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于是之在歌剧中首次扮演毛主席,主席看后亲自写信提建议
1951年8月1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上,上演了我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出现毛主席艺术形象的歌剧——《长征》。
当时,台上扮演“毛主席”的演员,是一个24岁的年轻小伙子,名叫于是之。
而台下正在前排观赏的观众里,除了周总理、朱德、陈毅等一众领导之外,还有毛主席本人。
看着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听着观众们的热烈反响和掌声,毛主席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
不过回去之后,他却特地让女儿李敏给《长征》的创作人李伯钊捎过去了一封信,在其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李伯钊读过之后,深感毛主席之高明,很快即对其进行了一番改编。从那之后,歌剧《长征》就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了更多观众的视野里。
那么毛主席究竟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呢?
歌剧《长征》的问世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都走过来了,还怕搞一个‘长征’的歌剧?岂不是让人笑话?”
1951年3月,在北京人艺召开的创演动员大会,院长李伯钊正在激情昂扬地给大家做动员报告。
对于创作这样一个大歌剧,有人觉得太过困难,但对于李伯钊来说,这是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对于这份经历始终难以忘怀。
早在延安之时,有人就建议过李伯钊把亲身经历的长征过程原原本本写下来,用以流传后世。
当时李伯钊非常同意这个想法,她也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紧接着就开始搜集起了素材。
可惜,后来大部队撤离延安,之前写下的资料和日记都不小心丢了,实在是可惜,不过李伯钊可从来没放弃过这个宏伟志愿。
建国前夕,她再次跟中国青年艺术团一起去了布达佩斯,参加了当地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
看到外国代表们的热情欢呼,李伯钊的心情非常激动,而看到他们惊叹于自己的长征红军战士身份时,李伯钊更是自豪地流下了眼泪。
她想,自己作为一名中国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写出来,就从长征开始。
起初对于作品的形式,李伯钊考虑了很多,建国之前,展现在观众们面前的还都是“化装宣传”、“时事活报、或者是“秧歌剧”。
建国之后,就应该有一些新的形式,比如歌剧,它可以把舞美、音乐、舞蹈和戏剧结合在一起。
红军长征本就是一部富有生命力的史诗,用歌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最适合不过。
李伯钊迅速将这个想法告知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并得到了三个月的创作期。之后聂荣臻、萧华、陈锡联等上将还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向她提供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多场战役的细节。
就连周总理也曾在处理国事之余,抽出空闲的时间与她长谈,该如何构思修改。
除了他们以外,曾经在战争时期与李伯钊有过合作的战友们,也都纷纷加入了这个创作的阵营中,共同讨论《长征》歌剧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因为这是第一次把国家领袖毛主席给搬上文艺舞台,所以李伯钊对于这份工作极为重视。
她特意去找到了毛主席对于长征的论述和诗词,以便于更加理解它的意义,之后还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找了相关的资料。
一场歌剧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创作来到最紧张的阶段时,作曲人员的进度一天比一天快。
那时经常能看到他们在北京西堂子胡同一家四合院内里工作,一人在纸上写完乐队配器,就传给下一个抄写分谱。
工作进行得紧张而又有序,但由于压力太大,其中一名叫做梁寒光的作曲家,刚写完前5场就因为太过劳累倒下了,剩下的几人就赶忙接手后续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歌剧《长征》终于问世。
可就在这时,李伯钊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棘手的问题,让谁来演毛主席呢?
