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的未来在哪?听听深圳这场会议

  人工心脏

  人工作累了可以休息,心脏跳累了怎么办呢?

  如果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心脏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得不到休息,就会“累坏”,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头号杀手,心力衰竭也被称为“心脏的癌症”。

  人工心脏的研发和植入手术的普及推广,让“心脏癌症”患者有了新希望。

  难题一:“心脏癌症”患病率增加

  “人工心脏”研发与运用成新热点

  4月7日凌晨2时许,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急诊接诊了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该名患者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左室显著扩大,频发室性心律,难治性心衰。其左室大小已超普通人的2倍。

  由于病情发现晚,病情重,药物治疗心衰纠正困难,常规手术达不到治疗效果,而由外院转入了阜外医院深圳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总院长胡盛寿带领手术团队迅速展开病例讨论,经过紧密准备,于4月10日上午成功为患者实施左室辅助+主动脉瓣置换术,为其续写了生命的律动。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心衰患者数量增加和生存率改善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心衰患者进展到终末期心衰阶段。

  当前我国心脏衰竭的防控和诊疗面临严峻挑战,不仅患者数量庞大,终末期心衰占比更是逐年增加。

  心力衰竭患病率的增加,使心室辅助装置(VAD,以下简称“人工心脏”)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已成为心血管领域最大的热点之一。但由于我国在这一领域尚处在起步阶段,促进规范化应用,严把质控关口是保障这一领域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难题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存在较高风险

  国内首个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诞生

  4月8日,中国第一届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临床应用质控大会暨中国机械辅助循环支持注册登记研究(CMACS)启动会、中国心室辅助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成立大会、深圳三名工程-人工心脏及体外生命支持团队学术年会在深圳圆满落幕。

  众多国内心力衰竭治疗和机械循环支持领域资深的临床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会议,聚焦探讨中国机械循环支持技术质控组织的体系建立和工作机制梳理,建设全国质控数据自动化收集平台,谋划开展中国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临床应用质量改善研究和实践。

  当天,全体与会人员还共同见证了中国第一个长期植入式心室辅助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诞生。

  

  “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界的最大变化之一。”胡盛寿提到,2017年以来,我国已有三款国产装置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开展心室辅助植入技术的医院也从当初的1家迅速增加到如今的70家,总手术例数达到350例。

  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80例患者的3年生存率达到90%,可与心脏移植金标准相媲美。但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在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基础上,让心室辅助技术真正得到规范应用和推广,造福更多心力衰竭患者?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和业界同仁共同解决,此次大会正基于此目的召开。

  胡盛寿指出,人工心脏虽能“救命”,但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只有正确地应用,才能真正达到治疗效果。与普通的医疗器械相比,人工心脏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使用难度大,因此,随着国产心室辅助装置在设计理念、制作工艺和临床效果上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心力衰竭救治从业人员能力的持续提升,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临床应用的规范化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规范化的培训是保证产品能在临床上正确使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此次中国心室辅助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成立也为今后心室辅助技术的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难题三:医疗质量把控决定其能否“救命”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是下一步研究关键

  大会上,胡盛寿还带来了题为“中国机械循环支持临床应用现状和思考”的报告,描绘了我国机械辅助循环支持的现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为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指导。

  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领域唯一呈增长趋势的疾病,可以说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战场”,全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临床转化都经历了快速发展。近20年来,美、日、欧快速发展上市多款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VAD)。与此同时,我国心室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的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快速创新发展的阶段。

  近5年来,我国心室辅助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有三款国产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上市,另有一款处在上市申报阶段。VAD植入数量也逐年增多,累计70家医院完成4款LVAD植入术363例。

  截至2023年3月,阜外医院临床应用的三款左室辅助泵,累计已完成82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先后推广到全国范围15家医院。从阜外医院的经验看,人工心脏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不仅能救命,也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临床应用的未来发展,胡盛寿院士在报告中作出思考。他表示,人工心脏作为能够“救命”的医疗器械,其应用涵盖了院内治疗到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全流程,能否达到产品设计要求、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监测以及出院后的看护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的监测,让“救命”的好产品、好技术得到规范化的推广普及,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正是此次大会的重要目标。

  胡盛寿院士强调,随着心室辅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入式VAD还需不断完善和改进。优化血泵设计、改良生物材料、创新功能方式、进一步提升植入式VAD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等都是下一步研究的关键。

  

  会上还启动了已有50余家中心加入的中国机械辅助循环支持注册登记研究(CMACS),并举行中国心室辅助技术临床应用质控委员会成立仪式。

  【记者】黄思华

  【视频】王抒

  【作者】 黄思华;朱洪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