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高坡:在苗疆生界腹地,为何会出现一座佛教寺院?(六)
上期,笔者写了朝廷开辟苗疆生界后,中曹长官司在半坡村建立衙署及朝廷在扰绕村建军事营盘的故事。
本期,笔者写写朝廷成功开辟苗疆生界后,如何“文治”苗疆,最终苗岭高坡出现佛教寺院的故事......
一、贵州佛教简史
01.起点:佛教传入贵州之始
佛教最早传入贵州是在唐初时。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裴炎受高宗遗命辅助中宗李显,任宰相;后武则天临朝,裴炎不满,欲乘武则天出游龙门时将其劫持,还政李唐,因连日大雨,武则天取消出游,计划未能成功。
武周光宅元年(684),徐敬业在扬州叛乱,讨伐武则天。徐敬业与裴炎联络书信被截获,信中以密语请裴炎为内应,裴炎入狱,被杀于洛阳。
裴炎有一个外甥,叫牛腾,自幼聪慧,性格沉稳,深得裴炎器重,曾任右卫骑曹参军、郏城令。
裴炎入狱后,牛腾受到牵连,贬为牂牁郡建安县(今遵义播州)县丞。
牛腾向来就醉心于释道,常慕东晋名士陶渊明,自号布衣公子,到牂牁郡后,在郡内大建佛教寺院10多座,这就是佛教传入贵州之始了。
此时贵州区域汉化比较深的主要为黔北一带(今遵义,时属四川),因此牛腾在黔北建设寺院,比较容易被接受。
笔者按:武则天去世五年后,唐睿宗为裴炎平反,追赠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赐谥为“忠”,这个谥号自然是表达裴炎对李唐的“忠”了。牛腾也官复原职,回归故里;最后牛腾辞去官职,精心研究佛法。
02.发展:贵州土司建寺教化
宋朝时,贵州佛教获得播州杨氏土司、思州田氏土司支持,在黔北、黔东一带快速发展,开始由汉化程度较深之地逐步向少数民族“生界”渗透。
北宋时期,播州杨氏土司赫赫有名的杨璨、杨价等人,积极拥抱汉文化,在境内大力推崇儒、释、道,广建寺院,如杨璨在川黔古道湘江河畔修建普济桥(今汇川区高桥),在桥边修建普济庵。
而思州田氏土司也在其发源地——铜仁沿河、印江、思南等地广建寺院。
贵州土司广建寺院的原因未必是信奉佛教,真正原因是通过佛教教化境内少数民族,从而维持自身的统治。
北宋佛教文化的输入,多由中原通过四川输入至贵州黔北、黔东一带;衣冠南渡后,多由江南通过长江输入到黔东一带。
03.盛极:朝廷建寺文治黔境
元朝时,朝廷灭大理而后由西向东,同时由北向南夹击南宋,最终一统华夏。元朝派梁王重兵把守云南,重视修建、完善滇黔驿道。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更是在贵州境内大量建立卫所以保障西南稳定;至朱棣时,更是抓住思州土司内讧之机一举建立贵州省。
明廷在贵州屯军后,在各府、卫大建寺院,如征南将军傅友德在安顺建石佛寺,再如贵州都指挥使顾成向蜀王汇报贵阳最早的寺院——大庆寺,蜀王赐名“大兴国寺”(今青岩大兴国寺的前身)。
明廷在贵州建寺的高潮,是万历年间李太后赐建铜仁梵净山“承恩、朝天、天庆、天林、天池”五大皇家寺院。
受朝廷影响,水西安氏土司、水东宋氏土司也广建寺院,最出名的当属万历年间水西土司安国亨了,息烽西望山的“木皮庵”(今凤池寺前身)就是其创建的,而西望山毗卢寺更是安国亨献祠为寺(今毗卢寺遗址旁的“盟誓碑”更出名)。
