年前钩纹皮蠹在中国最生动的证据。
【记者】段江含 刘长欣
【作者】 段江含;刘长欣
科技能见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