扮演“主席”的人选
在歌剧《长征》之中,毛主席的戏虽然并不是太多,但毕竟是第一次出现在文艺舞台上,可不能有半点的差错马虎。
李伯钊开始了漫长的选拔过程,无奈就是找不到合适的。
后来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向她推荐了一张剧照,上面是话剧《龙须沟》中“程疯子”的扮演者于是之。
刚看到这个年轻小伙子时,李伯钊就觉得眼前一亮,还真跟主席有点像,于是很快她就托人联系上了对方。
刚得到这个消息时,于是之的心情是既激动又忐忑。
他最初对演戏感兴趣,是受到了舅舅石挥的影响,后来在法国夜校里被同学拉着去演戏,从此就迷上了这个艺术形式。
抗战胜利之后,于是之又被拉进了地下党领导的祖国剧团工作,这才算是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戏剧生涯。
之后,他就相继参演了《上海屋檐下》、《大团圆》、《龙须沟》等一系列精彩作品。
这次接到饰演“毛主席”的任务,于是之还是像往常一样,先理解清楚角色。
期间,李伯钊也有提供很大的帮助,为了让对方更好的模仿毛主席的语言和音调以及他的习惯动作,她特意找来了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的《毛选》,让于是之能领会毛主席的思想和气质。
之后,李伯钊又从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借来了一卷录音磁带,里面录下是毛主席在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上发表的讲话。
为了听录音,于是之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台旧式的手摇式留声机,一有时间就将磁带放在耳边反复聆听,很快就模仿到了一二。
紧接着,李伯钊又相继找来了此前珍藏的毛主席的照片和手迹,让于是之临摹。
考虑到光学这些还是不太够,不久之后,李伯钊又找机会让于是之见到了毛主席本人。
当时毛主席正在中南海的勤政殿接见两位从西藏远道而来的代表,李伯钊请示过后,就将于是之安排到了负责伴奏的军乐队里敲大鼓。
如果说在这之前他心里还有些忐忑,那么这次往后,于是之心里才算是真正有谱。
终于,在忙活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之后,于是之终于完成了塑造毛主席艺术形象的重要任务。
有李伯钊领头,时刻关注着歌剧《长征》的排练、配乐、灯光、布景等一系列的工作,加上创作团队的配合和合作。
1951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4周年当天,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出现毛主席艺术形象的歌剧——《长征》,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上演。
当天,毛主席、周总理、朱德、贺龙、陈毅等党内重要领导人都来到了现场观看。
台上,苏区的群众和红军的基层指战员们都接连出现在了舞台上,他们突破了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上演了长征途中一个个铭心刻骨的危险场面,例如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打骑兵、会师陕北等等。
在强渡大渡河这一场景中,于是之饰演的毛主席,曾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向着宣誓出发的勇士说道:“同志们,祝你们成功!”
此话一出,台下的观众们全都沸腾了起来,他们不断地鼓着掌,整个剧院的气氛一片欢腾!
毛主席的建议
对于这场精彩的歌剧,毛主席是很认可的,但当时他并没有给出任何的评价。
直到回去不久之后,他才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一封信,让女儿李敏捎给了李伯钊。
在信中,毛主席曾这样写道:
“写革命,写长征,都很好,但不能拿我毛泽东做菩萨拜,党内有那么多好同志,许多人还牺牲了性命。就拿长征来说吧,有几个方面军,有那么多的领导同志,要写几个方面军的同志,没有他们,我毛泽东独龙能下雨吗?光写我怎么能行呢?”
毛主席始终认为,这场歌剧不能太扩大他个人的作用,长征的胜利,在于所有红军将士的努力。
数十年前,中央苏区的红军在反围剿战斗中失利,不得已要进行战略转移。
当时8.6万多人整装待发,从江西瑞金出发。
他们一路上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一道道的封锁线,躲开了国民党军的一次次围追堵截,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生死存亡的时刻。
他们涉过数十条大江大河,翻越了数座终年积雪的高山,穿越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克服了寒冷、饥饿、生病等一系列的困难,历经两年时间,才最终到达了陕甘苏区,完成了会师。
这一路上,曾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奉献的红军英雄。
像是为了帮助同志们渡过饥饿难关,而勇敢“尝百草”的张思德、为了给雪上的部队送粮而冻僵在雪地里的哑巴排长等等。
他们有着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也有顽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他们每个人都是可爱又可敬的,他们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看完毛主席的信之后,李伯钊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所以接下来,她开始更加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创作,并且决定对歌剧《长征》进行了修改,将它改编成演起来更便捷的话剧。
届时,将会有更多的革命同志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舞台之上。
可惜后来因为各种不可抗的原因,这件事被搁置了许久,李伯钊写下的相关修改稿和话剧本也不复存在了。
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忘记重写这个重任,开始用一本残缺的《星火燎原》当做参考资料,重新构思。
那时的李伯钊已经是有病在身,很难再拿起笔,更别说是写字,可她却还是坚持着将长征的创作进行到底。
如果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李伯钊,或许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永远不能忘记我们党所经历的那腥风血雨的历程,更不能忘记跟随毛主席走过的千山万水,要让中国革命的史诗和领袖的感人形象,在人民心中显示出无穷的威力!”
李伯钊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很快,相关部门就派人前去协助她,完成了笔录和作品。
1981年,话剧《北上》问世,并且被搬上了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舞台,也就是此前的红一军团战士剧社。
期间,李伯钊一如几十年前一样,邀请来了战友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创作研究。
同年6月,《北上》在广州进行了首次公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