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大学生努力备考仍沦为炮灰,内部人一句话,揭开考编遮羞布

  考编考公考研成为大学生选择的老三样,考研能提升学历和自身能力,日后在就业市场更加吃香,考编和考公上岸就等于端上一个铁饭碗,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基本都可以干到退休。

  加上受大环境的影响,私企发展不理想,相比之下体制内优势尽显,无论是大专生还是硕士生,百分之九十人将就业目标定在考编上,努力备考,希望早日进入体制内,这一想法和家长不谋而合。

  只是考编有一个硬性条件,那就是年龄不能超过35周岁,若是在这个年龄段还没有上岸,未来发展很难,哪怕是重新回到就业市场,也在年龄上不占优势。

  

  编制内人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父母也觉得脸上有光。普遍人认为即使月薪三千,也比私企里月薪过万更好,因为稳定长久,私企随时都有下岗的可能。

  

  身处在体制内家长老早就为学生铺路,小时候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高考报考名校,学习对日后考编有利的专业,毕业抓住获得“萝卜岗”的机会,加大上岸几率。

  相比之下,普通家庭弱一些,没有能力为考编子女铺路。虽然心理十分希望子女能考编成功,获得铁饭碗,但是又担心无法一次性上岸,浪费时间和金钱,特别是考编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据不完全统计,几千人争夺一个热门岗位不是个别现象,最后导致90%的学生都沦为了炮灰。

  

  一位在体制内工作了数十年的内行人,看完编制招聘岗位后,一句话揭开了考编遮羞布。他表示:许多“萝卜岗”都是为考生“个性化定制”的。

  也就是说三无家庭的学生在报考阶段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上岸难度增大,即使能力再强,成功几率也很渺茫,外行人很难看清其中的问题所在。

  

  提到考编“遮羞布”,不少人会先入为主,认为父母在编制内,子女更容易上岸是有什么见不得光的“猫腻”。

  其实不然,之所以说体制内人员子女更容易上岸不是在考试和录取方面可以走后门,而是在报考环节有优势。

  因为体制内人员比较有经验,会给子女挑选出更适合考生,并且上岸几率大的岗位。学生没有这部分困扰,只要全力以赴备考就好。

  

  而出生自普通家庭的学生任何考试事宜都得靠自己。事业编招聘时间不固定,如果没有及时查看很有可能错过了最佳的报考时间,或者有资源的考生老早就报名完成进入备考状态,而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上岸几率大打折扣。

  令我在备考阶段,体制内人员的子女也更加有优势,可以帮忙辅导,更有针对性。普通家庭学生没有便利条件,只能找老师或者花钱请求专业报考机构帮忙,制定报考方案。

  

  公务员上岸难度大,不少人努力备考最后还是成为炮灰,为什么学生明知如此,还是没有打消报考积极性。

  主要还是觉得铁饭碗稳定,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都不会受影响。不少私企启用人工智能,成本更低,工作效率高,将渠道人工。

  

  但是对于铁饭碗来说没有危机,任何时候都得需要人工,不光不用担心会被辞退,工资也会照发无误。

  福利待遇好,社保缴纳的是最高基数,买房的公积金缓解不小的经济压力,就算退休了,也能领取丰厚的退休金。比私企员工更加有保障。

  

  最后我想说,体制内确实是值得大学生下载的就业方向,但是上岸难度大,学生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选择,不要因为盲从或者眼红做出错误的选择。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