明朝中前期佛教文化输入贵州,多是从江南沿长江溯流而上,经舞阳河至镇远—黄平—龙里到贵阳,然后从贵阳到安顺、毕节,佛教分布呈现与官驿一致的特点,集中分布于黔中一带(贵阳、安顺)。
明末时期,浙江宁波天童山天童寺临济宗第30世密云禅师的两个弟子破山禅师、灵药禅师对后来贵州的佛教影响深远,破山禅师法脉主要流传于黔北(另包括贵阳息烽的西望山禅林),灵药禅师的法脉主要流传于黔中。
南明时,许多南明遗臣不愿投降满清,多在贵州的一些寺院出家为僧,比较出名的就是钱邦芑了。
明朝对佛教的支持,其实主要目的就一个,通过佛教教化贵州少数民族,从而达到“文治”的目的,当然,释、道、儒都是手段,并非仅仅通过佛教。
04.衰落:满清压制释道文化
满清能够入主中原,其实和后金与蒙古结盟有很大关系。
满清除了和蒙古王公世代联姻外,皇室还信奉了喇嘛教(即藏传佛教),由此不光是蒙古,也和青海、西藏建立了信仰联盟。
某种程度上,满清是联合蒙古、青藏,对东边的汉地十八省进行有效统治,又对西边的准格尔部进行了持续打击。
喇嘛教为大乘佛教密宗,满清朝廷对大乘佛教显宗和道教总体持压制态度。
不过,经过禅宗三祖僧璨的改造,佛教彻底中国化并转向平民传播;再经过六祖惠能的改造,禅宗最终在汉地平民阶层遍地开花。
清末时,“庙产兴学”,佛教受到极大打击、削弱,汉地佛教由此式微。
二、苗岭高坡“汉化”
明朝东苗之战后,苗岭高坡苗民伤亡惨重,十室九空。
为加速苗岭高坡的“汉化”,朝廷给苗岭高坡的苗族填汉籍、赐汉姓;为增加苗岭高坡的人口(某种程度上也是为改变高坡民族结构),朝廷鼓励周边汉族、布依族往苗岭高坡迁移。
除朝廷有意牵引外,明朝灭亡后,原明朝屯堡汉族客民在失地后,也迁往地广人少的苗岭高坡,由此汉族移民就把汉文化带入了苗岭高坡。
清初,朝廷在黔陶乡半坡村重建中曹司衙署,在高坡乡扰绕村建军事营盘,苗岭高坡受到了严密地管控。
直到清咸丰年间,苗岭高坡都处于相对平静的态势。
倒非是清廷“宽厚”,清雍正、乾隆年间朝廷的关注点转到开辟黔东南苗疆生界;而苗岭高坡经过“东苗之战”,受到严重削弱,之后的岁月里,高坡苗族一直在舔舐着伤口,缓慢地恢复着元气。
时至今日,高坡苗乡两万多人口中,苗族占71%,汉族占26%,布依族占3%。
汉族移民给高坡苗乡带去了先进的文化,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苗岭高坡的苗族也开始逐渐接收外来文化。
其中最有标志性的一件事,就是清咸丰十年,苗岭高坡建起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灵隐寺。
三、灵应寺历史
明天顺年间“东苗之战”时,灵应山为东苗起义首领干把珠的根据地之一,苗族义军与明朝军队曾在此激战过。
灵应山海拔1570米,虽然不算太高,但周围地势较平,可以一览无疑查看四周地形,难怪干把珠会把此山作为根据地之一。
东苗之战过去400年后,苗岭高坡的苗族同胞逐渐接受了汉文化,至清咸丰十年(1860),由新安寨寨老李鸿莲牵头筹集,寨众集资,修建了灵隐寺。
灵隐寺建成后,颇有灵验,所以改成了“灵应寺”,而所在山坡,也就叫成了“灵应山”。
曾经的战火纷飞势不两立,最终在文化中逐渐融合,“武功”只是一时,万世终靠“文治”!
