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老手艺”讲述乡村振兴“好故事”

  

  

  

  在岷县清水村,268户村民从事铜铝铸造,每户年均收入可达十几万元;定西刺绣传承人祁辉建成全省首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小农女手作”,帮助上千人实现就业增收;陇西腊肉一年的销售量达到近一百万公斤,常常还未开售就被预订一空……

  

  近年来,非遗老手艺在陇中大地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不仅得益于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了老手艺与时代相呼应的韵脚,原本或被遗忘、或渐消逝的老手艺“活”了过来、“潮”了起来,成为讲述乡村好故事、传播乡村好风尚、代言乡土新文化的新载体。

  

  

  以非遗老手艺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因子,是乡村振兴的气韵。定西剪纸、洮砚、麦秆画、皮雕、草编、烙画、刻瓷……定西非遗,灿若星辰,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智慧、“择一事、终一生”的境界和哲思,是岁月赋予非遗老手艺的独特魅力。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和弘扬,传承人对非遗周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促进产销对接,寻找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一批辨识度极高的文创品牌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和市场的欢迎。可以说,当前非遗老手艺的保护传承和振兴发展迎来了最有利的条件和历史时机。

  丰富的非遗资源遍布我市城镇村庄,通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不管从非遗传承的角度还是经济效益的角度,都算得上可优先选择的路径。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与非遗老手艺“双向奔赴”,从“听说”到“熟悉”再到“亲近”,认识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资源优势,就能让老手艺讲述更精彩的故事,拥有持续的吸引力。

  

  

  老手艺的优势在于“老”,出路在于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不断加快创新发展,被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这不仅是老手艺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非遗老手艺要想散发出精妙的光芒,不能只连接着过去,还应当以既传统又时尚、既古老又新鲜的面貌参与到日常生活中,进而影响到当下和未来。一方面,要把握好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理念,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让技能实用与市场需求、传统与现代“双向赋能”,打造亮点突出、竞争力强的乡村特色非遗产业体系,在讲好乡愁故事的同时,形成产、供、销、学、研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向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另一方面,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模式,打造出区域特色农业与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结合的新型试点,让非遗以更新的面貌、更多样的方式、更迷人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