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感觉的“糖尿病前期”偷袭逾亿国人,协和专家:年过40要排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0日讯(记者罗兰 实习生张伊倩)4月初,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天舒教授名医门诊诊室内,一位曾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新妈妈遵嘱前来复查,产后血糖恢复正常的她竟再次确诊为“糖尿病前期”。曾天舒教授提醒:“糖前”十分隐匿、没有症状,40岁以上及各类高危人群要尽早接受筛查,通过管住嘴、迈开腿的非药物方式,轻松远离糖尿病。
“糖前”有着严格的界定
“糖尿病前期是个坎,跨过这个坎就进了糖尿病的门。”曾天舒教授介绍,“糖尿病前期”是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血糖值比血糖正常者高,但并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前期”有着严格的界定。《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2020版(简称《共识》)提出,此阶段患者要么出现空腹血糖受损(IFG),要么出现糖耐量异常(IGT),或者两种情况混合出现。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诊断标准。
“国际上也有将糖化血红蛋白在5.9到6.5之间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曾天舒教授补充说。他提醒:“糖尿病前期”人群作为糖尿病的“后备军”,是糖尿病预防的重点对象。但是,由于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很难被察觉,极易被人们忽视。
5%~10%的“糖前”将进展为糖尿病
相比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有着更为庞大的群体。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而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
近些年来,糖尿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糖尿病前期”也呈现高发势头。曾天舒教授介绍,糖尿病前期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高,根据《共识》,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变进展为糖尿病,其中空腹血糖偏高和糖耐量异常数值都偏高的,未来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大增。尤其是糖耐量异常人群,因为胰岛素抵抗导致空腹及餐后胰岛素需求都很旺盛,β细胞功能容易衰竭,因此也更容易进展为糖尿病。而仅表现为空腹血糖偏高的人群的发病几率较小。
管得好“健康长寿”,管不好“百病缠身”
糖尿病听起来是“甜蜜的烦恼”,但其危害却是全身性的,而不少患者对其重视不足。
“血液流到哪里,危害就会带到哪里。”在门诊中,曾天舒教授会耐心、详细地向患者解释遍及全身的糖尿病并发症,提醒患者群体:“管得好,健康长寿;管不好,百病缠身。”
曾天舒教授表示,糖尿病可引发大血管病变,导致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出血等;也可能引发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性功能障碍等;如果出现外周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就很容易出现最终以截肢为代价的糖尿病足。同时,有研究显示糖尿病还与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风险增高相关。
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已经发生。曾天舒教授建议:40岁以上的可以每年筛查一次血糖,如手指采血查空腹血糖就很便利。如果发现异常,则需要进一步确诊。
这些人是高危人群?
曾天舒教授介绍,从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将经历这三个过程。根据《共识》,在大于18岁的成年人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空腹血糖受损或者糖耐量异常,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3)超重(BMI≥24kg/m2、肥胖(BMI≥28kg/m2,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mmol/L;
(9)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
孕期出现高血糖,宝妈都要警惕
曾天舒教授接诊过不少年轻妈妈,平时血糖正常,怀孕后血糖指标飙升。这些有过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产后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因此要定期筛查血糖。曾天舒教授说:女性怀孕期间出现高血糖,尽管分娩后指标恢复正常,但仍应该在产后6~12周复查一次糖耐量,进行糖尿病筛查。
曾天舒教授表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是糖尿病多发人群。他提醒:月经不调、多毛、怀孕困难的女性,首先要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在治疗“多囊”的同时,要定期查血糖,捕捉“糖尿病前期”的信号。
你有患糖尿病风险吗?打个分
根据2020年版《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高危人群可以给自己打个分,如果总分大于25分,建议去医院排查。
多数“糖前”不需用药,“饮食+运动”来刹车
糖尿病前期能不能用药?要不要忌口?针对网友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曾天舒教授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糖尿病前期不需要用药。来自我国“大庆研究”的数据表明:采取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能有力减少糖尿病前期进展成为糖尿病的风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好总热量控制,尽可能减少摄入游离糖,减少精加工食品的摄取,主食中增加全谷物和粗杂粮,蛋白质来源以白肉和豆类为主,适当摄入红肉,鼓励多摄入新鲜蔬菜适当摄入新鲜水果,尽量避免消夜。保持上述良好的饮食习惯将有利于糖尿病前期的康复。管住嘴的同时也要“迈开腿”,在运动方式选择上做到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
有网友问什么是游离糖?曾天舒教授解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游离糖的官方定义,游离糖是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果糖、葡萄糖等)和双糖(麦芽糖、蔗糖等),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
采访中发现,有患者听说苦瓜、南瓜能控糖便“大吃特吃”,甚至因此减药。曾天舒教授说,苦瓜、南瓜中确有天然降糖成分,但如果想代替药物,那一餐恐怕得吃好几公斤。他提醒,降糖食品、零糖饮料都含有热量,饮食仍需控制总量,食用过度照样升糖。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