不过,随即贵州爆发“咸同大起义”,波及苗岭高坡,“文治”再次被“武功”所代替,加上高坡苗乡贫瘠,除灵应寺外,高坡后来未再有其他寺院或道观出现。
至解放初期,灵应寺建筑尚存;“特殊十年”时期,最终被毁;1984年,高坡群众集资修复;1993年,在贵阳居士的大力襄助下,进行了较大的扩建。
四、灵应寺觅古
2023年1月,我独自一人驱车前往高坡乡灵应寺,去感受高坡苗乡由“生苗”到“熟苗”再到拥抱汉文化的活化石,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历史遗迹。
到达灵应山附近后,首先看到的就是“灵应山”木构牌楼,四柱三间三楼式,典型的汉式礼制类牌楼,颇有古意,估计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
灵应山:牌楼
穿过牌楼后,前行不远遇到岔路,往右边继续开车前行,就到了灵应山山脚,可以把车停在左边平台,右边可见“高坡灵应寺”指示牌。
灵应山:上山指示牌
上山路边,高坡群众用石头“构建”了许多雕像,其中一个非常像一只站岗的狐獴,惟妙惟肖,我忍不住拍了张照片。
灵应山:惟妙惟肖的“狐獴”
继续沿着古道上行,终于来到了灵应山山门。
清咸丰、同治年间,席卷贵州的大起义同样波及到了苗岭高坡,所以高坡群众就在灵应山修建了军事营盘。
现在遗存的山门其实就是当初营盘城墙的城门,不过遗憾的是,解放前城墙为人所拆毁,从城墙的厚度来看,当初营盘也是一座坚固的城池。
灵应山:山门(正面)
灵应山:山门(背面)
灵应山:厚实的城门墙
灵应山:城门门栓洞
城门建筑构件散落一地,其中一块巨大条石上似乎有字,我就用手顺着笔锋比划,发现石刻为“光照古刹增晖”六个大字,但没有找到另一块条石,也就没有找到下联了。
于是,我尝试着自己为“光照古刹增晖”配个下联,但想了几个,均觉得不甚合意。
灵应山:山门散落的构件
灵应山:“光照古刹增晖”
继续前行,古道旁边两列杉木,森然而立,让人感觉它们是守卫灵应山的将士,又或是迎接客人的仪仗。
灵应山:古道森森
快要到山顶时,见到了摩崖石刻和几通石碑。
灵应山:摩崖石刻
“飞云岩”三字刻于清同治年间,感觉指的就是“飞云岩”三字下面的那块石头。
两侧分别为“三乘?法”、“一脉清虚”。
“三乘?法”中间那个字已经脱落,估计是个“妙”字;佛教“三乘”指的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是指听闻佛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而得道者;缘觉乘是指虽没有听闻佛陀教说但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而觉悟者;菩萨乘是指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自度度他,菩萨乘其实就是我们讲的“大乘”。
而“一脉清虚”四字,则是典型的道教寓意了。
《文子·自然》中写到:“老子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文子是老子的学生,大约与孔子同时代。
由此可见,灵应寺虽以“寺”名,但佛道思想其实同时传到了苗岭高坡,而且是以佛道融合方式传播的。
继续上行到寺院,我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古物:寺门前面居然有个“旗杆石”。
灵应寺:“旗杆石”
明清时期,凡家族中有人考取了功名,必在宗祠门口竖立大旗以光宗耀祖。
旗杆石属于儒家的礼制建筑,但出现在灵应寺,着实让人费解。不过现场没人可以询问,就作为一个疑惑留存吧。
灵应寺:半是遗存半是现代的寺门
寺院建筑为新修,院内散落着遗存的青砖灰瓦,古旧的台阶昭示着灵应寺悠久的历史。
灵应寺:大雄宝殿
我顺着寺院左侧下行,去寻找灵应山曾经赫赫有名的泉水,如今泉井已经废弃,泉井边遗存有“玉池”、“仙池”、“高山仰止”等崖刻。
灵应寺:井泉“玉池”崖刻
灵应寺:井泉‘仙池’崖刻
灵应寺:“高山仰止”崖刻
泉井旁边,一套十分小巧的石磨散落在地,让人联想到青灯、古卷、青菜、豆腐,一身缁衣的僧侣,出尘脱世,仙山胜境!
灵应寺:遗存的石磨
回家的路上,我仍在想着“光照古刹增晖”的下联,勉强对上一句:“佛渡众生彼岸”。
不足的是,“增晖”为动宾结构,而“彼岸”定名结构,不算工整,但我确实是想不出更好的了。
《苗岭高坡》系列待续;下期写写清咸同大起义对苗岭高坡的波及,以及高坡乡高寨、摆桑两座军事营盘的历史人文故事......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灵应寺: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新安村安上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应寺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