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发海参崴”:民国海军出兵海参崴护侨,护10万华侨安全回国

  你知道中国最早的撤侨是在什么时候吗?

  1918年,民国海军出兵海参崴护侨,护10万华侨安全回国,那当时究竟发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一战华工

  海参崴,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是一个天然良港,虽然冬季会结冰,但是对于俄罗斯来说,依旧是非常眼馋的。

  

  清朝康熙年间,沙皇俄国便已经将海参崴视为囊中之物,然而一场大战下来,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手,只能承认海参崴为清朝所有。

  然而俄国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野心,清末中国孱弱之后,俄国毫不客气地冲了上来,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终于将梦寐以求的海参崴收入囊中。

  自此海参崴被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味“控制东方”,野心昭然若揭。

  

  而割让海参崴之后,沙俄不断驱逐原本居住在此地的中国人,将俄国人迁入,并在这里大量投资,将海参崴建设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港口。

  经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海参崴原本已经没有多少中国人居住,但是事情到了民国时期再次发生了改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的中国刚刚完成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不久,民国也刚刚成立。

  国家成立伊始,实力不足,所以北洋政府也不希望一战的战火烧到自己身上来,干脆宣布中立,不参加战争。

  然而当时却有很多人认为,战争是灾难,同时也是机遇。

  当时的日本就趁着那些资本主义列强们困于欧洲战场腾不出手来,趁机扑向了山东,甚至扬言灭亡中国。

  

  因而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了,中国得参与这场战争,有了战胜国的身份,才能遏制住日本人的野心。

  当时袁世凯政府被说动了,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表达了中国的参战欲望。

  然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算盘,虽然当时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同德国打交道的经验,朱尔典还是拒绝了。

  一是朱尔典不大看得上北洋政府的战斗力,另一方面,朱尔典也担心中国想要通过战争来摆脱西方控制。

  再加上日本人的阻挠,袁世凯其实也很担心参战之后会让自己实力大损,于是北洋政府在观望之中失去了参战的最佳时机。

  但是当时的有识之士并没有放弃寻找机会,随着战争的进行,欧洲如同绞肉机一般伤亡惨重,于是新的问题便出现了。

  人口劳工不够用了。

  当时梁士饴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提出了“以工代兵”的计划,以中国的人口优势,来弥补兵力不足,为中国谋得一席之地,以便战胜之后取消各种不平等条约创造条件。

  

  不过梁士饴却遭到了舆论讨伐,毕竟在近代中国遭受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其中就有不少华人被绑架出国,成为了奴隶一般的底层劳工。

  但是梁士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这一次出国的华工,获得的是非常不错的待遇,让很多想要养家糊口的国人动了心思。

  最先开始招募华工的,就是俄国。于是,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以华工的身份,奔赴俄国,其中有很多人涌向了海参崴。

  华人危机

  1915年开始,俄国便开始向中国招募华工,这些华工为海参崴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1917年的时候,俄国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儿。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政府成立,并且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这引起了英法等国的不满,为了遏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918年,英法美日决定组织十四国联军,发兵俄国,阻止俄国革命。

  

  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刚刚成功,苏维埃政府没有实力控制整个国家,由此陷入了苏维埃政府和临时政府的拉锯之中。

  当时的战火主要是在俄国的欧洲部分,远离欧洲的海参崴相对来说比较和平,因此成为了很多人逃难之所,海参崴涌入了大量的人口。

  但是这里远离政权中心,在十月革命刚刚成功不久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在无政府状态,苏维埃和临时政府同样在这里拉锯,让当地动荡不安。

  而此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正在野心勃勃地想要侵占西伯利亚,出兵海参崴,虽然他们借口是为了保护日本侨民,但是谁都明白日本人的司马昭之心。

  所以美英不能允许日本独占海参崴,同样也发兵了。

  

  这种情况下,在海参崴的中国侨民日子就不太好过了。不少人已经想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然而协约国帝国主义却在俄国境内策划了一次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中断了西伯利亚大铁路,导致想要离开的中国劳工无路可走。

  而留在海参崴,向来勤劳的中国人几乎成为了移动金库,不论是红色阵营还是白色阵营,俄国人都将中国人当做一只只肥羊。

  他们不仅被打劫,还会被俄国人当做壮丁抓走,莫名其妙的当做炮灰,就这样客死异乡,就算是逃过了俄国人的抓捕,说不定也会在某一天被日本帝国主义屠杀……

  而被困在战火之地的中国劳工走投无路,内外交困,只能将求救的目光投向自己的祖国。

  当地的华侨商会给北洋政府发去了求救电报,然而当时的北洋政府正自顾不暇,自己本身军阀林立,统治不稳,而另一边孙中山正在举着护法运动的义旗,想要将北洋政府推翻,为此,北洋海军奔赴了南方……

