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俊〡中原大地谁在沉浮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春秋大幕在滚滚狼烟中开启。

  中原板荡,天下无宁。立朝276年、经历了文武之兴、成康之治的周王朝,此刻时乖运蹇,连逢昭穆之乱、犬戎之祸,从鼎盛走向衰微。

  诸侯竞起,周王室王权旁落。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社会急剧动荡,版图疾速重组,有分有统,分而不裂。

  周武王伐商时,天下方国750多个。所谓方国,无非部落,多得数不过来、记不周全。春秋初期,可考的国家有160多个,有的国家小得在历史地图上不曾留下一个墨点。

  春秋实力是以霸主为标志的。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立国君,拜管仲为相,励精图治,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之首霸;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在齐桓公殁后帮助平定齐国之乱,呈霸主之势;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之战,勤周王室有功,晋级霸主之列;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独霸一方;公元前597年,楚庄王败晋于邲之战,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称霸诸侯国。这“春秋五霸”争霸战的尖峰时刻浓缩在不到百年之间,改写春秋历史、草拟战国初稿的高光,聚焦在2600年前的春秋末期。在此之后,天下只剩下晋、齐、楚、吴、越、燕、中山、鲁、卫、宋、曹、郑、陈、蔡、秦等10多个规模以上的国家。

  

  春秋五霸,各有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齐桓公灭国30多个,尽管后来田姓齐国取代了姜姓齐国,但齐国一直打到战国末期,是被秦所灭的最后一个大国;五霸中的老二是晋国晋文公,到他任上,晋国已经“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作为周王室最亲近的姬姓诸侯,晋国辅佐周王室、挟周天子以令诸侯达百年之久,是中原王朝真正的“霸主”,但在公元前453年的某个一夜之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从此覆灭,晋地尚在,晋国已无;秦国秦穆公是有谋有勇之君,说他有谋,是因为他结成“秦晋之好”,两国的政治关系因为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而变得很有看头,谋近有方,谋远有法。说他有勇,是因为他凭着胆略,使出身西部边陲,位置不如宋国、权力不如晋国、武力不如楚国、财力不如齐国的秦国,从春秋初期的“二等强国”跻身“春秋四强”“春秋五霸”,兼并14个国家,为秦国最终打进战国七雄、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宋国宋襄公是五霸中的“仁义”之主,宋国是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被周王朝分封后所建,前朝遗臣,本朝贵族,诸侯中爵位最高,地位仅次于周天子,宋国不大、实力不强,却好打斗,欺负弱小惹强手,兼并了5个小国,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但在公元前286年,被惹恼了的齐、楚、魏三国联手给撕分了,是礼仪斯文在春秋大战中最后的守护者和殉礼者。楚国楚庄王是五位霸主中最后现身的一位,出场时前面四位均已退场。上任伊始,他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但一旦展翅冲天,便一鸣惊人,如风卷残云势不可挡。与晋争霸、打得不可开交,耀武扬威、天子门前阅兵;问鼎中原、挑战王室权威,饮马黄河、邲地一战而胜。围宋九月,逼得宋人易子而食;联齐乱晋、以图向北扩张。楚庄王在几千里战线上的一番腾挪闪转、纵横捭阖,看得诸侯们目瞪口呆。楚人的性格在楚庄王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楚庄王把楚文化打磨得更锃亮、更鲜明、更有楞角。春秋争霸,是政治格局的角力、军事实力的比拼,更是文化性格的较量。

  

  楚国历史上兼并了60多个国家,楚庄王在位23年,打了20多场大仗,“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直到他病逝,楚国霸业才告一阶段。

  东周五国争霸天下过程中,晋国居北、齐国偏东,秦国在西,宋国在中原,而楚国占领着南方的广大地区,地形复杂、战线交错,物资丰沛、交通便利,具有战位优势、战略纵深和战争主动。需要指出的是,发生在中原战场上的许多战争,都是围绕晋、楚争霸展开的,从公元前633年晋国援助宋国抵抗楚国等,到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在宋国达成“向戌弭兵”之协议,晋楚之间打了88年,上演了春秋舞台的武打主戏。

  战国大幕是在公元前400多年时拉开的。

  剧名“战国”,始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

  进入战国初期的楚国,继续沿长江流域向东扩张,覆盖到今天的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苏全境、山东东南部。地盘辽阔,是打出来的,也面临被打的风险。对外御敌,对内自强,是这一时期楚国君王的两件头等大事。

  与春秋时期相比较,战国时期的楚国面对的强敌更多。战争的主要形态,由争霸战转型为兼并战,攻城掠地、灭国占地;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目标国的武装力量、摧毁目标国的政权机构;战争的主要结果,不再有对错之争、输赢之分,而是关乎国之存亡、朝之废立、民之生死,因而战争显得更加残酷、更加血腥。战国后期,天下强国莫非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个个都是蛮拼的。其它各国,非小即弱,弱肉强食,战争形态改变政治版图。

  

  “战国七雄”并起,各国政治形态相近,各自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社会、军事政策举措相似,都在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而征战,以剑为毫,蘸血为墨,书写着春秋战国大戏的尾声和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开篇。

