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如此的不一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杜牧这首关于清明节的诗,基本妇孺老幼张嘴即出,尤其这几天清明节,估计大家耳朵也快听出茧子来了。
那么清明节怎么来的呢?
谁不知道,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了块肉熬成汤,救了晋文公重耳一命,这不有个成语叫“割股奉君”吗。后来重耳当了国君想重用介子推,于是放火烧山,谁知将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于是这个节日就这么来了!
这么讲呢,这对也不对!为什么呢?说对,清明节却是与此有关;说不对呢,是因为这个故事准确地说,是“寒食节”的由来!那为什么“寒食节”与“清明节”到后来混为一谈了呢?
下面咱就讲讲个中由来!
重耳,姬姓晋氏,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也是当时的春秋五霸之一!
可是在这之前呢,重耳却有一段悲惨经历。
话说,重耳他爸爸叫晋献公,这个晋献公就属于一朝之昏君,他和原配狐姬生了三个孩子,申生,重耳和夷吾。
后来呢,晋献公娶个小老婆叫骊姬,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就想把自个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所以她想方设法陷害太子申生,把申生逼得自杀了。
接下来就要向重耳夷吾开刀,重耳一看,大事不好啊,不能在这儿待了。于是,重耳带着一帮文臣武将就开始流亡列国了,这些能臣都有谁呢?一个叫赵衰(cui)的,可不是赵衰(shuai)啊!还有力能举千金,勇士魏犨(chou),还有重耳他舅舅狐偃和狐毛,还有一位重臣,就咱们今天说这正主,他的名字叫介子推,也有说叫介之推,也差不太多。
这帮人呢,随着重耳周游列国,走了好多地方,先后去过翟国、卫国、齐国、曹国、郑国、楚国和秦国。咱今天就不一一细说,就说两个有成语典故的地方。
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席间呢,楚成王喝着酒就问重耳说,此时你这么落魄,我也好生招待你,你将来怎么报答我呀?重耳答,将来我若得势,万一咱两军交战,我要退避三舍,以示尊敬。
后来晋楚“城濮之战”,重耳便下令后退九十里,一舍为三十里,退避三舍的典故由此而来。
后来离开楚国呢,一行人又到了秦国,秦穆公看出重耳是个人才,久必成大事,便把自个儿女儿嫁给了重耳,双方结亲不就代表秦国跟晋国联姻了吗?后来就管两方叫秦晋之好!
那“割股奉君”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话说一行人来到卫国,卫国国君卫文公看重耳落魄就没款待他,于是一行人去往齐国,这一路上啊那可真是风餐露宿、缺衣少粮,最后饿的实在不行了,就在重耳饿昏过去时候。突然间,一股香味飘过来,介子推端着一碗肉汤送到重耳面前,这一顿狼吞虎咽、风卷残云!
吃过肉汤,重耳来精神了,纳闷儿说咱这连口粮食都没有,这肉从哪儿来的呢?有人答,介子推忠心耿耿,主公昏迷之时,这介子推用刀从大腿上剜下一块肉来,给你熬的这碗肉汤!
重耳一看介子推大腿上的伤口,感动的眼泪都要下来了,如此忠臣若不犒赏,岂不失却天下民心。
后来重耳周游列国之后,也赶上晋国内乱,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为君,这是后来春秋五霸,有名的晋文公!
话说重耳得势,对一干人等都加官进爵,唯独没找见介子推。一打听,才知道介子推背着他老母亲上了绵山了,今天山西介休市的东南这个地方,
这时,狐毛出了个馊主意,说,主公,介子推这人虽然比较倔强,可是他是个孝子啊,咱把这山留出一面,那三面放火,这样介子推背着他母亲就出来了。
最后这火烧了三天,也没见介子推下来。赶紧上山着吧,找来找去,发现了介子推背着他老母亲,抱着一棵柳树在那烧死了,娘俩几乎都烧成灰烬,柳树都烧焦了。 重耳一见,放声痛哭,原本是想给予荣华富贵,反而把你娘俩给害死了。
重耳心里老后悔了,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连续三天,家家户户不能起火,吃冷食,以此来纪念介子推。寒食节也由此而来。
据说,为介子推装殓时,在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有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后三天定为清明节。
现在呢,清明节被定为国之大节,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重要日子,同样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也刚好到了春萌大地,万物生长之时,是不是也预示着一代代的传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