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就躺平?请不要抹黑教师!

  有网友说,现在的教师,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就想办法躺平,变得慵懒,变得没了追求。他们不是要求到教辅岗位,就是要求带副科,还有的请病假不上班了。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所有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都躺平了呢?实事求是地说,我看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未必全是这样,请不要抹黑教师!

  图片来自网络

  我看到一张与“躺平”相关的图片。这张图片表现躺平的舒适度。提到舒适度,我就想起了一个专家做报告时说的员工“进入舒适区”是不思进取的话来。

  那天天气很好,温暖的阳光照进会场,我坐在会场里的塑料靠背椅子上,和同事悄悄交换了对这位专家的意见,觉得这个专家讲话高大上,理论很扎实,讲话口气很刚,教训人的口气很浓,就渐渐没了听下去的兴趣。于是我俩渐渐打起了瞌睡。突然,听讲的同事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问旁边的同事这是怎么回事,才知道这个专家批评躺平的员工不思进取,于是又来了精神,继续听专家的论述。

  那场专家讲座结束后,领导首先批评大家纪律不好,并称这是对专家的不尊重。领导还说,有的人隔三岔五迟到,有的人还早退。而有的人呢,一到下班时间,一分钟都不想等,拎起包包就走了,一点爱岗敬业的意识都没有。有的同事就小声说,领导迟到、早退、不到岗干私活,那叫有公务,群众就是问题啊。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单位都有这样的现象,管人的总是自由度大,群众自由度小。单单就学校而言,大学教师上完课离校是普遍现象,他们可以回家备课,查阅资料,也可以去图书馆看资料。而中小学教师上完课还得继续坐班,批改学生作业,参加会议,参加教研活动,找学生谈话,有时还要找家长交流。就迟到早退现象来说,经常迟到早退的教师并不多,准时在下班时间拎起包就走的教师也不多。绝大多数教师离开学校的时间是在下班以后,有的教师甚至要把手头的作业批改完了才回家。

  至于“评上高级职称就选择躺平”的教师其实也不多,即使有,也是个别的,并不是所有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如此。比如,有的教师是班主任,不到四十岁就评上了高级职称,他们并未躺平,仍然是班主任加满课时。尤其是在城市学校,教师普遍满课时,用“评上高级职称就躺平”来评价不合适。

  有一种现象是,有的高级教师一直干到50岁,甚至快要退休了,还在一线教书。比如,不少语数外教师,就算女54岁了,男58岁了,还是在一线上课,而且是满课时。据我所知,有的学校确实有照顾身体不好、精力不济的教师的校内规定,让他们到教辅岗位工作。有个校长说过,这样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