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他姑真小气,就给孩子1000块钱”听到这话,没吃饭我就回了城

  

  最近我在翻阅宋史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和包拯有关,民间一直流传包拯“嫂娘”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后人对包公的一种美化而已,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发生在包拯的儿子身上,包拯一共有包镱和包绶两个儿子,大儿子包镱去世得比较早。在包拯去世时,包绶年仅5岁,所以抚养包绶成人的重担就落在包镱的遗孀崔夫人身上,所以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包绶,他才是被大嫂养大的。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包绶将自己的其中一个孩子过继给自己的嫂娘,让嫂娘终得圆满。还有一个和这个故事有关的成语,那就是“长嫂如母”。

  在封建社会,如果家中没了父母,那么长兄,长嫂就有责任和义务撑起这个家,并且负责教养自己的弟弟妹妹。在如今的一些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美德。

  可是对于读者肖红来说,她没有体会到来自家庭的丝毫温暖,反而是看尽了家庭中的人情冷暖,肖红的身世非常可怜,在她出生后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她是靠着邻家阿娘的母乳长大的。

  在肖红儿时的记忆里,哥哥是除了父亲以外最疼她的人,哥哥可以为了他上树去掏鸟蛋,下河去捉鱼。虽然从小缺乏母爱,但是小红却被父亲和哥哥宠爱着。

  

  后来哥哥到了成婚的年龄,迎娶了隔壁村的一位姑娘,第一次见到嫂子的时候,肖红满脸的幸福,因为家里终于有个女人,她也终于能够和同性说悄悄话了,可是哥嫂结婚的第二天,哥哥突然提出分家,对于这个提议,父亲并没有说什么,当天晚上父亲就带着肖红回了村头的老屋中。

  自从分家以后,哥嫂就再没有主动来过老宅,每次肖红想要和嫂子亲近时,嫂子总是表现得很厌烦。久而久之,肖红也不再想着和嫂子亲近了,那年高考肖红超常发挥,考进了一所重点院校,但父亲实在拿不出这么的学费。

  这时肖红便想到了哥哥,希望哥嫂能够资助她上完学,等她挣钱了一定会还的,然而每等肖红说出这话,哥嫂便一口回绝了她。

  

  最后,肖红只得放弃那所大学,选择了一所普通的学校。在肖红的心中对哥嫂也有了嫌隙,在大学几年,肖红没再要过家里一分钱,都是通过做兼职,拿奖学金的方式来养活自己,大学毕业以后肖红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认识了男友秦力,秦力对于肖红的过去非常心疼,所以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好。

  谈了两年恋爱,肖红和秦力准备踏入婚姻的殿堂。那天肖红坐大巴回了老家,其实自从肖红上大学以后,肖红的父亲就搬到哥嫂家去住,并不是因为嫂子孝顺,是因为父亲还能帮忙干些活,挣些零碎钱。等肖红回来以后,看到父亲正在费力地干着农活,肖红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肖红陪着父亲进家以后,嫂子忙不迭声地接过肖红手里的礼物,还张罗着儿子喊肖红“姑姑”,对于这个侄子,肖红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所以出于礼节,肖红从钱包里拿了1000块钱,然后对侄子说:“大侄子,这是姑姑给你的红包。”

  侄子刚接过钱,旁边的嫂子就阴阳怪气地说:“还是从城里回来的有钱人呢,孩他姑真小气啊,就给了孩子1000块钱”。

  听着嫂子的话,往日的怨恨涌上心头,本想公布自己的婚事,这下完全没了兴致,小红简单和父亲说了几句话,没吃饭就回了城。等结婚的时候,肖红安排人把父亲接来。并且征得丈夫的同意让父亲同住。

  

  看完这个故事,在对比包镱的遗孀,真的是天壤之别。其实像肖红嫂子这样的自私自利的人很常见,特别是在偏远的城镇和农村,这种人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丝毫不念情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借着肖红的例子,我想告诉大家,对于那些自私自利的亲戚朋友,一定要及时断绝联系,不然到头只会落得个鸡飞蛋打,只剩下一地鸡毛。

  最后也希望古人的那种“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的担当能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