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第三章“1+1”教学设计管理模式第二节“1+1”教案设计(二)

  

  二、教案设计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1)教学设计要考虑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情感意志四个教学维度的全面性。

  (2)教学设计要兼顾好中差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既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上主体一致,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学生纵向、横向发展方面求同存异,以获得共同发展。

  2. 目的性原则

  教学设计对教学的四个教学维度的要求、目标应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每一教学环节必须明确,是针对知识目标或是能力目标,是思维方式目标或者是情感意志目标。即便有多个目标同时出现,也需要分清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确保突出主要目标,兼顾、渗透次要目标。

  3. 具体性原则

  教学内容、目标的设定切忌泛泛而谈、含混不清,需要对教学内容、目标的指向性具体化、明确化。采用实施方法、策略,以及设计意图等具体地指引,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目了然,方便教师、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目标所指,以及如何实现等方法、策略的指引。

  4. 指导性原则

  (1)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一方面指导教师按照设计的环节、思路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2)进行设计应体现对教学、学习的方法、策略的指导性,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只有注重学习方法、策略的引导、指导,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目的。提供实现具体内容、目标的方法、策略,以及设计意图,以帮助教师、学生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所指及实现途径。

  5. 生活性原则

  教学设计应体现生活性,从生活实际出发。一切知识、经验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是生活实际的高度概括、高度凝练。只有将这些高度概括、凝练的概念、原理、规律、规则还原、运用于它的发源地——生活实际,赋予其生命力,才能使知识、经验成为实实在在的、活的东西。学生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才能学以致用,才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6. 迁移性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的设计应注意前后的衔接、迁移,便于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的学习、掌握进行强化巩固、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迁移能力进行学习、探索未知知识、技能的能力、意识。

  7. 合理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考虑适合于学生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生活实际,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跳一跳,摘苹果”,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经历成功体验中,树立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意识。

  8. 梯度性原则

  “跳一跳,摘苹果”就需要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具有较好的梯度性的把控,将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纵向细化,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苹果”要注意避免很容易、没有挑战性的梯度设置。经验证明,往往是较难成功的、极富挑战性的任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采用“脚手架”策略对于促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9. 系统性原则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等方面需要进行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考虑、设计。既要注意学科本身教学设计的学科性、阶段性、系统性,还需要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彼此独立、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也要考虑生活实际的现实性、基础性、目的性。只有建立在生活实际基础上的学校教育,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活的教育。只有以高度概括、高度凝练的学校教育指导生活实际,才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总之,学校教育来源于生活实际,又高于生活实际,它们是同一事物内部的、自身的不断发展、不断充实的具有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种活动形式。

  07:51#教育#

  83.第三章“1+1”教学设计管理模式第一节教学设计指导理念(七)

  71. 第三节 “1+1”学科教研指导思想 九、思政(四)

  67. 第三节 “1+1”学科教研指导思想 八、体育(六)

  61. 第三节 “1+1”学科教研指导思想 七、美术(四)

  57. 第三节 “1+1”学科教研指导思想 六、音乐(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