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500元,把学前教育和早期养育送进村里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当城里的家长还在焦虑要不要上奥数、要不要学少儿编程时,有很大一个群体的孩子却少有人关注——在农村地区,尤其是832个国定贫困县里,现在大概有1600万名0到6岁的孩子,还只是在那里玩泥巴,由爷爷奶奶甚至曾祖父母抚养。
“我们在凉山、雷波、怒江看到,很多留守单亲家庭的孩子生存环境差,看护人教育水平差,存在的精神疾病、冷漠、忽视、酗酒甚至家庭暴力,家庭环境贫困问题相互交织,对儿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说,“这些孩子在语言、认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影响。而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营养、认知刺激,会影响他成年后的思维方式,忽视儿童早期投入,日后反而要花更多的钱去补救。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未来这些孩子长成进入劳动力大军以后,他们也不可能从事和AI技术相配合的就业,不可能跟上这个时代列车的发展。”
怎么才能使这些农村的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不被时代抛下?卢迈认为,一定得把学前教育和早期养育送到村里面去。
在11月25日召开的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上,卢迈介绍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实施10多年的“学前教育进村”项目和刚刚启动4年的“养育辅导入户”项目。
2009年,基金会开始在原来的青海乐都县,也就是现在的海东市乐东区试点乡村幼儿园。试点经验表明,经过乡村幼儿园培训的孩子中,68.4%小升初的平均分高于全县的平均分,而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只有19.4%平均分高于全县。
针对0到3孩子的“养育辅导入户”项目从2015年开始实验。
“城市家庭一年花上万元给孩子报各种亲子班,农村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基金会采取的方式是招募幼教志愿者,并培训当地的育婴辅导员,上门入户提供养育辅导。”卢迈介绍说,现在项目有4000多名村级的幼教志愿者和894位育婴辅导员。育婴辅导员每周一次到村民家里做辅导。
“现在在中国有将近5000人,主要是女性正在村里活跃着,在支持着儿童的发展,在实现着中央所说的‘幼有所育’。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关心和帮助。”卢迈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文盲率80%到义务教育巩固率94.2%的转变,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2012年,我国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并保持连年增长。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1.4万所,在校生1.5亿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经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改薄工程,我国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相对完善,现在缺的就是能把教育送到最贫困家庭的人。
根据测算,只要2500块钱就可以帮助一个孩子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或者早期养育。“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参与到教育公平的行动中来,例如基金会跟好未来合作,接受帮助孩子们在边远山区接受优质的在线教育,让学生的英语、数学成绩显著提升。”但卢迈表示,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才能像当年推动“希望工程”走向大众一样,把学前教育和养育辅导变成阳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