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被说不是文学家,还被逐渐移出教科书?原因有三

  说起鲁迅,想必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就有他的文章和作品,他的才华和坚韧的性格让同学们都十分敬佩。然而,近些年来却有人指出鲁迅并不是个文学家,而他的作品也被渐渐移出教科书。这一情况让许多人不能理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许多人的心中,鲁迅都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字极具批判性,背后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也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他曾经试图用文字唤醒国人,也曾经虔诚的追寻过真理,尽管如今已经进入了和平年代,可是他的作品依旧拥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引起过许多人的深思。

  然而,近些年来,教科书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少,甚至还有人认为他并不是文学家,日后所有作品都将被移出教科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和以下三个原因有关。

  第一,减轻学生负担。可能接触过鲁迅作品的人都会有一个感受,那就是他的措辞晦涩难懂,很多人读了几次都不知道其中的含义是什么,而且很多篇章都是需要背诵的,这曾经是许多人学生时代的烦恼和痛苦。而如今因为教育改革,一直在提倡为学生减负,教育部门在接收到相关反馈之后,便对鲁迅文章展开了一系列调整。

  不过,教育部也曾发表过声明,并不是将所有鲁迅作品都从教科书中移除,只是将必修内容改做为选修,而且,为了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鲁迅的大部分作品都从小学或者是初中课本中,转移到了高中教科书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加成熟一些,他们可以比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引起学生们心中的共鸣。

  第二,时代特征太强。和其他作品相比,鲁迅的作品时代性非常强,他的文字确实十分深刻,意义也非同寻常,这让许多读懂文章的人很容易就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想法,然而,如今人们想要了解当时那个时代,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并不一定要通过文字,和文字相比,影视图像反而会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样的文章放到现在其实同样还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对于年纪小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无法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征,也就没办法理解文章的意义。

  第三,文字晦涩难懂。这一点相信许多人都深有感触,鲁迅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白话文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鲁迅也想要更多的人能够看懂他的文章,这样才能唤醒更多人的爱国之心和反抗意识。但实际上,他的大部分文章依旧存在许多晦涩难懂的地方。

  以现在年轻人的情况来看,略读一些他们可能还能接受,但过多的尝试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排斥,接受度比较低。

  以上这三点就是教科书中鲁迅文章越来越少的原因,至于有些人批评鲁迅,说他并不是个文学家,他们这样说主要是认为文学家的文章应该更加优美,可是鲁迅的作品却充满了批判性和攻击性。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学家出现,不能以同一种眼光来进行评判。

  文学家并不应该被某些条框束缚起来,没有固定的定义才对,鲁迅的文章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他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而且他的文学作品要更加深刻,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而且他的作品不但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批判,还唤醒了人们的内心,让文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说,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