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抗美援朝,陈毅毛遂自荐担任志愿军总司令,为何被主席否决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很快掺和了进来,不但想要征服朝鲜,而且还想把战火引入中国。
高瞻远瞩的毛主席看穿了美国的阴谋,于是决定出兵援朝,但当时我们也刚从战争中走出来,建国还不到一年,百废待兴,急需调养生息,在这个时刻与美国交战,我军的大部分将帅都认为这是在以卵击石。
但毛主席衡量再三,觉得这一仗利大于弊,非打不可,然而,毛主席心中理想的挂帅之人林彪和粟裕,一个不同意出兵援朝,一个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指挥作战。
就在毛主席绞尽脑汁盘算让谁来挂帅合适时,陈毅站出来毛遂自荐,主动要求率兵入朝作战,可是毛主席却拒绝了他。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不同意陈毅挂帅呢?难道陈毅的军事才能不行?
入朝参战 谁来挂帅
1950年的那场朝鲜战争,本来是朝鲜半岛的内战,可是,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天,美国就跳出宣布要出兵帮助南朝鲜消灭北朝鲜。
同时美国政府还对台湾采取了行动,迅速让美国海军和第七舰队入驻到台湾海峡,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阻止中国解放军去解放台湾。
9月15日,美军从仁川登陆,成功潜入朝鲜后,就重创了朝鲜人民军。
此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原来很占优势的朝鲜人民军被打的溃不成军,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美军把朝鲜人民军打的节节败退,很快就大规模的越过了三八线,但美军并没有止步的意思,还在继续向北推进,再往前就是中朝边界了。
面对这种状况,稍微有点经验的政治局都可以看出,美国这是在向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进行挑衅。
此时刚刚从战争的泥潭中走出来的新中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恢复生产,建设国家”,所以从毛主席本身是不想出兵掺和到这场战争中去的。
但看到美军越过三八线之后,如果不出兵,中国的领土和安全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就在毛主席正在考虑怎么应对时,越过了三八线的美军更加猖狂了,他们肆无忌惮的让战火蔓延到了中国。
中国东北边境的几个城市遭到了美军飞机的频繁轰炸和扫射,这还不够,后来美军的飞机又飞到山东半岛对青岛、烟台等城市进行袭扰。
从美国的这个举动来看,他们这是在一步一步试探中国的底线,如果中国还是没什么行动,他们一定会把战火推向中国全境。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不再犹豫,于是坚定了抗美援朝的决心。
毛主席下定了决心要出兵朝鲜,那么下一步重要工作就是选帅,让谁来担任率领志愿军出征呢?
抗美援朝,到异国他乡与军事力量强大的美军作战,对于我们的元帅将军们来讲,这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在挑选志愿军最高指挥员时需要特别的慎重。
毛主席在心中把他麾下的战将挨个儿扒拉了一遍,最理想的主帅人选当属粟裕和林彪。
因为朝鲜战争属于大兵团作战,而众所周知,林彪、粟裕在解放战争中都曾经出色的指挥过大兵团作战。
但遗憾的是粟裕当时正在生病住院,而且病情还挺严重,他有心带病坚持出征,可他的身体却不允许他担此重任。
再说林彪,他一直不同意毛主席出兵朝鲜,所以当毛主席力排众议坚持出兵时,他便以这段时间晚上总失眠,导致身体特别虚弱,到青岛去疗养了,毛主席看到林彪这个样子,也就不好提让他率兵入朝去打仗了。
陈毅毛遂自荐 毛主席不同意
粟裕、林彪都去不了,那该派谁去呢?正在毛主席绞尽脑汁在筛选人选时,此时担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主动站了出来,毛遂自荐请求让他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率志愿军入朝迎战美军。
虽然当时毛主席还没有找到主帅的合适人选,但他经过认真衡量考虑之后,还是拒绝了陈毅的好意。
毛主席不同意陈毅挂帅出征,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陈毅虽然出色的指挥过不少战役,但他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另外一点是陈毅最擅长于政治和统战工作,毛主席一直认为他是天才的统一战线执行者,所以他还是适合留在国内的领导岗位上做他最擅长的工作。
当时我国刚刚建国,到处都需要建设和发展,比起援助朝鲜的护国之战,坚守住国家阵地,让国家快速发展起来,显得更为重要。
像陈毅这样的政治能人在党中央高层中并不多见,所以,慧眼识才的毛主席,当然不会同意让陈毅从国内的兴国之战中抽身出来,担任志愿军总司令去率兵打仗了。
那么陈毅在政治和统战工作方面到底有多优秀呢?
