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临床医疗技术新高地
近日,一份刚出炉的广州地区临床医疗技术名单颇受关注——
161个专家团队项目,分属14家广东省部属医院和15家广州市属、区属医院,由广州市卫健委投入4900万元资助建设,建设周期为2023年至2025年。
于百姓而言,临床医疗技术是拯救生命的“利器”。其水平高低,关系到就医诊治体验和疾病治疗效果。
这161项技术,为何能突破层层筛选、最终上榜?广州市卫健委投入4900万元资助这些技术项目,背后有何深意?
紧扣百姓就医需求
肿瘤诊疗技术占三成
从内容上看,此次入选广州市卫健委资助名单的161项技术,均紧扣影响百姓健康的重大疾病诊治需求,旨在提升诊疗体验与效果。
比如,广东省人民医院余学清专家团队的创新型腹膜透析技术,让尿毒症患者居家就可以做透析,省去次次跑医院的麻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顺清专家团队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利于提高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救治水平和预后生活质量;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徐武华专家团队的老年痴呆症早期识别与康复介入技术,使近年来高发的老年痴呆症得以“早防早治”。
在我国,癌症仍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NCC)的最新发布,我国平均每天有超过1万人被诊断为癌症。与之相应,肿瘤诊疗技术是否发达,成为维护人们生命健康的关键。
对此笔者梳理发现,该次入选广州市卫健委资助名单的161个项目中,肿瘤相关诊疗技术就占了三成,既涉及良性肿瘤,也覆盖到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常见恶性肿瘤。
相比以往的肿瘤治疗方式,这些项目均为前沿、创新技术。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杨东杰专家团队的胃间质瘤双镜联合手术,通过“超级微创技术”精准完整切除肿瘤,同时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胃部器官功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燕芳专家团队的晚期肺癌精准疗法,经二代基因检测结果指导治疗方案,最大化提升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161项技术中,有近20项都是采用微创手术方式,取得诊疗效果的同时,为患者带来更小的损伤;也有近20项高科技检查检验技术,能够在人体内高效准确评估病灶状况。
而从层级上来看,161项技术分别含81项省部属项目和80项市属、区属项目,既有前沿创新,也有成熟应用,还有特色鲜明。
其中临床高新技术16项,重在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专家团队的无缺血移植技术,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植器官缺血损伤的难题,是世界领先的创新;临床重大技术30项,均为省内外领先技术,重在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临床特色技术115项,投入使用率高,可获得优异的效益。
广州市卫健委介绍,筛选项目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终入选的161个项目都是围绕当今的高发疾病和人们的就诊需求展开,通过技术水平提升和手术方式创新等,帮助大家解决最迫在眉睫的健康问题。
纳入省部属医院技术项目
将辐射到更广大地区
实际上,这不是广州首次开展临床医疗技术建设资助。
2020年至2022年期间,广州市卫健委资助建设了第一批共70项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项目,其中高新8项、重大12项、特色50项,建设单位均为市属、区属医院。
广州市卫健委介绍,项目开展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广州地区医疗机构临床技术创新发展,促进水平跨越式提升,同时也希望助力广州构建临床医疗技术新高地。
此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于创新性的做法。不同于以往全面提升整间医院或专科水平建设,该资助模式聚焦单项技术培养,直接将经费给予到每个专家团队,能够大大激发专家团队技术建设的积极性,激励其提升技术水平并积极推广,也有助于加强人才培养。
一项项数据说明,广州市卫健委的这次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首批建设,2021年广州市临床医疗技术开展的例数、科研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相关成果数量,均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以临床运用为例,2021年临床技术开展的总例数约为12万例,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26.43%。开展例术最多的技术中,高新技术类别里为广医一院“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重大技术类别里为市皮防所“基于过敏原检测技术诊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特色技术类别里为广医脑科医院“改良性电抽搐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广州市卫健委称,随着各医疗机构疑难重症和重大疾病诊治能力得到创新发展,市民群众也收获到了实实在在的医疗救治服务。
而对比起首批实践,本次最新一轮技术项目建设名单中,纳入的项目数量明显增加,由70项增至161项;项目层级也有所扩大,不仅包含市属、区属医院,也纳入了省部属医院。
广州市卫健委介绍,基于首批项目实践的效果,这轮项目申请时不对医院设置门槛,不管是省部属还是市属、区属医院,均可申请参与遴选,旨在更为全面地提升广州医疗技术建设整体实力,扩大技术运用的辐射面,惠及全省甚至是整个华南地区的居民。
杨东杰认为,这是广州市卫健委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的体现,是“全市一盘棋”的战略视野,也是广州积极构建医疗高地、均衡扩容医疗资源的具体实践。
“我相信,随着省部属项目的纳入,一定会为广州市医疗高地的建设注入强有力的创,同时也会更有效发挥省部属医院的科技创新领头羊作用和技术辐射功能,不仅将整体提升广州市的医疗诊治水平,还能将广州市医疗声誉作为一张名片推向全国和全世界。”杨东杰说。
而为了确保4900万元资助资金用到实处,广州市卫健委还将从技术建设、论文发表、资金使用、病人获益等方面,每半年对各专家团队开展巡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正。
建设临床医疗技术新高地
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
丰富的医疗资源与深厚的医疗底蕴,是广州着力构建医疗技术新高地的“背景”与“底气”。
2022年,广州成功入选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城市。
如今,广州地区三甲医院增至44家,复旦版全国百强医院增至10家,排名前十专科数量增至41个,居民健康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州还推出了多项举措,推动全市医疗技术提升——
印发实施《广州市加快医疗高地建设工作方案》,稳步推进8家研究型医院建设、27个临床专科建设和70项高新重大特色技术攻关;
制定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11家医院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治疗先行先试,建成中医疫病防治指导中心和疫病门诊,市针灸医院、针灸培训基地初具规模;
发展普惠体系,遴选确定30家普惠托育试点机构,建设市级孕产期保健、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示范单位,全面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控……
下一步,广州如何做?
2月23日,广州市召开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提出了2023年将实施的18项重点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比如,实施“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提升三级医院重症救治能力,提高综合ICU床位和可转换重症床位数量,达到医院总设置床位的10%;
培养不少于3500名基层医生,推动医疗集团内二级以上医院优先向基层预留一定比例专家号源,力争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提升至40%以上;
加强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救治中心建设,确保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10万、2‰以下;
加大供给,2023年实现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6.5万个,每千常住人口托位数达4.0个,创建不少于30家社区普惠托育试点机构,新增1000个普惠托位……
除了重点工程外,广州市卫健委介绍,接下来还将持续推进广州医疗技术新高地建设,继续推出临床医疗技术资助项目,创新开启“联合申报”模式,由两个专家团队共同开展一项临床技术建设,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医疗水平均衡发展,更好地培育与推广技术应用,形成国内临床医学核心技术聚集区,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撰文:陈伊纯李秀婷黄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