  吴起领导的改革成为楚国在战国晚期的一道霞光。公元前389年,卫国人吴起得到第36任楚国君王楚悼王熊疑的信任而担任令尹,拉开了楚国改革的帷幕。吴起在鲁国学军事,指挥鲁军打败齐国,后因鲁君难容而投奔魏国;率魏军大败秦国,却因魏武侯的猜疑而投奔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对楚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法律,做到家喻户晓;改造贵族,废除世袭制度,凡是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凡是疏远国君的贵族只是按例供给,大批贵族转为平民,并迁徙到偏远地区;整饬官场,精简机构官吏,削减俸禄,严查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官员;实行强军政策,节省和集中财力发展军事,训练精兵;鼓励全国臣民为国家效力;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把楚国国都郢城筑得厚厚的、高高的、牢牢的,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以变图强,以法护强,楚国国力迅速强大,有了扩张的本钱和实力。吴起指挥楚军主动出击,向西攻打秦国,向南打过洞庭、苍梧,前锋打到百越地区、东南沿海;往北兼并陈、蔡两国,击退晋国,兵助赵国、大战魏军,阻断他的老东家魏国的属地与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的联系,然后大败魏军于北方。

  这是楚国历史上南北纵深跨度最长的一次战争,征途上强兵四伏,没有足够强大的战斗部队、协同部队、运输保障部队,是不可想像的。“吴起变法”,历时八年,各诸侯国无不畏惧强楚。

  

  然而,吴起大刀阔斧的改革,触及宗室大臣、贵族集团的利益,斗争你死我活、触目惊心。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吴起被密谋已久的七十多家贵族势力联手射杀在楚悼王灵前,遭万箭穿心之祸。一代改革先驱、无畏斗士,像一柄利剑,“咣当”一声,脆生生地折断在顽石上。当然,这些改革的阻挠者也没有好下场,继任的楚肃王熊臧收拾了这些顽固势力。但是,楚国已经元气大伤、背疽发作。

  吴起变法比商鞅变法早30年左右,是楚国历史上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胆的改革运动。变法的夭折,使楚国错失一次复兴的机会,在与因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抗衡中,很快身处劣势。但尽管如此,变法遇挫只是奋进楚歌的一个小插曲,狂飙突进依然是楚国八百年的主旋律。

  山高不绝路,自有后来人。吴起殒命60多年后,楚国左徒屈原奉楚怀王之命着手变法改革。公元前316年,屈原主持制定并出台各种法令,倡明法治、鼎新革故、推进民主、选贤用能,取得明显效果。他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成才的故事为例,用以说明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重要性,这一人才兴国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先进性和开拓性的。但是,他遭遇到与当年吴起感受到的同样阻力,旧贵族等利益集团疯狂地抵制并打击屈原的改革,内外勾结陷害于他,以迫使他的改革胎死腹中。

  

  屈原性本高洁,对“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现象深恶痛绝。他敢于剑指朝之失误、时之流弊,揭露吏治的腐败、贵族的贪婪,甚至直谏犯上,锐气逼人。《天问》即问天,《九章》即九叹,是叩问,是长啸,是呐喊,是对昏聩专制的亮剑。但是在内外黑恶势力的围追堵截下,屈原的呐喊显得那么孤单、微弱、无力,暗处不见光,何以凝剑霜。因小人谗言,屈原被君王疏远,两次遭流放,一次比一次远。块垒在胸,如剑封喉,艰于呼吸与视听了,血性冲天的屈原毅然选择了以死抗争,自沉汨罗,自毁式地投向那深不见底、黑不见光的罗网。屈原,也是一柄利剑。屈原以降,楚国江河日下,加速走向衰败,对中原大地的控制力、影响力渐弱渐淡。

  国之兴衰在于君,战之胜负在于将。战场是人才的角斗场,战争是天才的大舞台。战争是国之大者,一国之君的第一要务是打仗和准备打仗。楚国的君王大多会打仗,楚武王熊通、楚文王熊赀、楚成王熊恽、楚庄王熊旅等,既是政绩显著的政治家,也是战功显赫的军事家。到战国中期,楚国的国君们都是“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军事大国的最高统帅了。

  

  战斗的国家必有战斗的臣民,楚国历史上的武勇战将如云,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战略家,如协助楚庄王制定军法、训练军队,在邲之战一举把晋军赶过黄河的楚相孙叔敖;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出逃、帮助吴王阖闾富国强兵、最后率吴攻楚的伍子胥,以及他的曾祖父伍参、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同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一起带兵打回楚国的伯嚭;原本事楚,后来叛楚归晋,受晋之托训练吴军车兵,终于达到以吴疲楚、以吴弱楚目的的申公巫臣;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被越王勾践拜为上大夫、相国、上将军,辅佐、跟随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去经商的范蠡;同范蠡一起辅佐越王的文种;前文说到的楚悼王时期的楚国令尹,帮鲁则鲁赢,帮魏则魏胜,钻研兵术、擅长兵法、著有《吴子兵法》,文献将其与吴之孙武、齐之孙膑、秦之商鞅相提并论,且与孙子并称“孙吴”的兵家代表人物吴起;楚顷襄王、考烈王时期的楚国司马大将军景阳;“战国四公子”之一、楚考烈王时期的楚相春申君黄歇;师从荀子,“度楚王不足事”,遂进入秦国,官至秦朝左丞相,提出灭六国计划,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李斯;战国末年的楚将项燕、西楚霸王项羽爷孙;昔日楚地沛县人氏、汉王汉高祖、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等等。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些英雄豪杰中,有楚之中枢、楚之栋梁、楚之脊梁者,也有楚才晋用、楚才越用、楚才吴用、楚才秦用者。不管是事楚、兴楚者,还是叛楚、灭楚者,都是楚山楚水楚文化培养出来的人物,他们都驰骋在中原战场,各为其主,各有风采。战场是军事家的乐园,战争是政治家的游戏,战斗的楚国英雄辈出。

  楚国地处南方,但一直是中原战场的主角之一。楚文化发乎荆棘,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原文化,叠压进中华文明的核心圈层。长江文化的浪头拍打着黄河文化的岸边,共同奏响中华文化的交响曲。中原文明的盛宴上,楚文化从未离席,那是楚人的诗和远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