  这种情况下,北洋政府哪里有功夫派兵远赴西伯利亚救人,只能将华工们的求救声置若罔闻。

  这让远在他乡的华工们既心寒又愤怒,他们再一次向北洋政府发出电报,这一次,不是求救,而是怒斥。

  “华商经营俄边界阿穆尔省,现值内乱、政乱,两党争权夺利,全省响应,华侨人口数十万,财产数万万,受该乱党扰害,实不聊生,屡请黑龙江督军进兵保护,苦无中央命令,未敢擅进,意将华侨生命财产置诸脑外。”

  

  当时海参崴华商华工的困境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越来越多的呼吁如同雪花一样飘进了北洋政府,于是1918年初,受到各方压力的北洋政府终于同意了出兵护侨的要求。

  然而这个时候,北洋政府依旧受到南方革命党的巨大压力,腾不出手来出兵海参崴,于是便决定由吉林督军保护华侨、保护华侨的撤退渠道。

  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等军阀当即抽调了大量兵力,但是由于军队不好越境,更多的还是在呼吁当地华人自行保护自己。

  “一、财产造册送交俄官,以为损失索赔根据。二、紧急时悬挂国旗,标示华侨。三、各商设团自卫。”

  不过这种方式,越来越难以应付逐渐失控的远东局势,苏维埃政权在武装推翻海参崴旧政权之后,却没能及时控制住局面,再加上各路帝国主义军队,当地政局越发混乱。

  而北洋政府此时也得到了好消息,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革命党内部发生了内讧,导致护法运动岌岌可危,北洋政府此时也压力大减。

  

  2月27日,驻海参崴总领事邵恒睿向北洋政府发去紧急报告,先是向北洋政府指明了利害关系,阐述了发兵的好处,再表明了当地华人的艰难处境,希望北洋政府发兵护侨。

  3月,北洋政府决定,派遣“海容号”巡洋舰出国护侨,这是中国海军主力舰之一,就这样,在海参崴被割让之后,中国军队再一次踏上故土。

  海参崴护侨

  1918年,北洋政府决定派兵到海参崴护侨,这让日本人大为光火,当时的日本,将西伯利亚跟中国东北地区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逼迫中国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而海容号即将成行,这打乱了日本的部署,因而对此他们表示了反对,但是北洋政府一边敷衍日本人,一边抓紧让海容号奔赴海参崴。

  与此同时,海参崴总领馆也做好了准备,供应海容号的动力、淡水和食物。

  虽然日本人一直在不断地使绊子,但是在1918年4月16日,“海容号”巡洋舰依旧坚定地驶入了海参崴港口。

  不过,“海容号”容量有限,没有办法撤离全部的华侨,所以在“海容号”进入海参崴之前,便已经派遣了“飞鲸号”商船提前来到了海参崴。

  

  而“飞鲸号”和“海容号”的到来,让当地华侨欢欣鼓舞,撤侨当即有条不紊地开展,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帝国主义的刁难。

  当时的俄国禁止中国人带棺木上船,客死他乡的华人,家人都想让他们落叶归根,外交失败之后,“海容号”官兵直接披坚执锐横在了俄国人面前。

  俄国人退了,一千多华工登上了“飞鲸号”,顺利返航。

  而“海容号”驻守在海参崴港口,面对帝国主义的铁骑,勇敢地拿起了枪杆子,保护远在海参崴的中国侨民,也让中国军队名扬海外,其中的庙街事件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这事儿本来跟中国人没有太大关系,是苏俄红军跟日本人的一次冲突,当时的苏俄,红

  军与白军的对峙之中,苏俄红军进攻庙街,却因为武力不足失败。

  而中国舰队本身正在航行,却遭到了俄国白军的进攻,所以后来面对苏俄红军的时候,陈世英不假思索地就拒绝了对方的求援,而红军在此之前却对华人华侨秋毫无犯,所以陈世英干脆将自己的武器借给了苏俄红军。

  

  后来红军攻破了庙街,里面的日本人四散而逃,不少都逃到了中国舰队这儿,毕竟当时明面上中国属于“盟友”。

  然而没想到陈世英早就看他们不爽了,一番扫射之后,将日本人毁尸灭迹。

  后来日本人嚷嚷着要北洋政府道歉,陈世英却对这些事儿矢口否认,北洋政府迫于无奈只能将陈世英革职、用不录用,许诺赔款。

  但赔款在互相扯皮推诿之后不了了之,陈世英改名叫陈季良,重新回到了军队之中,后来在抗日战场上功勋卓著,这是后话了。

  “海容号”和她的姊妹舰在那个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能够排除万难,远赴西伯利亚,将在异国他乡工作的同胞们接回来,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一剂强心针。

  每个年代都英雄,这是中国第一次海外护侨任务,不论国力强衰,它都是祖国对游子的拳拳爱护之心。