陈毅从1923年11月加入党组织后,他基本上从事的都是统一战线工作。
1926年,陈毅和朱德受党组织的委派,进入四川大军阀杨森的部队做统战工作,“九五”惨案发生后,朱德、陈毅积极努力的做杨森的思想工作,因势利导,终于说服杨森投入到革命的阵营,同意担任国民党革命军某军军长和川鄂边防司令。
1927年3月31日,重庆“三·三一”惨案爆发后,大批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遭国民党反动派屠杀。
陈毅从四川来到武汉,被党组织安排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职。
陈毅通过对该校的学生做革命思想工作,引导学生们加入了革命军队,有力的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
不久后,他与朱德共同率领着起义队伍登上井冈山,为创建人民军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陈毅率新四军进入苏北后,对苏北各派系形势进行了一番认真的分析。
随后他做出了这样的总结,南通、如皋、靖江、高邮、连云港等一些水路交通要镇被日军占据;韩德勤的部队控制了苏北大部分地区,不积极抗日,但却是反共的积极分子,成为新四军抗日的一大障碍;苏北地方武装力量李明杨、李长江等,虽然与韩德勤有联系,但也存在积怨。
陈毅认为这二李倒是可以争取和利用一下,于是,他很快制定了一套“打击日寇、联络二李、孤立韩德勤”的统战方针。
通过暗下里了解,这二李中的李明杨非常痛恨日本人,还是具有一些民族气节的,于是,陈毅决定冒险去会会李明杨。
1939年7月下旬,陈毅来到李明杨驻守的泰州见到了李明杨。
陈毅一见面就开口称赞李明杨从抗战以来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大功,让国人很是钦佩。
自己此次冒昧来拜访,就是想从他这里学习一些抗战的经验。
陈毅一番谦逊恭敬的言辞让李明杨很受用,李明杨与陈毅谈得很愉快,在陈毅准备离开时,他还不住的称赞陈毅是个爽快人,值得交往,可信赖。
1939年12月,陈毅再次来泰州见李明杨,并向他介绍了新四军在江南面临的困境,想移师苏北到敌后去抗战的想法,并诚恳的征询二李对这个计划有什么意见。
二李被陈毅的真诚和谦逊打动了,表示非常愿意对新四军提供帮助。
就这样,陈毅通过出色的统战工作,把陶勇的部队和叶飞的部队从苏南转移到了苏北。
后来,在黄桥决战中,陈毅活捉了韩德勤,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决战的胜利与陈毅出色的统战工作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1949年初春,我军解放上海的大部队已经进入待命的状态,党中央开始商议上海市长的人选,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命脉,毛主席对上海市长的人选非常重视。
在一次会议上,邓小平提议由陈毅来担任这个职务,毛主席当时没有表态,会后,他就此事与黄炎培、陈叔通等民主人士进行商议,并说到了邓小平的那个提议。
这些民主人士都对陈毅印象不错,都称赞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人才,所以一致赞成由陈毅来担任上海市长是再合适不过了。就这样,陈毅肩负起了上海市长的重任。
陈毅上任后,他运筹帷幄统揽全局,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保卫和建设新上海方面,在他的辛苦努力下,新上海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此时他提出要率部入朝去作战,毛主席当然不会答应了。
毛主席的远见卓识
毛主席婉拒了陈毅之后,把正在西北搞建设的彭老总召了回来,让他担任的志愿军总司令,而陈毅又回到上海市长的位置上,去建设发展大上海。
不得不说毛主席确实很会利用人才,彭老总是我军中为数不多的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军,在领兵作战方面经验特别丰富,他在解放战争期间指挥过很多恶仗、狠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仗也没少经历,最主要的是,彭老总非常支持毛主席出兵朝鲜这个决策。
在商讨出兵朝鲜的会议上,彭老总表态说,“抗美援朝这一仗,不管是输还是赢,必须打,如果不打,中朝边境永无宁日,中国在国际上的弱国形象永远无法改变......”
彭老总与毛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毛主席把彭老总作为了志愿军主帅的不二人选。
而彭老总领命后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厚望,他指挥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与美军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之后,最终把美军打退到三八线以南,随后老老实实的坐到了谈判桌上,签订了停战协议。
而陈毅同样没有让毛主席失望,他回到上海后,一边抓紧时间搞经济建设,一边对江防、海防进行整肃,有效的提高了海上和空中的防卫能力,让美蒋特务无机可乘。
除此之外,陈毅还呼吁上海市民出钱出力,对保家卫国正在朝鲜战场与敌激战的志愿军进行支援。
陈毅的动员工作没有白做,只飞机上海人民就给前线捐献了200多架,为打击美国侵略者助了一把力。
结语:
面对美国这个强大的敌人,毛主席力排众议,决意要发动抗美援朝战争,按照我国当时的情况和大部分将领的不支持,发动这场战争对毛主席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不过好在有彭老总和陈毅等人的支持,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摘掉了弱国的帽子,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
陈毅、彭老总等开国元帅,在国家有难之时,他们不畏强敌,能勇敢的站出来要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他们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