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咖来哈传授新课标核心素养DNA养成秘籍
1.0版的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升学通道”、2.0版的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是“选择机会”、3.0版的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是“私人订制”,新课标落地实施后,结合双减政策的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方案中“三有”少年的核心素养DNA养成秘籍如何形成……4月8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敏、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齐聚哈尔滨新区第二学校,受校长李晓明邀请为40余位哈尔滨新区中小学校长和众多一线教师等进行“新课程 新课程 新教学”的深度解读。
记者了解到,2023年是哈尔滨新区教育转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教师对新课程、新课标、核心素养等关键问题的理解,哈尔滨新区教育局、新区二校在新区教学研培合作方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姚炜支持下,由张志敏、周建华、郭华三位专家为新区教育做“新课程新课标新教学”的政策解读、课程实施及典型案例分享,以此持续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现场看到,首先做高端引领的专家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功臣和特级校长张志敏,他以《新理念 新课程 新教学》为主题,围绕进入信息化时代,义务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改变教育形态的标准化、固化,解锁大众化、高水平、创新型教育的时代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课堂教学细节理念启迪。张志敏副会长的经验是:新时代的教育既要关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转变1.0版、2.0版的学校传统教育方式并升级到3.0版的学校教育方式,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并强调在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上,应从知识存量、知识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四个方面进行提升、提档。
接着,北京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以《核心素养:从课标解读到课堂落地》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周校长从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核心素养形成的学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教学实践、教学观重建四个方面阐述高质量课堂教育体系的建构。周建华校长在分享学科教育教学案例时,通过对中远期高考改革立足点的“核心价值”目标方向,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承接任务做了系统讲解,并举例该校美术教师何强从清华大学陶瓷专业设计学硕士,到三年内斩获近百项国家和北京市美术教学设计科研大奖,完成一个高才生到高素质、有魅力、适应性强的一年级美术教师的华丽转身的故事,佐证人大附中作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旗帜。该校开设了200多门校本选修和大学先修课程,培养了大批成绩好、素养高的学生,其重要经验成果就是让“核心素养”在校内外得到有效落实。并为全体与会者详细解答了如何从课标落实到课堂,“核心素养”如何指导课堂教学,如何将课标精细化、将核心素养指标化和行为化等问题。
最后,郭华教授进行了《新课程·新课标·新教学--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解读》的专题讲座。结合新课程方案提出的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少年的目标,郭华教授明确指出五项基本原则,并突出强调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随后,郭华教授还详细介绍了义教课标基本框架,梳理了内在逻辑,重点解读了新课标内容结构化的特点,并结合学科典型案例,详细直观地介绍了课程内容结构化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师要建立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再到学习单元的教学意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素养导向的质量观与评价观。
哈尔滨新区第六学校校长范勇、哈尔滨新区花园小学校长翟露和哈尔滨新区风华学校校长梁晓强学习后告诉记者, 新区二校邀请的三位知名教育家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课堂核心素养教学方式等话题入手,引发了新区校长和教育人对新理念、新课程、新教学的深入思考。无论是新课标还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都要立足于教育看教育的深度,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广度,放眼未来看教育的高度。数字时代、瞬息万变,学生需要拥有面对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生长和发展,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工作、生活的能力。此次分享交流学习契合“立德树人”和“办老百姓满意教育”的初心,新区教育人也会将今天的所学、所思、所获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推进课堂变革,积极转变育人方式,以实际行动助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高质量教育的追随者。
哈尔滨日报记者 郑炜文/摄/视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