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动而精彩 因扎实而优秀----记数学组教研活动

  原标题:因生动而精彩 因扎实而优秀----记数学组教研活动

  开学初,数学组老师在彭老师的带领下,确定了本学期的教研计划,分年级、分课型确定上课老师。同年级老师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形成初步的教学设想。周三教研会时,上课老师先简单说课,组内老师再交流自己的想法,主要围绕重难点如何突破,如何启发学生思考,练习如何设计等。

  好课多磨,每一节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一次次深思熟虑的琢磨,只有一次次的付出,才有一次次的进步。为了呈现更好的数学课堂,在全组教研课之前,会在同年级不同班级试课,邀请老师听课,课后及时沟通,调整教学设计,精练课堂语言,打磨细节,力争呈现一节更好的教研课。

  本轮教研课,共有三位数学老师参加,分别执教了数学里的:概念课型、解决问题课型、统计课型。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三位老师的数学课堂吧!

  马亮老师带来了六年级的《折扣问题》:马老师通过自己买仓鼠笼子的情景导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基础的折扣问题入手,到“满减”的销售方式,最后引入折上折的概念。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旧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高效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中更是创造性的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李双老师带来了三年级的《复式统计图》: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李老师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事例,本着数学生活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

  课前制成了两张单式统计表,通过分层次的几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产生需求:有些问题不能从单个的表中直接找到所需的信息。活动中,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成为有效知识,教师的“教”变为“引”,学生的“学”变为“探”,学生们经过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学生在经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作统计表、分析表格的一系列过程中,真切体会到学有所用。

  沈冬霞老师带来了五年级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沈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去观察、去感悟,去验证。课堂上老师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概念学习后,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解决疑难。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细“量”微“观”,用细节丈量教学的脉络,用更聚焦的视角发现学习的效能。本轮教研课的评课与以往不同,采取的是量表评课,从教师基本素养、学生自学交流、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来评价。在听课前,彭老师会分配好每个老师的主要评课方向,这样能让听课的老师更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课堂,观察学生。同时可以对上课老师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采用量表评课后,听课老师的参与度更高,观察的更全面,评课更高效。

  撰稿|沈冬霞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