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编导为啥写死马栓?这也叫正能量?妥妥的杀人诛心!

  《人生之路》大结局了,很多人对这部剧的大结局很不满意,最不满意的,是编导将善良勤奋又敦厚质朴的马栓写死。

  老实人不配拥有最终的幸福吗?老实人只能成为如高加林这样一心往上爬的人人生道路上的炮灰吗?

  

  该剧为了满足原著《人生》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悲剧的意不平,玩儿了一招欲说还休的结局,所谓开放性的结局,是让你去猜测,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刻意感,把马栓写死的用意何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部剧迎合女性观众意图太明显,迎合精致利己主义者也很明显,也因此,形成了这部剧高收视低评分的结果。

  

  写死马栓,为的是给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感情埋伏笔,本来这部剧就违背了原著的思想表达,路遥当初写这部小说时,高加林的选择是引发过激烈的社会讨论的,高加林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于连,而《人生》这部小说,也被称为中国的《红与黑》。

  

  而《人生之路》意在根据现实回答了路遥当年提出的思考,高加林当初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如果对的话,放在现实生活中,他和巧珍还有可能再有交集吗?

  两个曾经真正爱过的人,是不可能在各自都有了家庭之后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做朋友,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

  

  而《人

  孙少安和田润叶,他们之间的感情不过是浅尝辄止,润叶投入的感情更多一些,孙少安自始至终都是极为理性的,这也就为他们后面还有交集铺垫好了情感逻辑,因为孙少安和田润叶就没有实质性的热恋,但刘巧珍和高加林不同,他们是有过热恋情侣身心交融的感情的,在刘巧珍对高加林令王宝钏都得自叹不如的感情被高加林辜负后,这种痛,是撕心裂肺的,对于刘巧珍来说,是不可触碰的伤。

  

  不但伤了感情,更加伤害了尊严。

  刘巧珍如果只是一位隐忍又平庸的农村姑娘,可能后面的剧情还能说得过去,但刘巧珍不是,她是一个非常要强也非能能干的人,这样的人,自尊心往往很强,她不可能在心里放下这段感情对她的伤害,转而风轻云淡地和高加林再次有交集,感情可以伤害,但受伤尊严有时比感情还让人痛苦。

  

  高加林从刘巧珍那里,抢走了最真的心,最纯的情,最不计较得失的爱,而他,最终却负了她,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刘巧珍不如黄亚萍对他来说有用,换句话说,高加林还是看不上刘巧珍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

  刘巧珍是新时代的农村女性形象,试问她如何能将这种伤害和蔑视当作风轻云淡一般不计前嫌?

  所以,刘巧珍的人设在编导的改编下早已崩塌。

  

  而编导对高加林的改编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即使负心男最终人生还是会给他从头再来的机会?还会补偿他失去的爱情?

  这是妥妥地在迎合精致利己主义者,只要你混得好,房子。车子、票子和你喜欢的妹子,总有一天都是你的。

  

  马栓算什么?不过是一个陪衬而已,他不配和高加林叫板,他只能死。这无异于杀人诛心,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但人之道却是损不足而奉有余。

  拿走了马栓的才华不算,连命也要给他一并拿走,编导,你们够狠!就这,还有人说这部剧正能量,天大的笑话!

  否则,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感情就没有看点了。

  女性观众喜欢看女主逆袭,一个农村姑娘,大字不识一个,只要勤劳肯干且善良,就能获得继承上海阿婆房产的机会,最后还能等来自己想要的爱情?

  算了吧,这是套了路遥小说的壳,内核其实还是灰姑娘爱上白马王子的故事,只不过王子原来也曾经是青蛙。

  

  套着年代剧外衣的乡村爱情剧,剥掉外衣,没有多少内涵。

  我表示如果想写这样的故事重写一个好了,不必借路遥的小说,卖自己的垃圾。

  马栓的死,将《人生之路》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